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技术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层析技术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层析技术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层析技术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概述

一.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各种层析法虽然实验机理和实验方法大相径庭,但基本原理却都一样。即在所有的层析法中,均存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为了更方便阐明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引入“有效分配系数”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一定溶剂系统中,一种物质分配达到平衡时,物质在固定相中的总量与在流动相中的总量的比值。

层析技术的分离原理可用下图表示:

图一层析技术的分离原理

将1ml含有32ug的蛋白的样品加到柱子上面,占据了柱子的A位置,假定该蛋白的“有效分配系数”为1,则平衡后,该蛋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量均为16ug;有1ml流动相加到柱上,平衡后,有16ug的样品被带到B位置;再有1ml流动相加到柱上,B位置上的蛋白将有8ug到达C位置,而A位置上的蛋白也将有8ug带到B位置,就呈现出A位置8ug,B位置16ug,C位置8ug。依此类推,假定经过5次平衡后蛋白被分配到整个柱中,此时柱中的蛋白分配量为A位置2ug,B位置8 ug,C位置12 ug,D位置8 ug,E位置2 ug。这样在柱子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浓度峰。如果该蛋白的有效分配系数大于1,则浓度峰在柱子中部以上;有效分配系数小于1,浓度峰在柱子中部以下。

当然,只经过5次平衡形成的浓度峰是比较平坦的,但不难想象,若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平衡,那么浓度峰就将越来越尖锐,蛋白在柱子某一位置被富集起来,浓度越来越高,这就是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事实上,流动相是连续不断地加入到柱子上的,因此柱上的平衡是连续发生的,在一个正常工作的柱子上发生着上千次的平衡,所发生的平衡次数我们称为“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数”越多,柱子的分离效果就越好。

为了提高层析的理论塔板系数,通常使用细长的层析柱;并尽可能的使用细颗粒的固定相,但过细的颗粒会影响流速;流动相经过固定相时的速度要慢一些,以使蛋白在两相中能够达到分配平衡。上样体积也应受到控制,上样体积越小,展开后形成的峰越集中,这也能提高分离效果。

图二不同塔板数的分离效果

总结: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特定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致使它们通过柱子的速度有差异,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离开柱子,从而与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分离;在层析柱上各组分的峰形则取决于理论塔数,增加理论塔数,组分间的分离效果就更为优越。二.层析法的分类

1.按照层析过程的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

亲合层析:利用特定蛋白对某种配体的生物专一性的亲合进行分离;

吸附层析: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性能差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的亲合力的强弱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利用凝胶对不同大小的分子所表现的通透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

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层析:利用特有的固定相担体,高压输液与自动分析仪结合而进行分离。

……

2.根据层析方式不同可分为柱层析与薄层层析等。

亲合层析技术

一.原理

亲合层析是利用蛋白质与其配体之间所具有的专一性亲合力而设计的层析方法。例如,酶和酶的抑制剂、抗原和抗体,酶蛋白与辅酶之间都有相应的亲合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能够形成紧密结合的复合物。如果在不溶性的载体上固定复合物中的某一组分,就可以从溶液中专一的分离和提纯另一个组分。采用亲合层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基本纯的产品,且分

离速度快,因此在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亲合层析过程如下:

图三亲合层析基本过程示意图

将亲合层析的欲分离物的配基在不降低生物活性的条件下与不溶的载体结合固定后装入色谱柱。在有利于配基与欲分离蛋白之间形成络合物的条件下将样品加入亲合层析柱中。这时,样品中只有欲分离物与配基形成络合物而被吸附,不能形成络合物的杂质则直接流出柱子。充分洗涤,将所有不能专一吸附的杂质除去后,使用能破坏欲分离蛋白-配基络合的洗脱液,促使欲分离蛋白与配基分离,将目的蛋白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亲合层析的优点在于能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的分离。

二.亲合层析的载体选择

亲合层析载体是负载配基的支持物,直接影响目的蛋白与配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想的载体应具有以下条件:

1.均一,有一定的硬度,不溶于水;

2.多孔网状结构,易被大分子物质渗透;

3.具有相当数量可供偶联反应的基团;

4.没有吸附能力,不会发生非专一性吸附;

5.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能经得住吸附、吸脱和再生时所用的各种试剂的处理;

6.不受微生物腐蚀和酶解;

7.亲水。

目前,没有一种载体能够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较常用的载体有琼脂糖凝胶、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多孔玻璃等,最常用的是琼脂糖凝胶。

三.亲合层析配体的选择

配体是亲合层析中最重要的部分。选择好的配体应遵守以下三个标准:

1.能和欲分离的目的蛋白发生专一性吸附,亲合力越大越好;

2.吸附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分离,且分离所使用的条件对蛋白的活性不受影响;

3.配体上必须有适当的基团能够用化学方法将其偶联到载体上,而且这种偶联不损害

配体与蛋白的专一性结合。

一般来讲,用于亲合层析的配体主要有三大类:

1.对特定蛋白有亲合力的小分子配体,如酶底物(或底物的类似物)、调节配体、酶辅助因子等;

2.对特定蛋白有亲合力的大分子物质,如抗体、蛋白类抑制剂等;

3.共价亲合层析中的配体,它含有能与目的蛋白共价可逆作用的部分。

小分子配体与目的吸附专一性较差,常常在缓冲液中加入共配体和寻找最佳的实验条件来增强目的和配体的亲合力。

四.亲合吸附剂的制备

亲合吸附剂的制备首先要使载体活化,然后与配体进行偶联。依据载体的性质不同,载体的活化与偶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这里阐述最常用的载体—多糖类载体的活化及偶联方法。

多糖类载体的活化常用溴化氰法。溴化氰与多糖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当有连位羟基存在就形成活泼的亚氨碳酸盐。亚氨碳酸盐对化合物的亲核反应十分敏感,生成N-取代异脲、

N-取代亚氨硫酸酯和N-取代氨基甲酸脂等衍生物。

偶联配基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分子配基可以直接偶联在载体上,但小分子的配基如果直接偶联在载体上,由于载体的空间位阻使大分子的目的蛋白不能到达与配体相匹配的位置上,无法发生专一性吸附。如图:

