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

走进分子世界

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奧

理性质,璃管、水、酒精、铅块

所选定模型的合理性基础上,提出任何物质可分的思想,并给出了

像乒乓球可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做下面的实验:(选择介绍)

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间用压缩弹簧和拉伸橡皮筋连在一起,两球

平衡距离时,两球间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补充习题、随堂练

八年级物理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

第七章第1节(新授课) 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 要应用前景。 【学习重点、难点】 1.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假说 2.分子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运动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活动2)将红墨水(高锰酸钾)滴一滴在水中 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现象: 二、课堂研讨 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提出物质结构的模型。 (2)收集证据,验证提出的结构模型。 以上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了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一: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 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二: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三:固体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你选择的是: 【分子】 (1)定义: (2)特点:分子很小,物体中含有的分子数是非常多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水分子直径约为4×10-10m。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长度就只有1cm。1标准气压下1cm3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1s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约9000年才能跑完。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6 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蒋勇 【设计思路】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生疏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能够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依照观看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评析】从宏观物理现象动身,了解物质内部结构。这需要合理的猜想,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收集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证实模型,了解物质的微观性质。如此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刚跑完步,有些累,让我们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深呼吸。生:(闭上眼睛,深呼吸) 师:(喷香水,观看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表现惊奇时)如何了?生:香 师:香味如何到你鼻子里的?带着那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板书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评析】“闭上眼睛,深呼吸”能够缓释学生的疲劳,“喷香水,闻香味”又让学生感受新奇,“香味如何到你鼻子里的?”激发学生的摸索。如此创设情境,自然、新奇、简捷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片段二】分子模型

师:第一,观看一组现象 活动1.用素描炭素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认真观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笔迹是由不连续的炭微粒组成的。(可能有学生会说成分子,了解分子尺度后,再纠正。) 活动2.将高锰酸钾微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生:高锰酸钾颗粒沉入杯底,把部分水染成紫色,然后紫色在水中扩散,一段时刻后整杯水都变成紫色。 活动3.酒精和水混合,观看现象(视频展现,教师口述,学生观看)生: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师: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课件展现三种模型),请选择一种模型说明上述现象。同桌之间相互说明,补充。 生:说明 (假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能够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其他的模型也应该鼓舞,但应给学生明确模型2是最合理的) 师: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说明。科学家发觉,物质是可分的,当分到一定程度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其中化学性质我们将在九年级连续学习(课件展现分子的定义) 师:这是碳化硅分子结构图(课件展现并出示放大1500万倍的碳化硅分子结构图)放大1500万倍后才是如此的。可想而知,分子专门小。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7.1 走进分子世界 基本 环节 基本内容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导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导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1、建立分子结构模型;2、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智慧碰撞 打开酒精瓶盖子,我们闻到酒精味,酒精是怎么从瓶子里出来的呢?酒精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自主展示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1、观察与思考: 教师演示: (1)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通过投影仪对笔迹仔细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2)把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至距管口3cm处,用记号笔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用塞子塞紧管口.手按紧塞子,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多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 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我选择。 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24最后一段~p.25黑体字的内容. 4、独立完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活动二:分子的运动 1、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分子是否运动? A、湖面波光闪烁, B、醋香阵阵扑鼻, C、面汤上下翻滚, D、林中雾霭弥漫, E、空气中沙尘飞舞, F、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色。 G、湿衣服变干了, H、 拍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I、雪花漫天飞。 以上现象中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 2、自主思考:你还能举出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3、结论:分子处在。 活动三: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 1、观察与思考: 教师演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2、自主思考:根据看到的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分子间是否存在斥力? 寻找生活中现象证明你的猜想. 练习:固体很难被拉断,说明;同时固体又很难被压缩, 说明。此例说明,分子间同时存在和。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 26最后一段~p.27第三段的内容,并完成下表 物质状态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体积有无固态 液态 气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

