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就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就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就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就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就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与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就是交换价值的最后形式。
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产生的过程表明,货币作为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3、简述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就是通过它的职能来实现或者表现出来的,而货币的职能就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
的,就是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而不断发展的,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就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贮藏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就是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要求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称作货币流通量规律。即“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表明: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1、名词解释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经济,也就就是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就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称。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拥有就是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比自然经济更有生机与活力。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市场机制具有的特点:
①利益制约性。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失来发挥作用;
②内在性。一定经济条件下,由各个市场要素的内在功能与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导致的;
③相互制约性。各市场要素彼此影响,连锁变化。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就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它的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就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与。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平衡商品供求、协调生产与消费、调节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合理配置、调整各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传递与反馈经济信息等作用。从市场规模或空间划分:国内市场、地区市场、国际市场;从商品交易方式划分:现货交易市场、租赁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从所交易的物品或要素的种类划分: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
2、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企业就是市场的主体;②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③法制与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④经济的开放性;⑤国家调节的重要性。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有两项基本作用:
①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劣汰;②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