图四“手臂”在亲合层析中作用

这需要在载体与配体之间引入一个适当长度的化合物消除这种空间位阻的影响,这个化合物就形象的称为“手臂”。亲合层析中最常用的“手臂”是NH2-(CH2)n-R类的化合物。R可以是羧基、氨基,也可以是配体,n值(亚甲基数)在2-12之间。目前认为要使配体处于最佳状态,n值至少是4-6,常用的长度n值为6-10。“手臂”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链弯曲,载体和配体的距离缩短。

六.亲合层析的操作

层合层析过程主要分为装柱、加样、洗脱、收集等步骤。

1.装柱

层析柱通常使用径高比1:10-40的柱子的玻璃柱、有机玻璃柱等。根据实际选择适当的柱子,装柱时务必使柱子保持垂直,固定相与装柱缓冲液混悬后装柱,让其自然沉降,柱床表面始终必须有缓冲液覆盖。

2.加样

为了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应尽可能的减少上样体积。加样前使柱面上的液体刚好与柱面相平,用移液管小心加样,用最小体积的溶剂清洗管壁上残留的样品,再小心的把溶剂加至5-10cm高。

3.洗脱

用于亲合层析的配体对样品中的各组分存在专一性吸附和非专一性吸附,因此,洗脱也有非专一性的洗脱和专一性的洗脱。

A.非专一性的洗脱

若待分离的目的蛋白与配体间的亲合力很高,则必须改变缓冲液的离子强度、pH值或介电常数中的一种或两种因素,使吸附的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降低与配体之间的亲合力,从而将它洗脱下来。

如果只有一种待分离的蛋白吸附在柱上,那么选用一种行之有效的缓冲液进行洗脱;如果同时有几种物质吸附在柱上,且彼此亲合力相差较大,可用分段洗脱方法进行洗脱,但不被吸附的几种物质的亲合力彼此相差较小时,就必须采用梯度洗脱方式进行分离。

B.专一性洗脱

有时亲合吸附剂有较强的非专一性的吸附,它不仅吸附目的蛋白,同时也吸附了其它杂质,这时使用非专一性洗脱达不到预期的分离效果。必须采用含有目的蛋白配体的缓冲液进行洗脱。配制专一性洗脱液的原则是:

①洗脱液中的配体最好与载体上的配体完全不同;

②洗脱液中的配体对欲分离的蛋白有较高的亲合力;

③洗脱液中的配体浓度要视载体上的配体与目的蛋白的亲合力而定,亲合力弱浓度小,反之浓度大。

4.分部收集

洗脱液必须分成小部分收集,每一部分相当于2%-5%的柱床体积。这些部分一般收集在试管中,使已分离的样品仍处理分离状态。对每一部分收集样品逐一进行检测。并将洗脱体积对其相应的浓度作洗脱曲线。

七.柱的再生

亲合层析柱经两倍柱体积的7mol/L尿素洗涤后,再以生理盐水或pH7.4的PBS清洗,平衡后可反复使用。如柱子长期不用,可用入0.02%叠氮钠4℃保存。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一.原理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是根据目的蛋白表面所带电荷与杂质不同来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剂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能够解离的基团引入到惰性支持物上形成的。如果解离基团带负电荷能够结合阳离子称为阳离子交换剂;如果解离基团带正电荷能够结合阴离子则称为阴离子交换剂。蛋白质是两性物质,在其等电点时它不带任何静电荷,与交换剂没有吸附作用;当pH小于其等电点时,分子带正电,可结合在阳离子交换剂上;当pH大于等电点时,分子带负电,可与阴离子交换剂发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电荷密度越大,结合越紧密,在柱中的移动速度越慢。因此,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它们对离子交换剂的亲合力就有了差异。这种差异为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提供了可能性。

带电的蛋白质分子与交换剂的结合是可逆的,一般用pH梯度和盐浓度梯度溶液把吸附在柱上的蛋白质洗脱下来。对多组分的样品,每个组分都有各自所带的静电荷量,当洗脱pH达到某个组分的pI时,该组分失去表面电荷,被洗脱下来。当然要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还必须选择其它合适的条件如交换剂颗粒大小、柱长度等。

二.离子交换剂的选择

根据可交换离子的性质,离子交换剂可分为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根据酸碱性的强弱又可分为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型离子交换剂。强酸和强碱型交换剂能在较为广泛的pH范围内(2-12)完全解离。弱酸型交换剂在pH4,弱碱型交换剂在高于pH9就难于解离,失去交换能力。

在充分考虑被分离蛋白所带的电荷及电性强弱、分子的大小与数量、环境中共存离子所带电性与数量的基础上,按所需交换树脂的性能(粒度、交联度、比重、稳定性、交换量)要求,选择确定其型的交换树脂。

三.树脂的处理、转型及再生

1.树脂的处理

树脂的处理是用水浸泡离子交换树脂使之充分吸水膨胀,并用酸、碱处理除去不溶性杂质的过程。先将离子交换树脂用水浸泡24hr,倒去水后并洗至澄清。去水后加入2-3倍量的2mol/L HCl搅拌2hr,除去酸后用水洗至中性,再除去水后加入4-5倍量的2mol/L NaOH 搅拌2hr,除去碱,用水洗至中性备用。

2.树脂的转型

树脂的转型是使树脂按要求带上某种离子的过程。如欲使阳离子交换树脂成为Na+型,用NaOH处理即可,成为H+型则用HCl处理,成为NH4+型在处理时使用NH4OH或NH4Cl;如欲使阴离子交换剂成为Cl-型,则用HCl处理,欲使对脂成为OH-型则用NaOH处理。

3.树脂的再生

树脂的再生是使用过的离子交换树脂恢复原状的过程。树脂再生时,并非都要用酸碱反复处理。往往只需转型处理即可。

总之,树脂的处理、转型和再生均是要求树脂带上所希望的离子,所以最后处理就是转型处理。如果最后用碱,则碱前用酸;如果最后用酸,则酸前用碱。酸碱之间必须用水洗至中性。此外,如果树脂因长期使用杂质含量过高,可用热酸、热碱处理或是用酸碱处理前使用沸水、乙醇、丙酮等处理。原则上是不能使树脂的破坏和分解,保持树脂的原有交换能力。

