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骨折手法整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骨折手法整复方法:
一:整复要求和时间
整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步骤和方法,骨折对位的好坏,对固定、练功及骨折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有者密切的联系。通常对复位的要求有三种。
1:解剖或接近解剖学对位:对于骨折病人,要尽力通过手法整复,达到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所谓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即骨折经整复后,所有的移位完全或接近完全被矫正。对位对线完全良好或接近完全良好,愈合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有功能。
2:功能对位:对于较复杂的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经手法整复不能达到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时,要争取达到功能对位。所谓功能对位,即指骨折整复后,重迭、旋转、成角、分离移位得到矫正,肢体力线正常,长短相等,仅存有侧向移位,但移位范围不能超过骨干直径的1/3,干骺端部位的骨折,侧向移位范围不能超过骨端直径的1/4.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工作中及生活上的需要。
3:一般对位:对于老年或体弱及有慢性疾患者,骨折后对位差点是可以的。骨折愈合后,虽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好,能够自理生活即可。儿童伤员因塑形力强,要求标准与成人不同,如股骨肱骨干骨折,可允许成角移位15度,旋转移位5度,重迭移位2厘米以内。
对整复时间的要求,原则上争取尽早进行,达到一次正确复位。最好在伤后反应性肿胀以前,即伤后1~4小时内进行整复。此时,复位操作容易,且不因整复迟延而破坏新生骨,有利于骨折愈合。如就诊已晚,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程度的肿胀,仍可进行复位,但对局部肿胀严重者,不宜勉强整复。如发生张力性水泡,应在无菌操作下将水泡刺破,放空泡液,纱布包扎。经适当的临时固定、抬高患肢,待2~3日肿胀稍减后,再行整复。但前臂及肱骨髁上骨折伴有严重肿胀、刺痛、手指不能伸屈活动者,不应等待,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效措施,以防发生缺血性肌挛缩。
如系开放性骨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清创缝合后,按闭合性骨折处理,争取一次复位成功。如伤员合并休克、昏迷以及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需在全身情况稳定后,方可整复骨折。
二:整复手法
整复手法,是整复的基本功,《医宗金鉴》云:"手法者,诚整骨之首务哉”。说明其手法的重要性。现将常用的八种整复手法分述如下:
1:手摸心会:
a:适应范围:手摸心会为施行手法前的重要步骤,通过认真地触摸,把X线片上显示的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和病人肢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使其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整复前,明确骨折部位移位方向,是确定整复方案不可缺少的步骤,所谓一法作计划,九法要熟练,即指此也,同时也可靠此法了解复位情况。
b:方法:首先用手指细心触摸伤处,辨明是伤骨或是脱位,再明辨损伤的轻重和类型。
表浅部位的骨折,如前臂、上臂、小腿骨折等,可用手直接触摸出骨折部的骨面,是凹陷或是突出,判明其错位方向。肌肉丰厚的部位,不易摸出骨折端时,可用一手固定骨折近段,轻轻活动远折段,通过骨擦感及骨异常活动情况,来了解骨折部位。骨折整复后,助手继续维持伤肢复位后的位置,用轻手法触摸骨折局部,如畸形消失,骨嵴平顺连续,骨面平整,无骨擦感,说明骨折已复位。
c:注意事项:触摸时,手法宜先轻后重,由表及里,从远到近,两头相对。重点注意压
痛点、畸形和异常活动。
2、拔伸牵引:
a:适应症:主要用于克服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重迭、成角移位,恢复肢体长度。凡有重迭、成角移位的骨折、关节脱位,都需应用此法。
b:方法: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由助手两人,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开始时,应先在骨折或脱位原有畸形的位置上,沿着肢体纵轴对抗牵引,待将刺入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后,再按照整复要求,改变肢体方位,加大牵引力。牵引力的大小,取决于伤员肌力强弱及重迭移位的程度。如青壮年肌力较强或重迭移位大者,牵引力应大,反之牵引力应小。开始牵引时,力量应由小逐渐加大,而且要持续稳妥,勿忽大忽小。牵引力与反牵引力要均衡对等,复位后再慢慢减弱,固定后即停止牵引。
c:注意事项:对肌群丰厚的伤肢,如股骨干骨折,单靠徒手对抗牵引有困难者,应结合骨牵引。对上肢骨折,如肱骨干骨折,勿用大力牵引,以防止招致断端分离。
3、屈伸收展:
a:适应症:适应于干骺端骨折,断端有旋转及成角移位。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和股骨干上段骨折等。这些骨折,因靠近关节部,单靠牵引非但不能矫正成角,而且容易引起成角畸形加大,故必须结合屈伸收展。
b:方法:单轴性关节(能屈伸的关节)用屈伸手法,多轴性关节用展收或屈伸手法。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须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屈曲型骨折,则须在牵引下伸直肘关节。多轴关节(如肩、髋)附近的骨折,骨折一般在三个平面上移位(水平面,矢妆面及冠妆面),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复位,如股骨干上段骨折,牵引方向应先内收,而后外展,再前屈,方能矫正断端重迭及向外、向前的成角移位。
c:注意事项:在屈曲收展前,必须先矫正重迭移位。
4、提按捏正:
a:适应症:主要用于矫正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
b:方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手握住骨折远段,突者按,陷者提,旁者推,如以人体中轴来讲,前后侧(即上、下侧)用提按手法,即用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如向侧方移位时(左右侧移位),一手端正骨折一端,另一手将向外突出的骨折另一端向内按捺。经过上提下按、内、外捺正手法,其前后或内外侧移位即可得到矫正。
c: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着力点要准确,术者手指与伤部皮肤接触要紧密,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滑动、摩擦,以免挫伤皮肤。
4、旋转回绕
a、适应症: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背向移位。
b、方法:旋转手法适用于牵引过程中,以远端对近端,使骨干轴线相应对位,旋转畸形即自行矫正。回绕手法多用于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的股骨干或肱骨干骨折;或背对背移位的斜面骨折。手法时应先加重牵引,使骨折端分开,嵌入的软组织常可自行解脱;然后放松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绕,引导骨折断端相对。可从骨折端相互触碰音的有无和强弱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背对背移位的骨折以骨折移位时的相反方向施行回绕手法。
c、注意事项:回绕时,必须谨慎,避免损失血管神经。如有软组织阻挡感时,即应改变回绕手法的方向,常可使背对背的骨折断端变成面对面。
5、屈伸收展
a、适应症:骨折断端间成角畸形。
b、方法:靠近关节附近的骨折容易发生成角畸形,这是因为短小的近关节侧的骨折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