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分析技术方法及典型微相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Froude number下形态变化(D.C.J.D. Hoyal, J.C. Van Wagoner, N.L. Adair,2003)
(3)底形(Bedforms)
底形是固体颗粒在松散沉积物表面运动所形成的,具 有规则几何形态。大部分沉积构造是由于底形的迁移而形 成的。底形与流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随水流动态的变 化,底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低流态下,随着水流动态变强(F值增加),底形出 现的次序为:下平底(lower plane bed,没有颗粒移动)⇒ 小波痕(small ripples) ⇒ 小波痕叠加的大波痕 (megaripples superimposed )⇒大波痕( megaripples) 随着水流动态变强(F值增加),波痕的脊由直线变 为波状和舌形。 过度流态下,底形不稳定,波痕受到冲刷。 高流态下,常见的底形为上平底( upper plane bed) 和逆行沙丘 (antidunes)。
1、沉积作用 Section one Sedimentary Processes
§1.1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
物理作用主要讨论搬运介质与固体颗粒间的关系。 一、搬运介质(Transporting Media) 按照搬运方式不同,把搬运介质分为重力流和牵引流 两种类型。 1、牵引流(Fluid flow) 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 流搬运空气的主要介质。 (1)运动方式(Fluid moving fashions): 层流(Laminar flow): 流体分子呈直线运动。
硫化铁(Iron sulfides)指示还原或缺氧环境。
粘土矿物(Clay mineral) 可以指示水介质:高岭石 ( Kaolinite)多形成于酸性水介质中; 伊利石( Illite)则 发育在碱性水介质中。 鲕绿泥石(Chamosite):在现代沉积物中,鲕绿泥石 多出现在热带浅海中,水深不超过60米。
H1
H2
H3 H4+5
H6 H7
H8
H9+10 H11+12
9.00
Al(%)
8.00
7.00
wk.baidu.com
6.00 2000 34.00 32.00 3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Si(%)
28.00 26.00 24.00 22.00 20.0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Si 与 Fe 、 Al 呈 反 向关系
DEPTH(m)
氧化还原指标
(W.G. Powell et al, 2003)
有机碳含量与碎屑物输入指标间的相关性
Susan M. Rimmer,2004
有机碳含量与氧化还原指标间的相关性
Susan M. Rimmer,2004
3 概念和原理 Section Thre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3、典型构造(Typical Structures) 鸟眼构造(Birdeye structure):发育于干旱潮坪环境 示顶底构造(Geopetal structure):上层为亮晶方解 石,下层为泥晶或碎屑。 4、重矿物(Heavy Minerals) 稳定类型:石榴子石、电气石和锆石
5、沉积地球化学 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与同位素
紊流(Turbulent flow): 流体分子运动轨迹不规则 (2)流态(Flow Regime) 弗劳德常数 Froude number (F):F =V╱√ g . d v: 流速(velocity of flow) g: 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d: 水深(depth of water) 低流态(Lower flow regime),F<1, : 流体阻力较大, 搬运能力弱,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不同相。 过度流态( Transitional flow regime): F=1, 流态不 稳定。 高流态( Upper flow regime):F>1,流体阻力较 小,搬运能力大,水面波动和沉积物表面的起伏同相。
2. 生物扰动(Bioturbation) 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的沉积物和沉积构造进行改 造,致使沉积纹层发生断裂和位移。 3. 团粒化(Pelletization) 生物将消化后的沉积物呈团粒状产出。团粒大小为 1mm ~1cm。由于团粒容易遭破坏,因此团粒在碳酸盐岩中 较发育(由于其快速胶结作用),而碎屑岩中不发育。 4. 沉积物的捕获作用(Sediments baffles and trappers) 网状海草吸附沉积物,有些沉积物表面,如蓝绿藻 (Blue-green algae)等表面分泌出粘液,可以吸附沉积物。 5、生物化石(Fossils) 正常海水:珊瑚、腕足、层孔虫、三叶虫及棘皮类 等; 淡水:腹足类、介形虫、螺;水:双壳类、蓝绿藻、 介形虫等。
重力流的支撑类型(Middleton and Hampton, 1976)
重力流的形成与演化示意图(Walker, 1978)
重 力 流 成 因 之 一: 滑 塌 成 因 模 式
加尔维斯敦[美 国得克萨斯州 东南部港市]南 150km , 水 深 1430m , 通 过 地震属性与评 价井圈定的深 水重力流砂体。 Sullivan, M. D., Foreman J. L., ennetteD.C. 等, 2004。
续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相和环境的叠置 次序,与它们在平面上所出现的次序是一致的。
结构形态
面状
地质解释
平行
波状
盆内、阶地上 均匀沉降
亚平行
内 部 反 射 结 构
发散
沉积斜坡上沉 积速率渐变 快速沉降、海平面 上升、沉积供给低 缓慢沉降、海平面 稳定、高沉积供给 沉积供给高低交替 向稳定浅水进积 小型沉积体相互叠 置在一起 同生变形、断裂带、 河道复合体 火山岩体、岩盐、 均匀砂岩、泥岩
差别 (%) 97.4 32.4 34 57 37.3
海水 105 71.9 12.9 40.3 72.4
淡水 58 72.3 13.3 33.5 107.2
差别 (%) 78.6 -0.6 -3 20.3 -32.5
B Cr Ga Ni V
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原理:砂岩沉积构造、沉积序列、粒度、 矿物组成等宏观特征明显,易于分析观察,是 传统沉积微相分析的主要内容。 砂质沉积物平面变化大,与物源有关,仅 揭示物源区的沉积特征;泥质沉积物分布稳 定,包含丰富沉积学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沉积 背景的物理化学条件,但由于受分析技术限 制,这些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 由于离子探针技术(ICP-MS)应用,大大 提高了细粒沉积物微量元素分析精度,有利于 充分揭示泥质沉积物所蕴藏的丰富信息。
南非Tanqua Karoo盆地下二叠统露头
南非Tanqua Karoo盆地下二叠统露头
水下曲流水道的沉积模型与地震 振幅切片
Dirk Seifert , Roland H. Kirschner, 2003
碎屑流(Debris flow): 基质支撑沉积物颗粒,使砂、 砾级悬浮于其中而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运。.