四.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的操作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的操作也分为装柱、加样、洗脱、收集等步骤,其操作与其它层析技术差别不大。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装柱及洗脱。

1.装柱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分离效果,柱子可选用径高比大于1:20甚至达到1:100-200的柱子。

装柱要求与其它层析技术要求基本一致,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严格防止分节和产生气泡。

2.洗脱

不同蛋白所用洗脱液不同,原则上是用一种比吸附剂更为活泼的离子或基团把目的蛋白置换出来。被吸附的物质不只是目的蛋白一种,因此除正确选择洗脱液外,还必须采取控制洗脱速度和分部收集来获得较纯的目的蛋白。

洗脱所用的缓冲液应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目的蛋白不至于失活并且对目的蛋白有足够的溶解度。同时还要考虑所用缓冲液尽量不要干扰对样品的检测。

这里没有涉及到的步骤参照其它层析技术中的相应步骤的操作方法。

吸附层析技术

一.原理

吸附层析技术是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吸附剂组成的固定相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不同吸附能力而被分离的方法。

在任何两个相之间都会形成表面,其中一个的物质或溶解在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密集的现象就称为吸附。凡是能把其它物质聚集在自己表面的物质称为吸附剂。聚集于吸附剂表面的物质就称为被吸附物,在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形成的,也称为范德华吸附,其特点是吸附快、无选择性。

在一定条件下,吸附过程和脱吸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一吸附表面的分子与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的数量是相同的,则称为吸附平衡。

二.吸附剂的选择与处理

1.吸附层析吸附剂的选择

用于吸附层析的吸附剂的种类很多,其中无机吸附剂主要有:氧化铝、活性碳、硅胶、碱金属性碳酸盐及其它一些盐类等,有机吸附剂主要有:纤维素、淀粉、蔗糖、菊糖、乳糖、聚酰氨等。

所选择的吸附剂应具有最大表面积和足够吸附能力,同时对欲分离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足够的分辨率),与洗脱剂、样品溶剂及样品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溶于这些试剂中。此外,吸附剂还需颗粒均匀,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破碎。

2.吸附剂的处理

所选用的吸附剂,吸附剂经过过筛,以使颗粒大小一至,对含有杂质的吸附剂,可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浸泡处理可提取除去;有些吸附剂可用沸水处理洗去酸碱使之呈中性;需要“活化”的吸附剂(如氧化铝、硅胶),主要是加热处理,提高层析分离效果。

三.洗脱剂的选择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较强的组分应采用极性较强洗脱剂来洗脱,同时较强极性的洗脱剂本身也更容易被吸附剂吸附,并与被吸附的组分形成竞争。这种因素都促使待分离组分的分配系数下降,更有利洗脱。通常采用逐步增强洗脱剂极性的方法来有效分离样品中各组分,这种洗脱方式称为梯度洗脱。

常用作洗脱剂的溶剂的极性为:

石油醚<苯<甲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溶剂中含有的杂质会影响洗脱,因此作层析所用的溶剂应尽量使用色谱纯级的。

四.吸附层析的操作

吸附层析与其它层析技术的操作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选用适当的吸附剂和洗脱剂,其它操作没有特别之处。

四.薄层吸附层析

薄层吸附层析技术也是吸附层析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薄层吸附层析不使用柱层析技术,因此操作上与其它吸附层析技术有很大差别。薄层吸附层析过程主要包括铺板、点样、展开、显色等步骤。

1.铺板

将吸附剂(硅胶G-含有10%左右的煅石膏)加2-3倍水调均,铺到玻璃上,使糊状物从玻璃一端逐渐移到另一端,放水平台上自然凝固后,110℃1hr活化,置干燥器中备用。

2.点样

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该溶剂一般是展开剂中极性最低的一种成份,用微量注射器将样品加到板上成一小点,吹干。若样品浓度较低必须加样较多时,应分次加样、逐次吹干,可使点样集中。点样点的位置距板一端约2.5cm。

3.展开

在玻璃缸中进行,缸内装1.5cm深的展开剂,用盖板盖住缸顶部,至少放置1小时,以确保缸内气体被展开剂饱和。然后打开盖子,点样端在下将薄层板垂直放入缸内。当展开剂向板上方移动时就发生了混合物的分离,当展开剂前沿达到10-20cm时,取出板,在展开剂前沿作标记,用风机吹干。

4.显色

有色物质在薄层层析后样品斑点清晰可见,不需要显色,但无色物质需要显色处理才能看见。

薄层吸附层析技术的关键在于展开剂的选择。展开剂的成份与极性需经实验才能确定,应使混合物各组分的Rf在0.2-0.8之间,目的物质在0.5左右。

Rf=(点样点至样品斑点占心的距离)/(点样点至展开剂前沿的距离)

其它层析技术

以上我们探讨了几种我们经常使用的层析技术,层析技术有很多种,限于我们实验室条件和实验需要,有些层析技术在我们实验室并不常用。现在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层析技术。

一.高效液相层析技术

为得获得较高的层析分辨率,根据层析技术的理论,必须提高层析的理论塔板数。这样一方面需要使粒径小的填料,高径比更大的柱子、更慢的流速等,另一方面采取填料过细,流速太慢,分离时间太长,增加了纵向扩散的影响,对柱效的提高不利。为了既能提高理论塔板数,又不至于使实验时间增长,采用大辐度降低填料直径,并通过增加压力维持必要流速的方法。这就是高效液相层析(HPLC)技术。

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五高效液相层析的工作原理

在高效液相层析技术中较其它层析技术有特色的是反相层析技术。反相层析技术是相对我们常用的“正相层析技术”而言的。在我们常用的层析技术中总是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这样洗脱时极性小的分子先被洗下来;而反相层析技术是使用极性比流动相还小的物质为固定相,如在多孔硅胶上键合十八烷基、辛烷基、乙烷基等等。这样反相层析进行洗脱时极性最大的组分先被洗下来,成为分离小分子活性物质(如多肽)的强有力工具。

