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类型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各阶段的考古中都有一个大家普遍使用的习惯分类, 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鬲、鼎、豆、盆、罐、钵 等,所分的各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别,这就是一 般所说的“器类”。类型学中的“类”的划分—般 是沿用已经通行的器类的划分结果,并分别沿用通 用的器名称之,不再另立新名或符号,在特殊情况 下,认为通行的器类划分太粗或不准确,就要给予 精确的分类,新分出的类从形态描述的角度给以命 名,使人读其名而知其形,如把鼎分为釜形鼎、罐 形鼎、盆形鼎。
► (4) 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 如兖州西吴寺陶器,西周早中期流行外高内低斜沿, 西周晚期——春秋中期流行平沿,春秋晚期流行外 低内高的坡沿。
► (5) 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如商代 鬲、西周鬲、春秋秦鬲是分属不同的系统,存在的 时代也不相同,然而都走过了由高足变矮足、最后 趋于消亡的过程(图2—6)。
► 类型学有以上重要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于田野资 料的整理和研究之中。这要求田野工作尽量多得到 有明确无误的共存关系和层位关系的资料,遗物出 土单位被划分得越细致,获得的层位关系也就越多, 单位的时间跨度也就越短。越有利于类型学研究的 精细化。
五、类型学的局限性
►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 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 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 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 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 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 大量的类型学分析是另一种情况,即认为一批形态近似者可 能有演变关系,通过类型学的排队,找出它们的演变序列和 环节。例如,《史前陶鬹初论》对鬹的类型学分析就是如此, 该文把陶鬶进行全面排队分析,找出史前陶鬶的多个演变序 列和环节,建立起陶鬶的断代标尺。如果器物数量多,应该 先抽取一部分标本进行排序,抽取出的标本要有一定的代表 性,也要考虑到有利于排序的条件(如有纪年、有层位关系, 有组合器类等等)。排队时,先经过粗略对比,按照早晚顺 序把有相对早晚关系的器物排出一个或若干个序列,总结大 致可能的演变规则。按此规则,把无相对早晚关系的标本插 排进序列内,要不断重新总结修正演变规则,不断调整排序 方案,直到排出合理的序列。此后,再把未抽取的器物排入 序列之中,以检验、修正和补充序列。如果分析的是没有可 靠早晚关系的器物,就要先假定出若干极端形式,按照可能 的演变规则,把其它形式排入极端形式之间。同时,必须根 据其它的参照系进行检证、调整,如共存他类器物也有类似 的演变规律,或有同步演变现象;或有测年数据作为参考等。
► 型式的确立是在对遗存反复分类排序之后得出的, 当把型式全部确立出来时,类型学的研究也就基本 结束了。分型分式的具体客观标准是在反复排比分 析过程中逐渐寻找到的,诸型式的划分标准要有一 致性,要符合逻辑。符合分类学的一般要求(参见第 十章第五节)。
► 必须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凡分型分式就是类型学 分析。类型学分类中的型式是有特定含义的,即型 代表演化序列,式代表演化序列中的发展阶段。在 考古报告中,对遗存按其它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时, 把划分得到的结果也称作“式”、“型”(参见第十 章第六节),这与类型学分类中的型式含义不同。
► 把某一“类”的器物划分出若干演变序列,每一 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给予A、B、C……等序 号。如把鬲分成A型、B型……。有时,为了表示出 平行序列的亲疏关系而使用“亚型”,用小写的英 文字母符号为序号,如把罐分成Aa型、Ab型……。
► 把型和亚型的器物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每一阶段 的器物称为“式”,给予I、Ⅱ、Ⅲ……等序号,如 A型鬲分为I式、Ⅱ式、Aa型罐分I式、Ⅱ式……。
► 类型学排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排序找出两个形态 有异形式之间的过渡环节,以证明两者有发展演变关系。例 如,《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中, 对中原系刀接受北方系刀影响所作的类型学分析便是一例。 该文没对中原系刀和北方系刀的各种形式进行排队分析,而 是把周代环首刀与时代更早的北方系环首刀排队找出二者发 展关系,又把周代环首刀与商代中原系的扁茎刀排队找出发 展关系,从而得出推论:商文化中的环首连柄刀是从仿制北 方系的环首刀进而改造自身的扁茎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这种情况的类型学分析方法是:先考察两种形式的出现年代, 确定相对早晚然后把两者视为一个演变序列的两端形式,把 处于两者年代之间的一些有年代依据的形式(如有纪年,有 层位关系,有其它年代依据等)按照从早向晚的顺序排队, 观察是否可以找出一列形式上合理的演变序列。如果能找出 就可据此而总结该序列的演变规则,再把—些无年代依据的 形式试着排进序列之中,以增加演变的过渡环节或验证所排 序列是否成立。如果排序的标本都没有年代依据,就只好假 设一些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序,若排不出序列则修改演变 规则,重新排序。经过反复调整,得出一个认为是合理的演 变序列。
►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 短。
图2—4 镇墓兽俑演变
1、吕武墓 593年 2、张盛墓 596年 3、赵忠妻墓 665年 4、段伯阳妻墓 667年 5、东十里堡墓 713—741

6、史思礼墓 744年
► (2) 物品演化,有的是沿一条线演变,有的是沿多 条线演变;既有分流,也有合流。一种物品被发明 出来之后,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分化出新的支系, 创造新的族类,这种现象在今天日常物品的系列变 化与开发中屡见不鲜,古亦同之。辽西山地夏家店 下层文化的鬲,有三个系统:一个是来源于中原地 区的鼓腹鬲,一个是来源于东部地区的直腹鬲,一 个是来源于当地的盂形鬲(尊形鬲),这是源自不同 祖型,并存发展的实例。不同来源的同类器物,在 并行发展过程中,有的就产生了合流交融,如商代 青铜器中,商式扁茎刀与北方系环首刀结合而发展 成连柄环首刀(图2—5)
► 第二,能揭示遗存的发展过程,从而为分期、判断各期的 亲疏关系提供基础。
► 第三,能帮助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考 古学文化是存在于一定历史时期,分布于一定地域的历史文 化共同体所遗留下来的遗存群。该遗存群的演变序列反映了 该文化的历史传统,所以用类型学方法研究遗存群的变化过 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 质。
