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存在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 特:辩证法出发点是个人实践,是“人学”。
辩证法第一“圆圈”
辩证法第二“圆圈”
《辩证理性批判》——重点不是个人自由,而是先决条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
“归根到底,不要让人把我们解释成似乎在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自由的,
我们要说的恰恰相反,即,只要人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惰性的范围中发展,所 有人就都是奴隶。”——人的最终自由要在集团中实现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人的存在就是他的本质”——海德格尔
萨特: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
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
存在主义第一原则: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以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 的东西,并感到自己在这样做。”
可逆性
“可逆性”(reversibility) 是梅洛—庞蒂用以克服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一个关键概 念。
身体与主体、“身体—主体”与世界、我和他人均有可逆关系。 我与他人可逆
我与他人之间的可逆性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交互主体性”。 我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他人也可以站在我的角度,彼此交换角色。我与他人之 间的可逆性使得政治上的对话和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可能。 语言的可逆 语言与思想是可逆的,我们利用已有的词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又通过词句的 使用而定型,表现为“正在使用的词”与“使用过的词”之间的不断转换过程。 模糊哲学 他模糊了传统的二元论的区分。克服唯理论、二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基质,那就是可见的东西,他早期称之为“身体—主体”,后期称之为 “肉体”。——非常明确,毫不模糊 “知觉第一”——一以贯之的的原则。
人不能逃避自由,却能找出种种借口推卸责任。——自我欺骗 如果他们相信,自己不能做出选择或没有责任,那就是自我欺骗。
“欺骗者主观上并不想找推卸责任的借口,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有 什么责任,或者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不自由的。”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不赞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唯一能适合当前革命需要的神话。不是科学知识。
在未被意识所意向之前,存在着某个东西。
自为
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按意识所规定的目的倾向而如此这般地存在着。 意识活动的自由 否定 自在
否定判断如何产生肯定的存在?
虚无 把充实、不变的自在一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
因而成为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
“虚无是使世界获得一个轮廓的存在”——存在
情绪: 意识到意识的超越。
把知觉对象转变为情绪对象,把决定了的因果世界转化为自己可以对之有所 反应与作为的世界。 知觉、相信、情绪 自由程度越来越大。意识不受自我意识的限制。 自由是意向活动的内在结构。
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
“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既依存又冲突。
“为他之在”(being—for—others) 我与他人总是处在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中。 我既不能完全被他人对象化,又不能完全把他人对象化。
他说,通过这一概念,他首先把心灵的根源放在身体之中,放在世界 之中。“身体—主体”这一概念表明,身体和主体是同一个实在。“身 体—主体”是一个现象学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实在”要从现象学的意 义上来理解。身体既是显现的主体,又是被显现的对象;既是存在着、 经验着的现象,又是现象的身体,现象的场所。
“身体—主体”是我们最接近、最熟悉的现象。梅洛—庞蒂以一 只手触摸另一只手为例,描述了这一现象:每一次触摸,都是身体向自身 的一次显示,虽然两只手中有一只在触摸,另一只被触摸,但身体的感觉 却是触摸与被触摸混沌不可分、内在和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这正是 “身体—主体”的意义所在。
“为他之在”不是完全的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
“他人是地狱” 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的“悲欢离合” 主要不会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更多表现为意识、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
集体意识 可打断我与他人的冲突,但是是暂时的。 一旦与他人恢复相互注视,集体意识马上会消失。
自在与自为
自在
“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
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萨特为同学
1930年获得哲学教师的学衔 先在沙特尔教书,再返回巴黎高师任导师
1945年,凭《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 两部重要著作获得博士学位。
1945至48年,在里昂大学讲授哲学。 1949至52年,在索尔本大学 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1945年10月萨特等人创立《现代》杂志 从创刊至1952年12月,担任该杂志的政治版编辑。 从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兰西学院任哲学教授, 为历来最年轻担任该职者。
萨特企图把存在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活的哲学,任何超越的企图都将返回马克思之前过时 的哲学。
活的哲学——综合、统一,把过去和现在合为一体,并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应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教条。
历史和社会是人所创造,而人又在社会环境中,在先决条件中创造历史。
马克思:用经济关系解释历史的动力与方向,解决人与历史的矛盾。
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更会产生荒谬感 死亡将至的时刻,死亡成了一切价值的毁灭者。 面对着死亡的时刻,生命成了世界的惟一价值,死亡将至的现实与希望活下去的愿望 的对立。
面对荒谬的反应
一、自杀 自杀的根源在于“看到生活的意义被剥夺,看到生存的理由消失,这是不能 忍受的,人不能够无意义地生活”
二、在人的生活之外寻求意义 这是大多数哲学家的态度,其中有非理性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态度。 上帝存在于人的理性之外,因此才有荒谬感,但上帝又是意义的源泉,生活的 意义不是在理性,而是在信仰中获得。——非理性 胡塞尔在事物本身上面找到绝对价值,力图恢复那个缺少了它就会产生荒 谬的理性原则。——理性 在荒谬的精神看来,世界既不富有理性,也不是毫无理性,它只是毫无理由 的。” ——伽缪