二.分配层析技术

分配层析技术是以一种多孔物质吸咐着一种极性溶剂作为固定相,用加一种与该固定相不相溶的非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样品溶于流动相中,随流动相进行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分配系数的差异,移动速度不一样,使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开。例如纸上层析。

纸上层析技术成本低,易操作,可用于分离、定性及定量分析。在发酵工业中常用于菌种筛选阶段的物质鉴定。但其对核酸和蛋白质类大分子物质的分辨率不高,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三.凝胶过滤层析技术

当带有不同组分的样品缓慢流经凝胶层析柱时,分子量大的物质,分子体积也大,不易进入凝胶微孔,而是从凝胶间隙流过,下移速度较快;而分子量较小的物质能够扩散进入凝胶微孔,下移过程中经常进入凝胶相中,下移速度较慢,从而使样品的不同组分得以分离。

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主要应用于脱盐、样品浓缩及分子量测定等方面。

四.等电聚焦层析技术

等电聚焦层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大分子物质分离纯化方法。这项技术是在层析柱中创造了一种pH梯度进行聚焦,达到使样品中各组分因pI不同而分离开。这项技术的关键是交换剂中有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pH梯度环境。

总结

蛋白质的纯化方法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1、蛋白质的盐析 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在低盐浓度下随着盐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此称盐溶;当盐浓度继续升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这种现象称盐析,将大量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水化力,可夺取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使之“失水”,于是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1)温度:除对温度敏感的蛋白质在低温(4度)操作外,一般可在室温中进行。一般温度低蛋白质溶介度降低。但有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清蛋白)在较高的温度(25度)比0度时溶解度低,更容易盐析。(2)pH值: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在浓盐溶液中的溶介度最低。(3)蛋白质浓度:蛋白质浓度高时,欲分离的蛋白质常常夹杂着其他蛋白质地一起沉淀出来(共沉现象)。因此在盐析前血清要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使蛋白质含量在2.5-3.0%。 蛋白质盐析常用的中性盐,主要有硫酸铵、硫酸镁、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等。其中应用最多的硫酸铵,它的优点是温度系数小而溶解度大(25度时饱和溶液为4.1M,即767克/升;0度时饱和溶解度为3.9M,即676克/升),在这一溶解度范围内,许多蛋白质和酶都可以盐析出来;另外硫酸铵分段盐析效果也比其他盐好,不易引起蛋白质变性。硫酸铵溶液的pH常在4.5-5.5之间,当用其他pH值进行盐析时,需用硫酸或氨水调节。 蛋白质在用盐析沉淀分离后,需要将蛋白质中的盐除去,常用的办法是透析,即把蛋白质溶液装入秀析袋内(常用的是玻璃纸),用缓冲液进行透析,并不断的更换缓冲液,因透析所需时间较长,所以最好在低温中进行。此外也可用葡萄糖凝胶G-25或G-50过柱的办法除盐,所用的时间就比较短。

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lIl。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 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常用的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指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蛋白的各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优缺点 2.1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质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护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做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 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 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AKTA蛋白纯化系统操作

AKTA蛋白纯化系统操作 AKTA蛋白纯化系统是当前蛋白纯化工作经常用到的一组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AKTA系统依据不同的配置,可以分为AKTA EXPLORER、AKTA PILOT、AKTA PURIFIER等多种型号的设备。以下以AKTA EXPLORER为例简单介绍AKTA蛋白纯化系统的一般操作。 1、认识AKTA。 AKTA explorer 是为方法开拓及研究应用而设计的全自动液相色谱系统。该色谱系统的分离装置有三个主要组件,在底部平台的左侧整齐堆起(Fig 1)。它们是: FIG 1、AKTA EXPLORER主机 ? Pump-900 为双通道高效梯度泵系列。在AKTAexplorer 100,流速范围0.01-100 ml/min,压力高达10 Mpa(泵名为P-901)。在AKTA explore10,流速范围0.001-10 ml/min,压力高达25 Mpa(泵名为P-903)。 ? Monitor UV-900,同时监控190-700 nm 范围内高达3 个波长的多波长紫外-可见(UV-Vis)监测器。(针对部分AKTA PURIFIER机型,尚有UPC-900监测器可供选择,光源为汞灯光源,一次可以监控一个波长,安装滤光片后,可以在选择的波长范围内进行切换。)? Monitor pH/C-900,在线电导和pH 监测的组合监测器。 Fig 2、AKTA EXPLORER硬件模式图

