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的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营造初探
——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
岳晓婧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拥有许多具有典型寒地气候特征的城市,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伴随着寒地城市自身风貌特色的缺失,因此受到规划设计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基于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寒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进行了初步归纳,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公共开敞空间、建筑空间以及城市色彩四个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寒地城市;城市特色;风貌
1.寒地城市的概念
1.1概念界定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º以北,如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士、日本、俄罗斯联盟、中国以及中亚的伊朗、阿富汗等国家,每年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0º或0º以下2,并伴有降雪、昼短夜长现象,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都属于较寒冷的地区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部最冷地区,本文结合的案例加格达奇就是我国北方寒地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1.2寒地城市风貌气候影响要素
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气候要素的影响:
气温: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严寒地区城市设计应以解决保温问题为首,这也是寒地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
风:城市空间格局受到风向和风速两个变量影响,街道走向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有机组织以及科学的空间规划手段可引导风向和降低风速,良好舒适的风环境营造是实现寒地城市景观空间架构和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太阳辐射:冬季充足的日照极大的影响着严寒地区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布局、建
筑群体组合和单体布局应满足合理的日照间距、场地向阳空间最大化以获取充足阳光,这是寒地城市特色空间布局的出发点。
降雪:频繁的降雪往往给寒地城市带来雪清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有效的城市特色空间组织可大幅度提高积雪的清理度和雪利用率。
2.寒地城市景观格局的现状问题
2.1空间格局特色化的匮乏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阶段的上升期,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快,加之寒地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冬季当前交通方式的局限,许多城市无序发展,这种无序化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形态较为松散、城市景观形象不突出等问题。
2.2公共空间吸引力的不足
寒地城市冬季降雪路滑,寒风刺骨,人们出行不便,多数寒地城市重要地段公共空间缺乏连续性,缺少有效的气候防护,导致开敞空间利用率不足,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难以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核心。
2.3建筑风貌品质化的下降
很多寒地城市建筑缺乏对寒冷地域文化、冰雪文化的解读,存在建筑材质单一、缺少特色,加之配套的街道家具、小品不成体系,出现建筑品质化下降、风貌不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风貌。
2.4城市色彩与夜景观风格化的缺失
寒地城市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是漫长的冬季,容易造成植被匮乏、城市色彩单一、城市景观萧条、冷清的局面,使城市景观大打折扣。
有些寒地城市为了丰富城市色彩注重夜景观的塑造,却面临着中心区过度“亮化”以及紧紧重视亮起来而忽视夜景观的实际效果的问题。
3.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
许多寒地城市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应对寒地气候方面形成许多有特色的城市形态设计方法。
早在古代,中国东北地区就有“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4。
这些早期村落雏形多随形就势,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多种形态,以穴居和半地下穴居为主要,独特的村庄形态不仅呈现强烈的地域特色,更体现
图片1加格达奇区城市现状山水格局 图片2 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结构图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今,人们一直为在寒冷环境下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美好居住环境而不懈努力着。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寒地城市建设的优秀经验,同时总结了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基础上,对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进行了归纳总结。