通过日常经验而生成的荒谬感 在日常的单调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在忙碌中停下来问一句:如此生 活为什么 ? 我们忽然感到日常生活毫无目的,我们的存在顿时失去了意义,世界显得 黯淡无光
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中生成的荒谬感 我们看到自然对人的价值和知识的漠视。人类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但 在世界不可还原的多样性面前,这种企图注定要失败。人类在灵魂深处躁动着明晰 性的愿望,这是我们对于存在追根求源,想要给予一个最终的说明的愿望,但是,世界 的无理性和存在的神秘性无视我们的愿望,甚至充满着敌意,我们的知识却无能为力。
“互补”
“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
人的意识的作用
否定、分辨、分离 虚空背景 让事物显现于意识中
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不是人性或人的本质,自由属于有意识的存在的结构,人注定是自由的。 “人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变成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没有区别”
“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第一级意识:以外在事物为意向对象(自由的、随机的)——意识 第二级意识:自我意识是以意识为对象
发生学观点:先对外认知,后反思为自我意识。 形态学观点:对外认知的同时,同步反思(反馈),同时形成自我意识。
萨特:世界,自我意识是对立两极,由意识联接,意识由于其本性的自由,具有 这样的作用。
意向活动的自由
知觉世界
胡塞尔认为,世界在人对它反思之前就已经显现在那里了,这就是与 人的知觉有着直接的、素朴的接触的“生活世界”。
梅洛—庞蒂把生活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的背景———知觉世界。 知觉世界是“身体—主体”向身体以外的空间的扩展。 “身体不像其他事物那样在空间之中,身体既不在空间之内,又不在 空间之外包围空间。身体之于空间犹如手伸向工具一样。”——梅 洛庞蒂
“世界的肉身化”(incarna-tion) 在知觉中,“身体—主体”与世界彼此开放,没有主体与客体、内在与 外在、心灵与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
格式塔——知觉是一种背景,一切活动都从这一背景中显现出来,并 以该背景为前提……世界就是我所知觉的那个东西。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始终是一切理性、价值和存在的先行的基础 。” 这说明,在我们使用概念做精确区分,在对其意义做出解释之前,意义 已经存在于知觉世界之中了。
存在主义不是消极的,而是“行动的哲学”;不是悲观的,而是“严峻的乐
观主义”;不是利己主义,而是人道主义。“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资产阶级, 而是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导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第二节 梅洛.庞蒂
生卒时间: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 出 生 地: 巴黎
生平:
早年毕业于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
猝死于心脏停搏,享年53岁。
身体Fra Baidu bibliotek—主体
梅洛—庞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他看到这 是法国哲学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即使萨特也未能摆脱二元论的窠臼,他 企图消除意识与存在的对立,但又建立了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充 实与虚空的二元论。
为了彻底消除二元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中介,它既是存在和认识 活动的主体,又是被作用的客体和被认识的对象。他创立了“身体—主 体”(body - subject)这样一个概念,作为克服笛卡儿以来的身心二元论的 关键。
四篇论文 分析各种意识现象的意向性 意识活动:知觉、想象、情绪
奠定自由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知觉: 判断与知觉不一致 意识具有相对于外物的自由,并不总按外部存在判断外物 知觉 判断 意识
想象: 想象的意向性具有更大的自由。只在想象中存在的意向对象叫影像。 影像是通过对知觉的否定,而又伴随着知觉对象的存在。
第五章 存在主义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
笛卡尔——康德:“自我意识”为“意识”的核心 先有自我意识,才有意识现象与外部现象的统一与综合。
胡塞尔 :“意向性为自我意识的结构”(早期) “意识现象还原为自我意识”(后期)
萨特 :不是“自我” “意识活动” “现象”的过程 而是“意识”与“外界事物”
胡塞尔:“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种东西的意识” 萨 特:意识没有“内容”,在超越某事物后,逐渐拥有“内容”
“知觉第一的意思是,我们的知觉经验呈现在事物、真理、价值的建构之前。 ……这并不是要把人类知识归结为感觉,而是在知识的开始阶段,使知识像可感 事物那样可感,并使它涵盖理性意识。”
第三节 阿尔伯特.伽缪
生卒时间: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 出 生 地: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法属) 生平: 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 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大学毕业后从事报业,曾一度参加共产党 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 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 1942年,前往巴黎参加抵抗运动 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死于车祸 虚无主义 《局外人》(1942年) 、《西西弗的神话》(1942 年) 人道主义 《鼠疫》(1947 年) 、《反抗的人》(1956 年)
自由选择不能不是自觉的,因而也是主观的。——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
存在主义是从彻底的无神论推出的的结论。 存在先于本质——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
与决定论“格格不入”
绝对自由
人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条件是否发生作用,终究取决与人自己的选择。 各种因素能对人发生作用,是人自己的选择。不是过去决定现在和将来,而
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激进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荒谬的由来
“真正的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产生“世界是荒谬的”的感觉 从存在主义的立场看,世界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现实并不是合理的。 世界本身并不荒谬,它只是存在那里,并不管人的理想和价值、希望和意义。荒谬是 由于人对世界的合理的期望与世界本身不按这种方式存在之间的对立而产生的。
是人自己决定并选择了一条容易的道路通向未来。
存在主义的起点: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都将是容许的。 自由选择——承担全部后果 没有上帝(约束)就没有借口。
绝对自由——”苦恼“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巨大的责任感。 人不是向往自由,而是逃避自由。
“人命定是自由的”——人不得不自由,自由是他摆脱不掉的、必须承担的 生活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