高一级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级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1.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夏衍
2.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来了斗争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夏衍
3.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夏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自主积累:
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
作者视窗
夏衍(1900—1995),作家、剧作家。浙江杭州人。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其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成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曾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作品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作品: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2、基础梳理 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蠕动( ) ②拎着( ) ③水门汀( ) ④褴褛( ) ⑤簿子( ) ⑥籼米( ) ⑦莴苣( ) ⑧蹒跚( ) ⑨皮辊( ) ⑩谄媚( ) ⑪骷髅( ) ⑫焦灼( ) ⑬揩地板( ) ⑭搽粉( ) ⑮锭子( ) ⑯栅栏( ) ⑰呵欠( ) ⑱契据( )
答案 ①r ú ②līn ③tīnɡ ④l án lǚ ⑤b ù ⑥xiān ⑦wō ⑧p án ⑨ɡǔn ⑩chǎn ⑪kū
⑫zhuó ⑬kāi ⑭chá ⑮dìn ɡ ⑯zhà ⑰hē ⑱qì 词语积累
(1)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错点提醒:只能用于形容具体的事物。)
(2)衣衫褴褛:表示衣服破破烂烂。形容生活贫困。
(错点提醒:只用来形容生活艰辛,不能用于形容创业艰难。) (3)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4)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包身工的种种遭遇”。
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到了几个场景?概括包身工的种种遭遇,有何作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相关段落。)
答案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共写了三个场景。 (1)四点一刻,写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慌乱的场景。三种气味,七种动作,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恶劣,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
(2)四点半,写包身工吃饭时争抢的场景。主要从饮食的粗劣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
(3)五点钟后,写包身工们上工和苦役般的劳动场景。主要从劳动环境的危险和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方面,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
作用:这三个场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包身工所受的剥削和迫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使读者具体真实地看到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全面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暴,
突出了主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二、“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故事”
文中三次描写“芦柴棒”的命运处境,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请分析这三次描写对刻画“芦柴棒”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
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作用: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小福子的故事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总结:作者在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生活时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你说说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种写法的。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面”上的叙述搭起了包身工悲惨生活基本框架,“点”的刻画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点: 对于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兼有“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小福子”遭受毒打、惩罚的描写;还有未吃上饭的包身工,接受美食的典型事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