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

(5)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劳,再次是创建学说,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定语后置句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

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

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

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

【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主谓倒装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 + 宾

【实例】

(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

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才于世高《张衡传》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 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第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 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如: 1、默默乎。河伯!《庄子·秋水》 ——不要说了吧,河伯! 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 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远呀,德行全备的人! 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 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将要死了呀,盆成括! 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孙子·虚实篇》 ——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 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美丽呀,这所房子! 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 ——太过分了呀,欺骗人! 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下》 ——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其余均可如此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①在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时,往往在其后带个语气助词“哉”、“矣”、“乎”,并同时提前,以增强语气。②无论“哉”、“乎”等词有几种词性(如“哉”字可作副词、助词等,“乎”字可作介词、助词),但是在主谓倒装句中,都只是语气助词而已,亦即“哉”、“乎”等词只有作助词时,才能和谓语一同提前,到达这种修辞效果。③同现代汉语一样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但是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却有许多是由副词(甚至是程度副词)充当。如例3、4、9、10等,现代汉语绝少有这种情况,这是个非常突出的区别。④“矣”字和“哉”字连用时,重点在后者,和它前面的形容词谓语一同提到句首,感叹语气更为强烈。 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2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3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

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 (4)宾语前置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 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 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 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 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 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 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 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①子耶, 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朱”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 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特具特色。这里择其主要特点作一介绍。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二、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三、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四、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包括题目,在第几册、第几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地位、教材的前后联系,有时还要简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说教材内容时可以多说,也可少说,可按上面介绍的顺序说,也可打破顺序说,要因教材而定。 2.说教材目的要求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的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会在第一时间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ﻭ我们把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ﻭ 1。【高考语文】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ﻭ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ﻭ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ﻭ 2。【高考语文】宾语前置ﻭ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ﻭ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ﻭ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ﻭ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记》ﻭ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壁之战》ﻭ

②沛在 -—沛公在安《》ﻭ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ﻭ ④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楼记》ﻭ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ﻭ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ﻭ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ﻭ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是依.—- 惟依兄《祭十二郎文》 (4)宾语前置例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记》)ﻭ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ﻭ (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ﻭ (5)大王来何操(《》)ﻭ (6)沛在(《》)ﻭ (7)客何为者(《》)ﻭ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导读: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

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第一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如:“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第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