本文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3.1
3.1.1“因势利导”的山水格局
城市的山水格局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最基础
条件,根据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特征,平原地区城
市规划布置应以原有的方格网布局为主,形成城市
功能集中,视野开阔、采光良好的充分体现平原城
市特点的典型平缓广阔的北方城镇聚落形态;山地
城市应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
结合、疏密相间的方法,体现山水相伴的独特山地
城市空间格局。
古代村镇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
屏,加格达奇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城区选址于群
山环抱的向阳坡,整个城市 山面水、藏风聚齐、
负阴抱阳,这样的条件为整体居住环境以及城市风
貌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本底(如图1)。
加格达
奇区城市空间布局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条件,甘河似
蛟龙试水,东山如威虎探身,北山与南山的前后层
次性的呼应,整体呈现“山环水绕——城林渗透”
的城市空间格局(如图2)。
城市依托自然环境呈集
中与分散相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模式,靠近北山道路顺应等高线变化,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并利用高差创造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立体景观,不仅增加了空间环境的流动性,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趣味。
3.1.2 “精明增长”的空间布局
美国城市规划和发展一项重要法则和政策——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
,即“通过复
图片3 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分区规划图图片4 加格达奇区风貌设计鸟瞰图
兴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后代,按紧凑的、可步行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和保护好景观的方式发展”5。
精明增长理论除了强调城市应该相对集中、建设紧凑社区以外,还强调建设用地的混合功能(Mix-Use )即适当地混合居住、商业以及就业功能,并注意生态平衡和生活舒适度,并且贯穿就近就业、低开发和低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等原则6。
采取集中紧凑的空间布局,有效提高建筑密
度,这样不仅减少寒地城市交通成本,节约能源,
更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提高城市温度和增加
室外环境舒适度,同时有利于城市中心区景观环境
的塑造和城市特色的展现。
目前加格达奇城市向东、向西、向北的发展都
受到用地条件的制约,规划加区的功能布局结合地
形走势呈片状布局,每一大片区选择紧凑发展的城
市形态,并鼓励混合功能布局,即居住、办公、商
业、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尤其是城市核
心区,更增加复合化功能空间,以节约出行的时间,节约能源。
在此基础上规划在每个片区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赋予不同的景观主题,营造体验各异的景观空间,整体提升寒地城市的活力。
(如图3)
3.1.3“四季皆宜”的生态绿网
春花、夏叶、秋果、冬姿,
这种四季明显的特征,深刻体
现了大自然生物的变化。
寒地
城市的冬态,凸显植物结构,
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更
是自然界富于寒地城市美的一
种独特诠释。
因此,寒地城市在
绿地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结
合气候特点,选择适合于地区生长、符合季节变化的植物类型,使得寒地景物有着明显的四时变化,充分展示一年不同的生态景观。
同时在城市夏季主导风向开辟生态廊道,
保障城市
图片5 “风屏蔽建筑”对策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资料来源:冷红.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 [M] .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
版社, 2009:83 图片6 加格达奇区火车站南广场
内部新鲜空气引入,缓解夏季城市的“热岛效应”。
并且布置垂直于冬季主导风向上风向的防风林,起到阻挡冬季风的屏障作用。
加格达奇绿网设计根据气候条件、植被特点、城市山水格局整体打造,形成 “山林浓荫、城林交织”的 “林海雪都”的特色风貌。
在城市外围建设以郊野公园、集中式片状林地为主的防护林带,形成森林包围城市的“山林浓荫”的景观意向;城市内部,增加绿化面积,加强小规模绿地建设,构建“城林交织”绿化景观(如图4)。
植被采用针叶与落叶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化组织方式,充分利用松类、杉类、白桦树等当地树种,并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进行组合与协调,创造一年四季皆景色的景观效果。
3.2公共开敞空间的特色风貌打造
3.2.1“风屏蔽”空间的创造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建筑师