►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 系中,“类”、“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3个基本 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类”下 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念, 型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 各阶段的考古中都有一个大家普遍使用的习惯分类,如新 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鬲、鼎、豆、盆、罐、钵等,所分的各 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别,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器类”。类 型学中的“类”的划分—般是沿用已经通行的器类的划分结 果,并分别沿用通用的器名称之,不再另立新名或符号,在 特殊情况下,认为通行的器类划分太粗或不准确,就要给予 精确的分类,新分出的类从形态描述的角度给以命名,使人 读其名而知其形,如把鼎分为釜形鼎、罐形鼎、盆形鼎。
►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 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 很快找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 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 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跨度大,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 排序的主要条件。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 第四,能够研究遗存的传播和不同文化或不同地区 之间的文化影响。
► 第五,通过遗存变化的历史过程的揭示,为研究 其演变规律和控制演变的因素提供重要信息。例如 古猿化石、猿人化石、人化石的类型学研究,得到 了由猿到人的人类体质进化的历史过程认识。从中 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演变规律,如脑容量由小变大、 眉弓由粗状变细平,四肢由爬行到直立、四肢变化 快于头骨变化等。由这些规律推测出其演变的重要 控制因素之一是劳动,劳动促使四肢变化,进而引 起头脑变化,头脑变化又提高了劳动质量。
图2—6 鬲的顺向变化
►(6) 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 化速度有快有慢。如陶窑远比陶器演变速度慢。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 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 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排序所得每 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 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 寻找器物演变规律的目的。
四、类型学的作用
► 第一.能够确定相对年代,建立相对年代标尺。当某一类器 物或某几类器物的型式演变序列确定之后,就可以依此为标 尺分析处于同一遗址、同一层位的诸单位的相对早晚关系, 可以把无明确层位的资料也纳入这一时间框架中。不同遗址 不同地点的遗存,通过类型学分析可以建立起相对年代序列, 或纳入已有的编年体系之中。
一、物品之渐变
1. 某些人工物品形态是逐渐变化
►表面看来,人制造某件物品是随心所欲的, 这件的形态可以与那件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而一百多年来,考古分类学家们对大量人工 制品的形态分析表明,的确有相当多的人工 制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一定的演变规律 渐变形态的。如图2—4所示的六个有纪年的 隋唐墓镇墓兽俑的形态演变规律是:①无座 →有座→高座;②四肢着地→前肢立起;③ 面目平和→狰狞。
图2—5 青铜刀演变 1、辉县琉璃阁M123 2、3妇好墓 4、殷墟西区M166 5、陕县上村岭M1705 6、青龙抄道沟 7、兴城杨河
ຫໍສະໝຸດ Baidu
► (3) 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 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渐变。例如前举镇墓兽的座、肢 和容貌就是同步渐变的。反言之,如果某种物品有 多项特征同步渐变,多半意味着这是历时性的演变。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第二节 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 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 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一定轨道 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 研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 交流的重要途径。
►又称为形态学、标型学、。严文明 《考古资 料整理 中的标型学研究 》《考古与文物》 1985年4期。30-40.
►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 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 例重复才较为可靠。
► 总之,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 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 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 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 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 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 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才算排序成功。
2. 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 (1) 物品渐变方向,有的是进化,有的是退化。当 物品形态不断满足人们更高要求时,便呈现进化趋 势。如辽代鸡冠壶由矮胖变为瘦高,由无圈足变为 圈足,以适应契丹人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 需要。当人们对某类物品的造型、结构、纹饰等不 再提出更高要求,反而要求降低,甚至认为制成什 么样子都无关紧要时,就会呈现退化的趋势。如中 原仰韶——龙山时代的彩陶母题纹饰是由繁华精美 向简单潦草变化,商代鬲的足逐渐变矮,直到趋于 消亡。
► 器物形态变化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生 产技术提高和新材料的使用、更加适于使用 目的要求、为迎合社会时尚变化等,工匠别 出心裁的创新意图也会使形态发生种种变异。 但是,不少人类制品形态之所以能循时渐变, 则是因为有制约变化的因素。客观上说,每 种器物的固有用途限定它的形态变化有一定 的范围,更重要的则是制造器物的工匠和器 物使用者对每种器物形态有根深蒂固的传统 观念,这就使得新器形往往多方面保留有强 烈的旧器形特点。因而许多新的器物形态不 是突然产生,而是逐渐从旧形态蜕变而成的。 类型学研究的正是这种器物形态逐渐蜕变的 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