现代海水与淡水淤泥中微量元素含量(ppm)对比表 ( Potter et. al.)
样品 元素 Potter, Shimp and Witter, 1962 Potter, Shimp and Witter, 1962
海水 134.2 74 13.8 39.4 118.9
淡水 68.0 55.9 10.3 25.1 86.6
底形随水流强度的演化图(Simons, 1965)
水流强度
平均直径(mm)
速 度 水 深 与 底 形 间 的 关 系
Simons, 1962
速度(cm/s)
水深(cm)
2、重力流(Gravity Flow) 通常称为高密度流,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 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 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重力流 (dense flow)。 按照沉积物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四种类型: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流体内的沉积物由湍流 的向上分力所支撑,并使沉积物持续地悬浮于流体中。 液化流( Liquefied flow):沉积物颗粒间孔隙流体 的向上流动而支撑沉积物。在富含液体(水)的松散沉积 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颗粒保持悬浮状 态,就象流沙一样,“液化了”。 颗粒流( Grain flow):由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相互 碰撞作用而支撑颗粒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
§1.3 化学作用(Chemical Processes)
化学作用主要涉及到一些成岩现象,如溶解、沉淀 等,其中大部分与沉积环境无关,但有些溶解、沉淀现象 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另外,一些典型矿物也可指示沉积环 境的气候及水介质性质。 1、溶解、沉淀现象(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膏盐矿物溶解及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形成孔洞; 矿物晶体溶解后被其他物质充填,形成假晶; 上述现象多与干旱气候条件有关。 2、标型矿物(Index Minerals) 赤铁矿(Hematite)指示氧化环境。
沉积微相分析技术方法及典 型微相特征
沉积微相分析技术
1、沉积过程-水动力;2、沉积地球化 学;3、井震结合;4、物源-沉积古地貌
典型沉积微相特征
1、三角洲体系;2、浪控海岸体系
第一部分: 分析原理 Part One Analysis Principle
沉积作用(Sedimentary Processes)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es) 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es) 化学作用(Chemical Processes) 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 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 生物构造(Biological Structure) 化学构造(Chemical Structure) 原理与概念(Principle and Concepts)
高 精 度 标 准 化 石 带 建 立
5.50
花港组上段
花港组下段
断 桥 1 井 常 量 元 素 纵 向 变 化
) % ( e F ( ) % l A ( ) % i S
4.50
Fe(%)
3.50
2.50
1.50 2000 1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3500 3750
物堆积的自然地理空间。 欧美: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混用;前苏联:沉积相与沉 积环境严格分开。
地震相(Seismic facies):具有相似反射结构、连
续性、频率、层速度等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测井相( Log Facies) :典型岩电组合特征。 沃塞尔相律(Walther’s Law of Facies):在连
二、沉积物颗粒( Sediment grains)
当流体流动所产生的上举力与牵引力超过沉积物颗粒 的重力和吸附力时,颗粒开始移动。在细粒沉积物中,颗 粒主要受吸附力的作用;在粗粒沉积物中,颗粒主要受重 力的作用。细粒沉积物中颗粒的启动速度比粗粒沉积物中 颗粒的启动速度大;但细粒颗粒的沉降速度比粗颗粒的沉 降速度小。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某一地层单位所
有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等。 波状层理砂岩相:岩性组成与构造 浊积岩相: 沉积成因 河流相:沉积环境 磨拉石相:构造成因 研究尺度不同:相组合、亚相、微相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s):沉积
侵蚀区
平均速度(cm/s)
运区 搬
沉积区
直径(mm)
沉积物颗粒侵蚀、搬运与沉积间的关系 (Hjulström, 1939)
§1.2 生物作用 Biological Processes
生物作用范围很广,这里只讨论其结果保存在沉积岩 中的生物作用。由生物作用所引起的化学作用,如沉淀等 在这里不讨论。 大化石(生物骨骼)由于是传统地层学 的重要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仅作简要介绍。 1. 潜穴与钻孔( Burrowing and Boring ) 潜穴(Borrow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松散 沉积物内(未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 钻孔(Bor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坚硬岩石 内(即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