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2、北魏太武帝灭佛

•446年灭佛。

•原因:道教与政治(私藏武器)、经济

•3、北周武帝灭佛

•577年废佛。佛道并废;不伤人;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以儒家为本)

三武一宗法难

•(一)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之言而压迫佛教。太平真君七年(446),尽诛长安沙门,破坏一切经典图像,北魏佛教遂遭毁灭。•(二)北周武帝信纳道士张宾与卫元嵩之论,建德二年(573)下令废佛道二教,毁坏经像,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仅选名德者一百二十人安置于通道观。•(三)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等人排佛,会昌五年(845)帝乃下敕留置若干寺及僧三十名,余皆废弃,并令僧尼还俗。将佛像、钟、磬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史称会昌法难。

•(四)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实行排佛政策,诏令废止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佛祖统纪作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又下诏毁佛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上述四次法难中,前二次主要系基于思想上之原因,后二次则系基于经济上之理由。

第十二讲中国佛教简史·鼎盛时期

——隋唐佛学(581—907—960)

第一节隋唐时期佛教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统一

二、思想上的融合

三、寺院经济的的高度发展

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第二节隋唐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本体的主观化:心性化的处理

•二、方法的直觉化:

•成佛的广度大、步骤少、速度快

•三、思想的圆融化:各自的判教理论不同

•四、理解的多样化:各个宗派的独创性

•五、组织的排他性:法统概念的引入与发展

•六、场所的稳定性:固定的道场带来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是宗派发展的必要条件

之一

•七、造像的生活性:摆脱神圣性,走向世俗生活第三节隋唐佛教的基本特点

•一、宗派林立:独创性

•二、心性觉悟:内在超越性

•三、审美愉悦:世俗生活性

第四节隋唐佛教的主要宗派

•一、天台宗

•1、道场:天台山

•2、祖师:龙树

•3、理论奠基人:慧文;慧思

•慧文慧思

•4、实际创始人:智顗

•5、后代著名祖师:五祖灌顶,九祖湛然湛然

•6、基本经典:《法华经》

7、基本教义:

•A、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

•五时: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涅槃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B、性具实相说

•C、一心三观说

•D、一念三千说

•E、三谛圆融说

•F、止观双修说

二、禅宗

•1、道場:

•少林寺、南華寺、臨濟寺、柏林寺、

•2、祖師:西天28祖,東土六祖

•3、理論奠基人: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達摩弘忍

•4、實際創始人:慧能

•慧能

•5、基本經典:楞伽經、金剛經、壇經等

6、基本教義

•(1)二入四行:理行二入。

•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2)心性本净

•(3)觉悟内求

•(4)顿悟成佛

•(5)佛法不离世间

三、华严宗

•1、道场:长安(西安)

•2、祖师: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宗风衰败。•3、理论奠基人:杜顺、智俨

•4、实际创始人:法藏

•5、基本经典:《华严经》《华严五教章》等

6、基本教义:

•A、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

•五教:依所诠法义之浅深,将如来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一)小乘教:阿含等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思想

•(二)大乘始教:含大乘初期的般若类“空始教”和大乘中期的瑜珈行派的“相始教”

•(三)大乘终教:如来藏真心缘起的思想,《胜蔓夫人经》《大乘起信论》等•(四)大乘顿教:《维摩洁经》等顿悟思想

•(五)大乘圆教:《华严经》中的圆融无碍思想

•十宗:依佛所说之义理区别为:

•(一)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