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内容摘要:现在,一线语文老师往往陷入这样的写作教学困境:一边是我们精心备课,想尽办法从技法上给学生以引导;一边是学生似懂非懂,会意了却难以在作文中实现言传。因此,在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阅读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重担,就落在了一周五节的语文课堂上。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尝试把写作教学渗透到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指导
现在,一线语文老师往往陷入这样的写作教学困境:一边是我们精心备课,想尽办法从技法上给学生以引导;一边是学生似懂非懂,会意了却难以在作文中实现言传。因此,在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阅读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重担,就落在了一周五节的语文课堂上。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尝试把写作教学渗透到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
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中,有以下几个重点: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要实现这几个目标,就必须要有具备这几个条件的范文作为我们指导写作的支撑,我们的教材是体现这些写作要求的最佳范文——要知道,入选教材的文章几乎篇篇文质兼美。
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课文,把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一.选好经典范文,求精,不贪多
我选择的是实用文中的记叙文,而且是记实性的记叙文。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莫怀戚的《散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胡适的《我的母亲》等。选择这些文章的理由是,它们叙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且语言比较平实、亲切、自然,真情流露。从写作规律看,这些作品正适合初一初二学生进行学习模仿。
二.精心研读文本,寻找每篇文章的写作教学切入点
所选文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叙写为主,情渗其中。《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背影》、《老王》和《我的母亲》归于此类;二是叙写为由,展现生活哲理。《生命生命》、《第一次真好》和《散步》属此类。
如教读《阿长与〈山海经〉》,我注重如下写作切入点:(一)拟一个与文章内容贴切的题目。比如此文题不能换为《阿长买〈山海经〉》或《〈山海经〉与阿长》等。此文前部分叙写阿长一些经典事例,后部分写为我买《山海经》,一个“与”字,用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在确定主题后拟定一个切合文章内容的题目,题目可以不出彩,但一定要再合适不过。(二)忠实于生活,珍视内心的真实感情,不忌讳写“心中伟人”的缺点。阿长是一个让鲁
迅终身不忘的人,但是鲁迅的笔下,阿长有诸多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她在鲁迅和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因为这些缺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经加工、真实可爱的阿长。我们的作文抒写的是生活,那么就让生活中的人物按照他本来的面目跃然笔下,岂不更好?(三)文章立意可以含而不露。鲁迅先生的文章,极少直白地显露自己的喜好,但总能让读者阅后“心有戚戚焉”。《阿长与〈山海经〉》也是如此。乍一看,好像这无非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向我们介绍阿长其人,甚至文章字里行间还透着对阿长一些陋习的不满,但是,细细品味,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却是如此地深刻,不止念着她的好——为“我”买《山海经》,连她对“我”的“不好”“我”也是记忆深刻,成年后回忆,就连那些“不好”也变得温馨无比。文章只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作者的怀想——文章的立意主旨,渗了出来。多么含蓄的表达,又是多么具有韵味!我们的文章,也不一定非得时时处处把自己的主旨立意“喊”出来。心中有立意,就有了方向,笔下,自然就能流露这些情感。
又如教授《生命生命》一文,我从如下角度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写作:(一)珍视自己稍纵即逝的感慨,及时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写下来。我们总把名人名言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殊不知,这些名人也是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领悟到这些深刻的道理的。当我们看飞花,叹落叶的时候,一样也曾有过感慨,只是,我们把它们忽略了。《生命生命》一文,作者就是在写作间隙目睹“飞蛾求生”,进而联想到了“瓜苗生长”,引起对生命的思考,继而拿起听诊器
“静听心跳”,由此,得出对生命深刻的感悟。这种感悟来得多么偶然又多么必然,偶然发生的事情,偶然产生的感悟,但是因为及时地记载下来,再加以修润,又成就了必然的深刻。(二)细小的题材也能化出重大的主题。当同学们总在感叹生活两点一线,因而写作素材贫乏的时候。杏林子用《生命生命》一文告诉我们,即使你每天12个小时端坐书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都是可以抒写的。“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多么平凡普通的事例,作者把它写了出来,还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内涵,这不是很值得我们终日在教室、在书房度过的学生以写作启示吗?当你披着晨曦上学,踏着夜雾归家的时候,只要你能,多看两眼你身边的人、物,你的写作素材将纷至沓来!(三)深刻的主题需丰富的素材。当老师们赋予学生习作以“空洞”二字时,我们的学生开始茫然了,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情感稳稳地、高高地支撑起来?《生命生命》告诉我们:三角关系稳固而有力量。作者精选的三个素材,每则不足200字,却把如何对待生命才不辜负生命这一主题诠释地淋漓尽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精选三个素材成就一篇美文,真的是一个常用常新常有效的妙法。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三个精妙素材,不是也很好地成就了“怀念藤野先生,表露爱国情怀”之主题吗?《背影》一文,何尝不是如此——望父买橘、目送父亲、父亲来信,这三个素材也被作者一线贯之,从而发挥了巨大能量,展现了一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慈父形象。
三.合理安排课堂,有的放矢讲读文本
当我授予一篇文章以特殊的写作教学要求时,我就会在备课时,特别地为写作教学添加、强调一些阅读要求。
比如,我会在讲授《我的母亲》之前,让学生先特别关注、感受自己的母亲或父亲,多角度地积累有关父亲母亲的生活素材。于是,在授课中,我会让学生特别关注一点:如何把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的事例实在太多)写好,写精。胡适写自己的母亲,只写了两方面内容——对我,对人处事。写对“我”,只写了两个字——严、爱,对人对事,也只写了两方面——既柔且刚。明确了胡适写自己如此伟大的母亲也只是选择了写角度时,我停下课文讲授,开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类筛选。确定自己在600字篇幅中,要表现怎样的立意中心、从几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母亲/父亲,最终决定选用什么素材。
由此,我把自己明确的写作目标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在鲜活的经典作品范例下,指导学生抒写自己的生活,既从技法上引导了学生,也从素材、主旨等角度指导了学生。
四.把写作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的进程中
平时,学生的练笔主要体现在周记随笔中,正规的写作计划则是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每教授一篇选定的阅读写作双结合文章,都会伴随一篇三改的习作,在学生的自评、互改、互评和老师的点评面批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最终成就学生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