7.1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并作简单解释; 2.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并能识别物体的带电情况;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2. 活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了解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 1.摩擦起电 2.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用具】玻璃棒橡胶棒小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引导探究】 【要点一】摩擦起电 1、指导学生活动: ①如图将熟料绳的一端扎紧,尽可能将其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注意观 察发生的现象,并试着解释。 ②干燥的日子里,脱毛衣时,在黑暗的环境中你观察什么现象? ③用塑料尺在头发上不断摩擦,然后将塑料尺靠近小纸屑,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归纳带电体的基本性质: . 【要点二】: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指导学生观察。 演示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有机橡胶棒相互靠近,指导学生观察。 演示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有机橡胶棒相互靠近,指导学生观察。 归纳实验结论:大量实验表明:1、自然界中存在_____种电荷:_________和_________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___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______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 ,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 【要点三】:验电器: 展示验电器,介绍比演示 (1)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解答吗】 1.如图所示,若甲带电,则乙可能____________,也可能__________。 2.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荷,若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则会 ,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则甲乙带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四】: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指导学生自读教材并回答: 静电的应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电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 (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 (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就会带电,这种使梳子带电的方式叫_____________.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梳子能__________。 4.有A与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电 ,B 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5.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6.一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线悬挂起来,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这个小球,他们互相吸引。那么该轻质小球()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7.1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前预习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1. 。 2.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1.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初中物理资源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活动7.3图7-7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这种颗粒直径的数量级是_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粉尘粒 B.分子 C.原子 D.电子 3.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过一会儿闻到香味,这个现象说明了。 4.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果是酒后驾车,一般警察只要一靠近司机就能够知道,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5.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来解释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6.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的缘故,压缩液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_________的缘故. 7.“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之间距离_______分子间几乎没有。 8.气体,液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_32

《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这一章展示了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精彩物质世界,而本节也是初中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本节在呈现分子动理论的有关内容时,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所得结果又具有说服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经历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后,对宏观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未设计微观世界的学习,所以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在物理世界的宏观领域当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模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对微观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初中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观察现象——实验探究——逻辑推断——理论升华”这一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并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讨论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和分子动理论 难点:带领学生经历和探究微观世界的过程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香水、试管、酒精、烧杯、红墨水、水、铅块、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现在老师的手上有一张纸,我怎么样将它一分为二 学生:撕(齐答) 教师:将纸撕开后再提问:现在再想将它分开怎么办? 学生:再撕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二、导学流程:活动一:用放大镜观察粉笔划下的线条, 1、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将酒精和水混合于约1m长的玻璃管中, 1、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活动四: 阅读下述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那种结构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请选择,并尝试解释上述活动发生的现象。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什么叫分子? 活动五: 比较高锰酸钾颗粒在冷水和热水中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无答案)苏科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洪泽县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洪泽县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洪泽县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分子动理论 通过阅读教材《走进分子世界》,写出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活动二、验证分子动理论 1、研究分子现在可采用的方法有: 2、完成活动7。1,你得到的结论是: . 3、完成活动7。2中的任一图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你的结论其它两图所示情况.

4、完成活动7。3,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活动三: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用表格表示) [检测反馈] 1、人们无法凭肉眼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对此,科学家们想出的有效方法是根据 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一种___________的猜想,再__________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 )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准确嗅出毒品的事实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 )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突破:利用感观感知,多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缺乏抽象思维和抽象判断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观察升华到理性认识,多举生活中的事例和多做演示实验。 三、教法学法 首先,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提问设疑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然后,通过对常见物质感官能直接感知其存在,拓展到我们还有一此物质,既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从而揭示课题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空气清新剂、纸、素描碳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和水、100mL的量筒、橡皮塞、酒精、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两只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用空气清新剂在讲台下喷几下。 提出问题: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传到我们鼻子中的?(设疑,激发探知欲和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共同揭秘分子的奥秘,一起来学习 [板书]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多媒体} 一、走进分子世界{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结构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分子,走进分子世界呢?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家在研究无法看到的微观结构时常常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结构模型的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分子间存有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理解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实行发言。题目能够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能够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能够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有,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有。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有,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实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理解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实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能够凭你的经验和想象实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实行填充) 【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总课时数: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学习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播放课件)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三、进行小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巩固-延展 1.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清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体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 2.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3.如图16-1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看到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这种现象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导学案设计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习过程】 任务(一):分子的模型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笔迹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炭粒组成的。 猜想:看起来连续的物体是由组成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猜想:(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2)这些微粒间存在 (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现象:水与酒精混合后的体积混合前的总体积 猜想: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 根据上述活动,我们选择的模型是: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 一、分子 1、定义:能保持物质的微粒。 2、特点:分子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3、结论:物质是由大量构成,分子间有。 任务(二):分子的运动 观察现象:1、糖块放在水里,水会变怎么样?2、湿衣服晒在太阳下会怎么样?3、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怎样? 二. 分子的运动 1、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观察现象:红墨水分子在冷水和热水里运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分子运动越剧烈。 思考:是不是气体、液体分子会运动,固体分子会运动吗? 3、扩散现象: 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的现象。 任务(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问题2: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 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