AKTA EXPLORER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可以用模式图表示(Fig 2)。组成部件,如混合器、柱及不同的阀安装在右边部分。打开装阀的门可全部看到。柱被挂在装阀的门的外侧。 分离装置由UNICORN 软件控制。软件安装于一独立的电脑主机之中,在电脑与色谱系统之间的通信由数据采集装置CU950进行控制。 2、一般操作 2.1 开机 按位于底部平台前左侧的ON/OFF 按钮,打开色谱系统,然后打开电脑电源。待仪器自检完毕(CU950上面的3个指示灯完全点亮并不闪烁)。双击桌面上UNICORN图标,进入操作界面。UNICORN的操作界面分为四个窗口(Fig 3) Fig 3、Unicorn的操作界面 2.2准备工作溶液和样品 所有的工作溶液和样品必须经过0.45μm的滤膜过滤,样品也可高速离心后取上清备用。当缓冲液中含有有机溶剂(如乙腈、甲醇),需在使用前用低频超声脱气10min。 2.3清洗及管道准备 首先将A泵的进液管道(A1)放入缓冲液或平衡液中,将B泵的进液管道(B1)放入高盐溶液中,在system control窗口点击工具栏内的manual,选择pump→pump wash explorer,选中A1,B1管道为ON,execute。泵清洗将自动结束。(Fig 4) Fig 4、AKTA Explorer的泵清洗操作 2.4安装层析柱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蛋白质种类很多,性质上的差异很大,既或是同类蛋白质,因选用材料不同,使用方法差别也很大,且又处于不同的体系中,因此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适用各类蛋白质的分离。但多数分离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基本手段还是共同的,大部分蛋白质均可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稀碱溶液中,少数与脂类结合的蛋白质溶于乙醇、丙酮及丁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可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及纯化蛋白质和酶。 蛋白质与酶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分子中非极性疏水基团与极性亲水基团的比例,其次取决于这些基团的排列和偶极矩。故分子结构性质是不同蛋白质溶解差异的内因。温度、pH、离子强度等是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界条件。提取蛋白质时常根据这些内外因素综合加以利用。将细胞内蛋白质提取出来。并与其它不需要的物质分开。但动物材料中的蛋白质有些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消化硫等)中,可以不必经过提取直接进行分离。蛋白质中的角蛋白、胶原及丝蛋白等不溶性蛋白质,只需要适当的溶剂洗去可溶性的伴随物,如脂类、糖类以及其他可溶性蛋白质,最后剩下的就是不溶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经细胞破碎后,用水、稀盐酸及缓冲液等适当溶剂,将蛋白质溶解出来,再用离心法除去不溶物,即得粗提取液。水适用于白蛋白类蛋白质的抽提。如果抽提物的pH用适当缓冲液控制时,共稳定性及溶解度均能增加。如球蛋白 类能溶于稀盐溶液中,脂蛋白可用 稀的去垢剂溶液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洋地黄皂苷(Digitonin)溶液或有机溶剂来抽提。其它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用稀碱溶液抽提。 蛋白质类别和溶解性质 白蛋白和球蛋白: 溶于水及稀盐、稀酸、稀碱溶液,可被50%饱和度硫酸铵析出。 真球蛋白: 一般在等电点时不溶于水,但加入少量的盐、酸、碱则可溶解。 拟球蛋白: 溶于水,可为50%饱和度硫酸铵析出 醇溶蛋白: 溶于70~80%乙醇中,不溶于水及无水乙醇 壳蛋白: 在等电点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易溶于稀酸、稀碱溶液 精蛋白: 溶于水和稀酸,易在稀氨水中沉淀 组蛋白: 溶于水和稀酸,易在稀氨水中沉淀 硬蛋白质: 不溶于水、盐、稀酸及稀碱 缀合蛋白(包括磷蛋白、粘蛋白、糖蛋白、核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金属蛋白、黄素蛋白和氮苯蛋白等) : 此类蛋白质溶解性质随蛋白质与非蛋白质结合部分的不同而异,除脂蛋白外,一般可溶于稀酸、稀碱及盐溶液中,脂蛋白如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率,常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各蛋白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 2.1 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持目的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作试验室蛋白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2.2 缓冲液的更换虽然更换缓冲液不能提高蛋白纯度,但它却在蛋白纯化方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蛋白纯化方法需要不同pH及不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假如你用硫酸铵将蛋白沉淀出来,毫无疑问蛋白是处在高盐环境中,需要想办法脱盐,可用的方法有利用半透膜透析,通过勤换透析液体去除盐分,此法尚可,但需几个小时,通常要过夜,也难以用于大规模纯化中。新型的设备将透析膜夹在两个板中间,板的一侧加缓冲液,另一侧加需脱盐的蛋白溶液,并在蛋白溶液一侧通过泵加压,可以使两侧溶液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若增加对蛋白溶液的压力,还可迫使水分和盐更多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达到对蛋白浓缩的目的。也有出售的脱盐柱,柱内的填料是小孔径的颗粒,蛋白分子不能进入孔内,先于高浓度盐离子从柱中流出,从而使二者分离。蛋白纯化的每一步都会造成目的蛋白的丢失,缓冲液平衡的步骤尤甚。蛋白会结合在任何它能接触的表面上,剪切力、起泡沫和离子强度的快速变化很容易让蛋白失活。 2.3 离子交换色谱这是在所有的蛋白纯化与浓缩方法中最有效方法。基于蛋白与离子交换树脂间的相互电荷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缓冲液,同一种蛋白既可以和阴离子交换树脂(能结合带负电荷的分子)结合,也可以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树脂所用的带电基团有四种:二乙基氨基乙基用于弱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用于弱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季铵用于强阴离子交换树脂;甲基磺酸酯用于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在不同的pH环境中所带总电荷不同。大多数蛋白在生理pH(pH6~8)下带负电荷,需用阴离子交换柱纯化,极端的pH下蛋白会变性失活.应尽量避免。由于在某个特定的pH下不同的蛋白所带电荷数不同,与树脂的结合力也不同,随着缓冲液中盐浓度的增加或pH的变化,蛋白按结合力的强弱被依次洗脱。在工业化生产中更多地是改变盐浓度而不是去改变pH值,因为前者更容易控制。在实验室中几乎总是用盐浓度梯度去洗脱离子交换柱,利用泵的辅助可以使流入柱的缓冲液中盐浓度平稳地上升,当离子强度能够中和蛋白的电荷时,蛋白就被从柱上洗脱下来。但在工业生产中盐浓度很难精确控制,所以常用分步洗脱而不足连续升高的盐梯度。与排阻层析相比,离子交换特异性更好,有更多的参数可以调整以获得最优的纯化效果,树脂也比较便宜。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用最精确控制的条件,仅用离子交换单一的方法也得不到纯的蛋白,还需要其他的纯化步骤。

Protocol蛋白质纯化步骤

Protocol 蛋白质纯化方法(镍柱) 柱前操作 1.IPTG诱导后,收菌,8000rpm/min(r/m)离心10min; 2.用Binding Buffer(BB)溶解(每100ml原菌液加BB 20ml),超声裂解30min(工作:5s,停止:5s),1500r/m离心10min,去除杂质; 3.取上清,12000r/m离心20min, 得包涵体; 4.用含2M尿素的BB洗包涵体,12000r/m离心20min,(上清做电泳);??? 5.用含6M尿素的BB溶解包涵体,12000r/m离心20min,(上清做电泳); 6.对照电泳结果,将上清或包涵体溶解液上柱; 平衡柱子(柱体积:V) 7. 3V(3倍柱体积)ddH2O(洗乙醇); 8. 5V Charge Buffer(CB); ??? 9. 3V BB; 柱层析 10.上样; 11. 10V Washing Buffer(WB); 12. 6V Elute Buffer(EB); 13.分管收集,每管1~2ml. 各种缓冲液配方 1. 8×BB: 4M NaCl, 160mM Tris-HCl, 40mM imidazole(咪唑),pH=7.9 1000ml NaCl: 58.44×4=233.76g Tris-HCl: 121.14×160×10-3=19.3824g Imidazole: 68.08×40×10-3=2.7232g 2. 8×CB: 400mM NiSO4 1000ml NiSO4: 262.8×400×10-3=105.12g 3. 8×WB: 4M NaCl, 160mM Tris-HCl, 480mM imidazole, pH=7.9 1000ml NaCl: 233.76g, Tris-HCl:19.3824g, Imidazole: 32.6784g 4. 4×EB: 2M NaCl, 80mM Tris-HCl, 4M imidazole, pH=7.9 1000ml NaCl: 118.688g, Tris-HCl:9.6912g, Imidazole: 272.32g 5. 6M 尿素 1000ml 尿素:60.06×6=360.36g

