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龚重谟〃

为纪念汤显祖诞辰430周年,笔者执笔撰写了《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发表在1980年9月24日《江西日报》副刊。不久《江西日报》转来读者万作义先生(萍乡金山中学老师)《对〈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的看法》批评文章,就汤显祖履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商榷”。这几个问题涉及对汤氏生平历史的基本了解,有必要作出答复。复信如下:

万作义先生:

谢你对我们文章的关心,对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蒙指教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认为我们文中“祖父和父辈都是既善诗词歌赋,又爱弹琴拍曲的读书人”这句话本身语意并不含混。你提出问题的实质是汤显祖的祖父和父亲、伯父是否都有弹琴拍曲这一爱好的问题。这三个人,你对其伯父(汤尚质)是不抱怀疑的,因为有诗《月夜轻点拍》可佐证。然而汤氏祖父懋昭喜爱弹琴拍曲也是有依据的。《文昌汤显祖氏宗谱·酉塘公传》谈到他祖父四十岁以后隐居城郊酉塘山庄的生活情景说:“由是闭户潜修,或赋诗以言志,或弹琴以自娱”。汤显祖父亲虽不像他的父兄那样可以找到诗文根据,但我有理由认为也是个爱弹琴拍曲的人。其理由是:

1.读书、藏书、乐善好施、业余弹琴娱情是汤家家风。既然他的父兄都有这一爱好,尚贤又是个“嗜古耽奇”的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跟着弹琴拍曲是完全可能的事。再说汤显祖父号承塘,是“继尊公酉塘志也”。承塘确也继承了酉塘之志:酉塘“闭户潜修”,承塘“可闻不可见”;酉塘“或赋诗以言志”,承塘“为文高古,举行端方”;酉塘“或弹琴以娱情”,承塘在那一家庭环境中焉能不弹琴拍曲以娱情乎?

2.汤家藏有元人院本上千种,汤显祖对许多曲词的精彩唱段都可一一背诵,汤尚贤对这些院本不能不浏览。

3.当时临川地区海盐腔盛行,从艺的演员上千人,嗜唱此腔在临川城乡已蔚然成风,在一些书香人家更是当做一种雅趣,这一雅趣事实上在汤家已形成。

二、关于三年后,汤显祖是否进京参加了会试问题。三年后,当是万历五年后的第三年即万历八年(1580年)。这年汤显祖31岁,确是到北京参加了会试。但到京后他并没有入围考试。这是因为张居正得知汤来了,又派了他的亲信王篆和儿子懋修去见汤。他们旧话重提,又谈鼎甲条件。汤显祖不仅避之若浼,还说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一样有骨气的话。此事邹迪光在《汤义仍先生传》中说得很明白:“庚辰(万历八年,1580),江陵子懋修与其乡之人王篆来结纳,复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邹传是汤显祖生前亲身看到过的,故此事不会有错。对汤显祖进京后不入围应试,临川民间有种说法是:汤显祖是绝顶聪明人,他深知考了也必然落第,若这科又落第了,知情者对我同情,不知我者还说我才不如人。其实从常理上看,对汤这一做法不难理解。因为三年前的落第不是他拙于才情,而是触忤了时相张居正。今番张家又罗网重开,不就范必将重蹈覆辙,像汤显祖这样高智商的人怎没明智之举?你举的《门有车马客》这首诗是汤显祖28岁至30岁以前所作,入编在他的诗文集《问棘邮草》中。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八岁那年上京赴考前,曾在安徽宣城姜奇方家作客,游开元寺认识了沈懋学,同他们在开元寺一起课文时,张居正派来一个父辈(张的一个叔父,不是王篆)人物,用甜言蜜语来拉拢他,要汤陪张的儿子同场科考,遭到汤的拒绝的情景。你把汤显祖30岁以前写的《门有车马客》来说明汤31岁时再拒张派王篆

来结纳,从而证明汤显祖参加了这科会试,这是你一时疏忽,闹了个张冠李戴。

三、你认为1593年春天,汤显祖调到浙江遂昌任知县不是调升,而我们却坚持认为是“调升”。汤显祖从一个典史添注即没有编制的九品临时小官到一个七品县太爷,不是“升”算什么呢?在论述汤显祖生平事迹的文章中,类似提法很多。赵景深先生称“稍升浙江遂昌知县”(《曲论初探·汤显祖传》),《中国戏曲通史》论汤显祖及其“四梦”谓“被贬的第三年,汤显祖又升为遂昌知县”(张庚、郭汉城主编)。你列举的《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玉茗堂选集》(沈际飞辑)和《抚州府志》中有关的汤显祖传我都看过了。还有邹迪光所作的《临川汤先生传》,他用的是“转遂昌令”,这“转”字当然就是“迁调官职”,从低职位“转”到高职位,也就是升了。明清间为汤显祖作的传记中把汤从徐闻调遂昌用“升”“迁”的很多,《明史·汤显祖传》用了“稍迁”,《万历十一年癸未进士同年序齿便览·汤显祖简历》用的是“壬辰升遂昌知县”,万斯同的《汤显祖传》用的是“稍迁遂昌知县”,清蒋士铨的《玉茗先生传》用的是“升遂昌知县”,《遂昌县志》用的是“升县令”,《徐闻县志》用的是“迁遂昌知县”。《明史》在谈到汤从太常博士升礼部主事时,用了“就迁礼部主事”,可见“迁”就是“升迁”。至于“量移”那是唐代的一种制度,当罪官贬至远处,遇赦则酌量移至近处,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可见这种赦期是每三年一例。然而明代已没有此制度,何来“赦期”?。对于“量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似“落实政策”,受量移的贬官,虽不是都官复原职,但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得了改善,绝大多数都较原职升了。汤显祖这次调遂昌和唐代对贬官酌量移近性质差不多,借用了“量移”一词,并非遇到什么“赦期”。

四、《庙记》一文,我们说他是我国戏曲史上谈表演艺术的一篇宝贵文献,感觉不到有“悖于客观愿望”,而是文章实质使然。诚然,《庙记》内容丰富,但从汤氏当初写《庙记》的动机目的而言是为纪念宜伶表演艺术大师——清源师,刻意把他放到与孔子、佛老同等地位看待,号召宜伶学习清源师的高尚品德和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创造出“形神兼备”且“如其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全文1100多字,其中涉及声腔源流的仅107字。这是汤显祖在谈表演艺术顺带提到的一笔,为的是表彰将海盐腔带入宜黄的有功之臣谭纶,勉励大家要努力提高表演技能,不要让谭大司马在九泉之下长叹:“奈何我死而道绝也!”经三百多年后,这段文字成了记载声腔流变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今天研究戏曲声腔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字依据。这是当初汤显祖下笔时所未料的意外收获,不是汤当初写作的意图。再说戏曲是要靠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没有表演何谈戏曲?一部戏曲史其实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史。从具体的、狭义的角度说《庙记》是谈表演艺术的重要文献与称它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篇的重要文献并不矛盾。

宥于我对汤氏生平与著作了解的肤浅,以上意见不知可否得到你的认同?有何意见,盼再来信指教!

专此奉复,顺祝

教安!

龚重谟

1980年10月于抚州[附] 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是我国早期杰出和有影响的戏曲家之一。今年9月24日是他430周年诞辰。430年前,他诞生在我省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属抚州市)。在我国近世戏曲史上,他的地位可与关汉卿并驾齐驱;在世界戏曲史上,他的名字与莎士比亚一样响亮。汤显祖字义仍,号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