一、走进分子世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的观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三、教具学具 炭素笔、白纸、高锰酸钾、红墨水、放大镜、烧杯、长玻璃管、酒精、水、香水、内聚力演示器、针筒、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四、设计思想 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教学任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五、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极小和极大的世界? ◆投影:极小和极大的世界 引入课题:§7.1走进分子世界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分子模型 (1)分子模型的建立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问题: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呢?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物质可分吗? 具体一点:你知道一支笔、一张纸是有什么构成的吗? ◆学生活动:分粉笔 ◆投影:研究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演示实验:吸管中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现将它挤出,你看到什么?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对炭素笔迹观察 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 ◆问题: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宏观上的连续体的呢?请想象一下! ◆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 ◆投影:模型照片 ◆得出结论: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微粒间有空隙,微粒在运动 (2)分子概念的建立 ◆投影:分子的定义 ◆投影:认识分子(分子的大小) ◆投影:显微镜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在超级电子显微镜下分子的图片。 2、分子的运动 (1)分子运动的探究 活动7.2 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 ◆问题:分子是否会运动呢?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1)视频(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 ◆视频:气体的扩散现象 ◆学生实验:红墨水滴在水中 ◆提问:生活中固体扩散现象的实例? ◆得出结论: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如皋市雪岸初级中学翁建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一节,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物质和它们的基本属性,今天我们来学习物质的结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说明:动画1:神州飞天 内容:神州5号遨游太空,杨利伟向祖国和世界问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是浩瀚星空和DNA双螺旋结构、SARS病毒,展示世界的两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定格课题:从粒子到宇宙走进分子世界,画面是太空背景中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的原子核为太阳,电子为地球等,也是间接展示宇宙的浩瀚。 【这段动画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都有展示,体现了单元主题,另外从神州号到杨利伟,同学们都熟悉,有亲近感。】 师:我手里有一杯染色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吸管里有一段水柱,(一滴滴的挤出),看到什么现象? 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

§7.1课题:走进分子世界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二、学习过程: 思考:你觉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构成的? 结合学习内容思考: 人们无法凭肉眼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对此,科学家们想出的有效方法是根据_____的现象提出一种___________的猜想,再__________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一)分子模型: 探究实验课本P24 实验一:炭笔画实验 1、器材:粉笔、放大镜、纸条、 2、实验步骤:①用粉笔在纸条上画一直线; ②用放大镜观察纸条上的笔画。 3、问题:放大镜下的粉笔笔画怎样? 4、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实验 1、器材:高锰酸钾颗粒、水 2、实验步骤:把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3、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水与酒精的混合 1、器材:一根玻璃管,加入一滴红墨水的水与酒精。 2、实验步骤:①在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 ②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 ③用手指按住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3、现象: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___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4、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物质微观结构模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子运动: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七章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 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理解。 (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 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协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设计思路】: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本节的所有课件已经发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 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3.阶梯训练第三关:深化题目填空选择 说明: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是一个机动题,即 使时间允许也不会给同学们答案,目的是给同学们意犹未 尽的感觉,从而保持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同时为下节内容 作铺垫。 板书设计: 【教后感】 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立足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意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这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拉近了时空,展示了抽象。不足支出在于课件内容似乎过多,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较为困难。

7.1走进分子世界 省优获奖教案新版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 三、教学资源 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

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 什么形状? 生:回答. 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 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 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 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 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 实验1

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 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 实验2 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