蛋白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法

蛋白纯化离子交换层析 研究生的生活,单调的科研,重复的脚印,匆匆的轨迹,踩着早上的时光一如往常的走进实验室,摊开实验记录本,写上日期,就像每天写日记一样开始计划今天的实验日记,用笔似乎要绘制一副有关实验的画面。 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科研氛围里,慢慢的就会体味到科学本身就像窗外的大自然一样的美,绿色撩人,诗意陶醉…… 今天,我们写下的实验日记——蛋白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法,文章详细的总结了离子交换层析的定义、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似乎要提醒一下脑子要保持清醒了,不然,看完之后,你能分清楚阴阳离子交换剂的概念,熟知它们的区别么? ————你会创造规律科研生活的美 我,生在春天里,刚发芽的地方是实验室 知了也睡了,而我刷夜实验室 因为我在等待秋天收获的季节 虽然有可能错过成功的喜悦,却收获心灵上的成长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常见的离子交换剂是由一类不溶于水的惰性高分子聚合物基质,通过共价键结合某种电荷基团,形成带电基质,带异性电荷的平衡离子能够通过静电力作用结合在电荷基质上,而平衡离子能够与样品流动相中的离子基团发生可逆交换而吸附在交换剂上,不同带电荷蛋白间结合吸附固定相的能力不同。离子交换技术就是根据蛋白质样品间带电性质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常见的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交换葡聚糖凝胶。根据与高分子聚合物基质共价结合的电荷基团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离子交换剂分为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在阳离子交换剂中,带正电荷的平衡离子能够和流动相中带正电荷的离子基团进行交换。例如DEAE纤维素阳离子交换剂,当纤维素交换剂分子上结合阳离子基团二乙氨乙基(DEAE)时,形成阳离子纤维素—O—C6 H14N+H,可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进行结合,交换阴离子。 根据与高分子聚合物基质共价结合的电荷基团的解离度不同,又可以分为强酸型、中等酸型、弱酸型三类阳离子交换剂,强酸型离子交换剂在较大的pH范围内电荷基团完全解离,而弱酸型只能在较小的pH范围内完全解离,如结合羧甲基的离子交换剂在pH小于6时就失去了交换能力。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剂一般结合的基团有:磺酸甲基、磺酸乙基;中等酸型阳离子交换剂有:磷酸基团和亚磷酸基团;弱酸型离子交换剂有:酚羟基和羧基类; 在阴离子交换剂中,带负电荷的平衡离子能与流动相中带负电的离子基团进行交换,例如阴离子交换剂CM纤维素,当纤维素交换剂分子上结合羧甲基(CM)时,形成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纤维素-O-CH2-COO一),可与带正电荷蛋白质结合,交换阳离子。 根据与高分子聚合物基质共价结合的电荷基团的解离度不同,可分为强碱型、中等碱型、弱碱型阴离子交换剂。一般结合季胺基团基质的交换剂为强碱型离子交换剂,结合叔胺、仲胺、伯胺等为中等或者弱碱型离子交换剂。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当溶液的pH值与蛋白质等电点相同时,蛋白质的静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一,蛋白质的提取 大部分蛋白质都可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碱溶液,少数与脂类结合的蛋白质则溶于乙醇、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中,因些,可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及酶。 (一)水溶液提取法 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对蛋白质稳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的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份性质而定。一方面,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温度高利于溶解,缩短提取时间。但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基于这一点考虑提取蛋白质和酶时一般采用低温(5度以下)操作。为了避免蛋白质提以过程中的降解,可加入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二异丙基氟磷酸,碘乙酸等)。 下面着重讨论提取液的pH值和盐浓度的选择。 1、pH值 蛋白质,酶是具有等电点的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 范围内。用稀酸或稀碱提取时,应防止过酸或过碱而引起蛋白质可解离基团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蛋白质构象的不可逆变化,一般来说,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 2、盐浓度 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的溶,称为盐溶作用。同时稀盐溶液因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具有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的优点,因此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NaCl等

中性盐,一般以0.15摩尔。升浓度为宜。缓冲液常采用0.02-0.05M磷酸盐和碳酸盐等渗盐溶液。 (二)有机溶剂提取法 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稀碱中,可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它们具的一定的亲水性,还有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脂蛋白的提取液。但必须在低温下操作。丁醇提取法对提取一些与脂质结合紧密的蛋白质和酶特别优越,一是因为丁醇亲脂性强,特别是溶解磷脂的能力强;二是丁醇兼具亲水性,在溶解度范围内(度为10%,40度为6.6%)不会引起酶的变性失活。另外,丁醇提取法的pH及温度选择范围较广,也适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材料。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1、蛋白质的盐析 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在低盐浓度下随着盐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此称盐溶;当盐浓度继续升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这种现象称盐析,将大量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水化力,可夺取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使之“失水”,于是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参考资料)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2.1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2.2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蛋白纯化系统Biologic-LP使用说明