厄斯金提出了一个适应北极严寒地区
自然的小城镇理想形态构想,他认为,
住宅和城镇应该像鲜花一样向着春夏
的太阳开放,并背向阴影和寒冷的北
风(如图5)。
因此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规划上,倡导风屏蔽空间:积极改善
局部风环境气候,有效阻滞盛行的冬
季西北风,避免设在产生近地高风速
频繁的地段;规划布局应选择适宜的朝向、保
障科学的日照间距、合理的建筑密度及高度、
有效的控制建筑阴影面积等以保证户外环境
的温暖阳光;植被种植上可引导局地风向,保
障西北风的防护和东南风的引入。
在加格达奇城市总体格局中有效实施风屏蔽,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形成良好的背风环境,城区主干道的设置顺应北山,两侧建筑沿道路展开,形成寒地城市最有利于抗风的南偏东的最佳朝向,这种空间组织不仅缩小了室外冬季终日阴影区的面积,
也使开敞空间获得更多的
日照。
加格达奇城市设计中开辟了火车站南广场,南广场的选址不仅通过建筑阻挡了冬季盛行风,而且为居民活动争取了更多的日照条件,更是未来整个城市的景观门户区(如图6)。
3.2.2“复合空间”的营造
冬季萧条,难以吸引人流是寒地城市以步行为主的公共空间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冬季恶劣气候生态条件,增强公共空间活力,减少冬夏两季利用率的差异。
(1)共赢空间的创造
尽可能将户外活动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相结合,
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创造阳光中厅、冬季花园、玻璃
街等半室化内共赢空间,旧城更新中的中小型 “半
室内化”公共设施可以通过覆盖玻璃顶的方法改造获
得。
这种寒地城市独特的半室内化空间既可以遮挡风
雪,收获了明媚的阳光,有效的减少建筑散热,节约
能源,又满足人们进行购物、交往、观演等活动。
(2)复合功能的植入
寒地城市中集合商店、饭馆、咖啡店、停车场、
绿化等休闲功能的室内商业街能够提供人们迫切需
要的全年的气候防护,因此成为吸引市民及旅游者的重要公共空间。
例如加拿大多伦多伊顿中心就是一个地面和地下建筑相结合的庞大多功能综合商业建筑,包含多处购物中心和办公场所,市中心的两个地铁站都涵盖在它的里面,大大的拓展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如图7)。
因此加格达奇城市商业核心区的设计将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建筑空间结合,并引入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游乐、文化教育等功能,打造复合化的共赢空间,为人们体验“一站式”的消费模式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形成活力四射的寒地城市独特面貌。
3.2.3“立体城市”的打造
(1)空中步道
空中步道系统,即通过天桥和空中走廊,连接市区内办公楼、商业零售和娱乐设施、广场、停车场等室内外开放空间,成为城市交通和开放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为著名的是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内的人行天桥步道系统。
图片7 加拿大多伦多伊顿中心 资料来源/newsshow.
asp?id=157
图片8 加格达奇区立体空间模式图
图片9 “风屏蔽建筑”对策在加格达奇区西岭嘉苑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2)地下暖空间
城市地下给人以温暖避风的室内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形式可以是地下中庭、地下商场或地下商业街。
地下空间的利用使得公共空间功能更加集聚,温暖舒适的冬地下空间环境也使人群免受极端气候之苦。
总之,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充分关注
冬季步行者的需求,加格达奇区重要节点风貌打造
力求创造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防护步行景观体系。
通过封闭天桥和连接建筑的二层通廊形成地面以
上的空中步道系统、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功能强化和
合理布局,形成地下暖空间,有效实现人车分离和
常年气候防护,最终形成地上、地下联动的立体空
间组合,为营造多样化、极富城市活力的特色立体
空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图8)。
3.3建筑群体的特色风貌打造
3.3.1“节能建筑”设计对策
气候寒冷的城市对建筑有更高的节能要求,整体建筑群通过“围合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实现有效的“风屏蔽”。
加格达奇项目局部地段的详细设计中部分采用围合式布局,形成
图片10加格达奇区重点街道外立面的改造
连续的街道界面景观,不仅创造景观视觉上的连续性,而且能抵御寒风,使院落内部小气候得以改善,为创造冬季驻足避寒场所提供条件。
(如图9)。
单体建筑通过坡屋顶形式的运用,立面窗墙比的控制、大面积玻璃幕墙的避免使用等手段,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日常建筑能耗,更能形成寒地城市建筑的独特风貌。
在加格达奇风貌特色与城市设计项目中,规划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该地区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和立面细节等要素的基础上,汲取经验,结合实际对不同功能的建筑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引导要求,为创造当地独特的温暖建筑风貌提供条件(如图10)。
3.3.2“温暖细节”设计对策
在寒地城市内,运用金属、混凝土和光洁的石材等材质的建筑外立面、建筑铺装、配套小品往往让人产生冰冷不适之感,相关的设施利用率也不高。
而采用木、塑料和特殊温暖的、
有质感的复合材料让人感觉温暖亲切。
在加格达奇风貌特色与城市设计中,
近人尺度建筑及景观环境界面的设计,鼓励采用木质或仿木质、自然石材等温暖的、有质感的材质,避免了城市的冷漠感,从而达到温暖城市建筑景观细节的营造(如图10)。
