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分布与气候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分布与气候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提供了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并是人们创造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自然基础。所以说,人就是劳动和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当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品和其它生活资料为生时,人口分布受着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中国的腊玛古猿和元谋猿人的化石都发现于南方,这不是偶然的,显然是由于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北方及易于谋生,这里的天然食物较多,又没有寒冷的威胁。只有当人们掌握了火以及狩猎、捕鱼技术后,才有可能向更广阔的地区迁移,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增强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自然环境仍然是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当1万多年前,中国出现了最初的农业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低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与当地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的土壤,平坦及排水通畅的地形,一句话,有利于黍、稷等旱作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显然是

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只要有可能,人们总要选择那些气候良好、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留地,在这里用同样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口也易于繁殖起来。在那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局限,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尤其显著,人口也难以增殖。中国确有一些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最典型的就是藏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海拔4000左右的“世界屋脊”上,那里气候干寒,空气稀薄,许多地方直到现在仍无法开发利用。藏族同胞虽然养成了对于高原环境独特的适应性,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其人口数量在多少个世纪中一直处干停滞和萎缩状态,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自然环境也并非无关。相反,中国东部、南部广大地区,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肥沃,农民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广泛种植了稻、黍、麦、菽、稷、粟、麻、桑、瓜、果等多种农作物,耕地面积数量及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居于世界的最前列。这一广大地区很早就发展成为突出的人口稠密区,历千年万载而不衰,于今更是方兴未艾,如果没有一个相对优越而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这—切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整个自然环境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它们彼此都是相互联系的,为方便起见,现分述如下:

中国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气温和气压场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对某些人来说,在海拔1800米高度即可出现高山反应超过4000来就可能因气压过低而造成死亡。一般说来山地和高原上的气候与同一地带的平原相比,都具有寒冷、风大的特点,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要降低0.5~0.6℃。随着高度增大,积温逐渐减少,生长期越来越短。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升高100米,≥10℃积温减少150~200℃,持续时间减少3~6天。再加上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不仅农业生产深受局限,对于其它经济活动来说,不利因素也较多。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越大,坡度越陡,这种不利因素也就越明显。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这一点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个普遍现象。

对于海拔高程,还应同所在纬度结合起来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雪线和石山(指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的分布高度就越低,人口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就越受限制。在中国西部地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最低,它的石山和

雪线分布的最低高度分别为5000米和5400米,因此人口分布最高可以达到5200米。而昆仑山北坡的石山和雪线的最低高度是3500米和5100米,天山是3500米和3600米,阿尔泰山降至2700米和3000米,人口的分布最大高度比喜马拉雅山就降低了许多,其中昆仑山北坡和天山南坡为3000米,天山北坡为2500米,阿尔泰山南坡仅为2400米。

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各个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特点可谓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并不是简单的人口随高度上升而减少的关系。例如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南坡,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洪积扇中部和河谷平原。这里水源丰富,土质良好,气温较高,是农田和草场的主要分布区,人口占整个垂直带80%以上。人口分布的“低谷”位于1000~1500米的河流出山口和冲积扇上部。河水流经此地,绝大部分下渗为地下水,地表无土层覆盖。无法从事农牧业活动,人口因此极少,只占整个垂直带的不到4%。在1500~2400米的中山区,森林茂密,草场开阔,人口占15%,明显超过前一“低谷”。天山北坡处于迎风面,降水较多。海拨500米以下为新绿洲人口密集带,人口约占整个垂直带的60%,按耕地计算的人口密度可达250~300人/平方公里。500~1000米为老绿洲人口密集带,人口占

30%,在地貌上这里属于山前冲积扇的中部、中下部和冲积平原的中部,集中了大部分乡村、县城和城镇。1000~1250米是山口地带,人口比重不到5%,是人口极少带。1250~2500米,是农、牧业人口的季节性游移带,人口约占8%。天山南坡处于雨影区,呈荒漠和半荒漠景观,人口垂直地带谱与北坡截然不同。其中900~980米为新绿洲人口密集区,人口数占垂直地带的10%。980~1500米为老绿洲人口密集区,人口占垂直带的87%,耕地人口密度可达400人/平方公里。1500~3000米的山区,以游牧人口为主,为人口极少带。昆仑山北坡气候极端干旱,人口垂直分布很独特。海拔1250米以下,为沙漠无人区。1250~1500米范围内,集中了整个垂直带人口的94%。其耕地人口密度达450人/平方公里。1500~3000米之间,人口只占6%。从以上所述,可以反映温带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

然而,在中国的热带及其边缘地区,人口垂直分布的模式与其它地区却有所差异。某些热带的河谷平原,如云南省南定河和南卡江等,尽管地势低平,但过热过湿,排水不畅,土壤肥力容易分解流失,加上草木繁茂,毒虫猖撅,特别是疟疾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历史上一直称为“瘴疠之乡”,人口很少,外来的居民尤难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健康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人口仍然相对稀疏。另有些热带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