蛋白纯化系统Biologic-LP使用说明 Biologic-LP是蛋白质层析纯化系统,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蛋白分子所具有的特性(如等电点、分子量及亲水或疏水性)与层析柱中的介质产生的吸附作用后,再用相应的洗脱液来对吸附在层析柱上的蛋白进行洗脱。根据目标蛋白及不同层析柱介质的特性,设计相应的洗脱程序可以使目标蛋白与其他杂蛋白先后从层析柱上洗脱下来。通过观察紫外光的吸收峰,可分别收集不同时段洗脱下来的蛋白液。蛋白混合物通过这样的程序可被分离至单个蛋白。通常分布在混合物中的目标蛋白需要通过组合而不是单一的层析路线来进行分离操作。常规的分离路线如通过疏水层析—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的技术路线来有效分离目标蛋白。 本层析系统使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使用前确认分离的技术路线和使用的层析柱。其次根据层析柱使用的要求配制相关试剂和确定层析过程的参数。最后通过层析操作分离纯化目标蛋白,并清洗层析柱和管道以确保仪器能长期有效使用。 一设计蛋白的纯化路线及选择不同的层析柱及层析方法根据目标蛋白的特性及来源,设计纯化的路线并确定每一步操作所需要的层析柱及层析方法。根据不同层析方法的要求,准备蛋白样品及洗脱液及洗脱方式(如线形洗脱或梯度洗脱)。而后确认层析操作中的主要参数。

二层析系统的操作 以下是对所有层析操作中共同的步骤进行的描述。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分离方式如离子交换和疏水层析它们的原理和参数设置完全不同。这里仅就相同的操作进行描述,具体的参数设置见使用说明书并咨询负责本仪器的老师,切不可擅自操作,以免破坏仪器。 1、确定目标蛋白层析柱的选择,不同的分离方式选择不同的层析柱。 2、样品制备。根据层析柱介质对蛋白样品的要求,制备样品和洗脱 液。所有用于层析的溶液及样品均要通过0.45μm膜过滤,以免堵塞层析柱。 3、打开层析仪电源,按照显示屏的提示,分别设置好A液、B液、 流速、时间等相关参数,并将接样管插入接样仪。 4、打开电脑及Biologic-LP Data View软件,观察层析过程是否正常 或是否需要调整,做好接样前的准备。 三、层析系统的维护 操作结束后,按仪器使用说明,清洗层析柱及管道,将层析柱保存好,备用。特别注意不同的层析柱要求的清洗方式不同,对管道的清洗也不同,层析柱的保存方式也不同。清洗和保存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不能出现错误以免对层析系统造成破坏。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

His蛋白纯化原理、方法和问题分析

组氨酸(His)标签蛋白的纯化 His-Tag融合蛋白是目前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而且很成熟,它的优点是表达方便而且基本不影响蛋白的活性,无论是表达的蛋白是可溶性的或者包涵体都可以用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色谱(IMAC)纯化。 IMAC(Immobilized Metal-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Porath et al.1975年用固定IDA作为配基的填料螯合过渡金属铜、镍、钴或锌离子,可以吸附纯化表面带组氨酸、色氨酸或半胱氨酸残基的蛋白,1987年Smith et al. 发现带有几个组氨酸或色氨酸小肽和螯合金属离子的IDA-sephadex G-25作用力更强,此前在1986年他和他的合作者用Ni2+-IDA-sephadex G-25亲和纯化在氨基端带组氨酸和色氨酸的胰岛素原。同年1987年Hochuli et al.发现带有相连组氨酸的多肽和Ni2+-NTA填料作用力更强于普通的肽,1988年他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纯化了带六个组氨酸标签的多肽,无论是在天然还是变性条件下一次亲和纯化都得到很好效果,此后表达带六个组氨酸标签的蛋白配合IMAC变得非常普遍,相对而言,不带标签的蛋白纯化就非常困难,所以表达带六个组氨酸标签的蛋白配合IMAC纯化变成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研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有力手段。1986年Porath et al.还发现Fe3+-IDA-sephadex G-25可以用于磷酸化蛋白的纯化,而后发现Ga3+-IDA也有同样的效果,这样螯合这两种金属离子的填料就有效用于磷酸化多肽的富集和纯化,同时IMAC也可以用于纯化各种和金属离子结合的多肽,应用非常广泛。 Ni柱中的氯化镍可以与有HIs(组蛋白)标签的蛋白结合,也可以与咪唑结合。 步骤是:过柱子前可以选择Ni柱重生,也就是往柱子里倒氯化镍,一个柱长体积就行了,然后平衡柱子,拿你自己的buffer,给蛋白提供最适的环境,我一般平衡4个柱长,然后蛋白上样,你可以让他自己挂,这样挂柱子的效果好一些,如果流速太慢,可以加个恒流泵,但是一定不能太快,太快挂柱效果差,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循环挂柱,就是恒流泵的一头接你装蛋白的烧杯,从柱子中留下来的液体还用同一个烧杯接回去。挂完之后,按理想来讲,你的蛋白在Ni柱中与Ni就结合了,杂蛋白多数在烧杯里,留下来了,当然肯定有少量杂蛋白也挂上了,这时候你要梯度洗脱,拿咪唑和你的buffer配,一般从0 20mM 40mM。。。。100mM这样洗脱(当你不知道你的蛋白大概在什么时候出来的时候)我指的是咪唑的终浓度。咪唑加入之后,会和蛋白争夺与Ni的结合位点,杂蛋白、你的目的蛋白,会在不同的浓度被洗脱下来,洗完之后,你可以用400mM咪唑洗柱子,清理一切蛋白,然后平衡几次,是否选择重生你自己定咯~然后放上20%乙醇保存柱子就可以咯~过的蛋白用不同的管子收下,然后SDS-page检测在哪个管子里。 市面常见的商品化IMAC用于带六个组氨酸标签蛋白的配基有以下几种: 一、组氨酸(His)标签蛋白的纯化步骤: 大肠杆菌的破碎方法: 1)收集培养发酵液,4度7000-8000g离心10分钟,收集沉淀的菌体(如果不是马上破碎可以放-70度冷冻,但是最好能保存成小块或者薄片,这样好用。) 2)取1-2克菌体加10ml破碎缓冲液(pH7.4的50mM磷酸缓冲液含0.5M NaCl,0.5mg/ml溶菌酶,1mM PMSF,1mM MgCl2,1.7units/ml Benzonase,其中的菌酶,1mM PMSF,1.7units/ml Benzonase现加)在冰上混合45分钟,如果pH不在7-8,需要用0.5M NaOH一边搅拌一边滴加.如果溶菌酶10mg/ml混合时间可以缩短到