3.4城市色彩及夜景观特色风貌打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情感密切相关的色彩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因此通过适宜的城市色彩及夜景观设计,形成动人的寒地城市色彩,对于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丰富人们
图片11北欧城市色彩明快的街道立面
图片12加格达奇区重点街道立面夜景效果
的视觉和心理感受都十分重要。
3.4.1城市色彩的打造
城市色彩主要由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来体
现。
建筑色彩会映射出人们对城市最直观的印象。
地处寒冷地域的北欧诸多城市,如俄罗斯、冰岛内
的城市多丰富色彩,光鲜明快,甚至有许多以明快
的色彩闻名的小村庄(如图11)。
包括红色、粉色
和金色在内的温暖色彩都深受气候寒冷城市居民的
喜爱。
因此寒地城市的总体色彩应带给人们温暖之
感,通过调整色相、明度、饱和度来创造以暖色系为主的整体协调基础上的多色彩体系,也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在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规划首先确定了温暖、大气的城市色彩主基调,以“创造温暖和谐的城市”为目标,将暖色系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城市。
为避免城市色彩的过于单调,规划注视中色彩搭配,在局部辅以鲜艳暖色做点缀,最终形成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和谐的寒地城市色调(如图10)。
3.4.2城市夜景观的打造
温暖明亮的夜景照明系统,是丰富寒地城市夜间色彩的重要手段,同样带给人丰富视觉和心理感受。
广大寒地城市一年中处于冬季的时间相对较多,天黑较早,丰富的夜景观可以在漫漫冬夜中为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有助于塑造夜间城市形象,提升夜晚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度。
夜晚的加格达奇,规划考虑体现完美协调和局部重点突出的夜景照明效果,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提出不同的设计对策(如图12),并充分发挥冰雪这一寒地城市独特资源的魅力,将城市冰雪雕塑系统纳入到城市夜景系统当中,通过冰雕、雪雕与灯光的完美结合创造高质量的冰雪夜景观,营造具有浪漫童话色彩的冰雪城市夜间景观氛围。
4.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风貌设计的宗旨就是紧抓地域特色,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尤其是使冬季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并且令人愉快享受,增强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由于对寒地城市的相关研究、理论积累和项目实践经验还很有限,希望通过更多的理论学习与规划实践的结合,对寒地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方法有更深层面的探索。
注释
1.杜立柱,陶英军.寒地城市商业空间设计浅析[J].城市规划,1999(2):52-53
2.WilliamCRogers,leanneKHanson.TheWinterCityBoo[M].EdinaMinnesota:DornBooks,1980:21
3.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 (9):49-54
4.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北京[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283
5.王丹,王士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J].国际城市规划2007(2):61-6
6.
6.冷红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9:163
参考文献
[1]冷红.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 [M] .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9:153-200
[2]张瑜,刘赟,孙盛松.寒地城市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对策浅析[J].科技促进发
展,2008(7):,208--209
[3]陈平,吴秋菊, 李欣.应对寒地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8(4):32-33
[4]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设计,2003(9):49-54
[5]冷红,袁青.寒冷地域人居环境气候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4):100-103
[6]单丹,刘扬,马耽.寒地城市宜居空间营造方法初探[J].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文集[C] 2012
[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加格达奇区旅游城市总体规划[R].2011
[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加格达奇区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R].2011
[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加格达奇区西岭嘉苑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R].2011 作者简介:岳晓婧,中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