蛋白质纯化与结晶的原理

蛋白质纯化与结晶的原理 获得蛋白质的晶体结构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制备大量纯化的蛋白质(>10 mg),其浓度通常在10 mg/ml 以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运用重组基因的技术,将特定基因以选殖(clone)的方式嵌入表现载体(expression vector)内,此一载体通常具有易于调控的特性。之后再将带有特定基因的载体送入可快速生长的菌体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菌体快速生长的同时,也大量生产表现载体上的基因所解译出之蛋白质。一般而言纯度越高的蛋白质比较有机会形成晶体,因此纯化蛋白质的步骤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取得高纯度的蛋白质溶液后,接下来就是晶体的培养。蛋白质晶体与其他化合物晶体的形成类似,是在饱和溶液中慢慢产生的,每一种蛋白质养晶的条件皆有所差异,影响晶体形成的变量很多,包含化学上的变量,如酸碱度、沈淀剂种类、离子浓度、蛋白质浓度等;物理上的变数,如溶液达成过饱和状态的速率、温度等;及生化上的变数,如蛋白质所需的金属离子或抑制剂、蛋白质的聚合状态、等电点等,皆是养晶时的测试条件。截至目前为止,并无一套理论可以预

测结晶的条件,所以必须不断测试各种养晶溶液的组合后,才可能得到一颗完美的单一晶体(图一) 。 蛋白质晶体的培养,通常是利用气相扩散法(Vapor Diffusion Method) 的原理来达成;也就是将含有高浓度的蛋白质(10-50 mg/ml)溶液加入适当的溶剂,慢慢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其接近自发性的沈淀状态时,蛋白质分子将在整齐的堆栈下形成晶体。举例来说,我们将蛋白质溶于低浓度(~1.0 M) 的硫酸铵溶液中,将它放置于一密闭含有高浓度(~2.0 M)硫酸铵溶液的容器中,由气相平衡,可以缓慢提高蛋白质溶液中硫酸铵的浓度,进而达成结晶的目的(图二)。 蛋白质晶体在外观上与其他晶体并无明显不同之处,但在晶体的内部,却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蛋白质晶体除了蛋白质分子外,其他的空间则充满约40 %至60 %之间的水溶液,其液态的成分不仅使晶体易碎,也容易使蛋白质分子在晶格排列上有不规则的情形出现,造成晶体处理时的困难及绕射数据上的搜集不易等缺点。但也由于高含水量的特性,让蛋白质分子在晶体内与水溶液中的状态,极为相似。所以由晶体所解出的蛋白质结构,基本上可视为自然状态下的结构。

蛋白纯化层析柱

蛋白纯化层析柱 2011-06-15 15:19:14 易生物仪器浏览次数:1164 网友评论 0 条 从个人学术性实验室到大型的医药制造企业,小型或者大规模的蛋白纯化通常都需要几种类型的液相色谱仪。这些相关的大部分技术已应用了多年,但是新型柱料的发展为这些利用蛋白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离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力量。其中最值得提到的就是... 关键词:蛋白离子交换分离分子物质树脂从个人学术性实验室到大型的医药制造企业,小型或者大规模的蛋白纯化通常都需要几种类型的液相色谱仪。这些相关的大部分技术已应用了多年,但是新型柱料的发展为这些利用蛋白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离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力量。其中最值得提到的就是凝胶过滤层析技术(gel filtration,GF),离子交换层析技术(ion exchange,IEX),羟基磷灰石层析(hydroxyapatite,HAP)和疏水作用层析(hydrophobic interaction,HI),以及亲和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对于一个初接触蛋白纯化的新手而言,从哪儿下手也许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但是幸运的是目前这些流程都已经逐步系统化了。GE Healthcare(原Amersham Biosciences)的技术顾问Andrew Mitchell解释道,通常利用液相色谱技术进行蛋白纯化有三步: 捕获——从细胞其它成份,比如DNA和RNA中分离需要的蛋白; 区分——从与目的蛋白具有相近的大小,或者相似的物理/化学特征的污染物中分离蛋白; 修饰——使分离得到的样品处于可使用状态。 这每一个纯化的步骤都有特定的色谱层析技术和最佳的beads大小。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一)利用分子大小 1、透析:原理: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单糖、水等分开。 方法:将待提纯蛋白质放在透析袋中放在蒸馏水中进行 涉及的问题: 如何加快透析过程 (1)加大浓度差,及时更换透析液 (2)利用磁力搅拌器 常用的半透膜:玻璃纸、火棉和其他材料合成 2、超过滤:原理:利用压力和离心力,强行使其他小分子和水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留在膜上 3、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当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混合物流进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网孔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排阻在凝胶珠以外,在凝胶珠缝隙间隙中向下移动。而比孔小的分子不同程度地进入凝胶珠内,这样由于不同大小分子所经历的路径不同而到分离。 结果:大分子先被洗脱下来,小分子后被洗脱下来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4、等电点沉淀:原理: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混合物调到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当离子强度增加,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三)根据电荷不同 6、SDS-PAGE 全称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原理:通过加热和SDS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多亚基的蛋白质也解离为单亚基,处理后的样品中肽链是处于无二硫键连接的,分离的状态。电泳时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所以SDS-PAGE常用来分析蛋白质的纯度和大致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7、离子交换层析:原理:氨基酸分离常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被处理成钠型,将混合氨基酸上柱,氨基酸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在树脂上与钠离子发生交换,而被挂在树脂上。 氨基酸在树脂上结合的牢固程度取决于氨基酸与树脂之间的亲和力,决定亲和力的因素有:(1)主要是静电吸引力(2)氨基酸侧链同树脂之间的疏水作用氨基酸与阳离子交换树脂间的静电引力大小次序依次是: 碱性氨基酸R2+>中性氨基酸R+>酸性氨基酸R0。 因此洗脱顺序应该是: 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为使氨基酸从树脂上洗脱下来采用逐步提高pH和盐浓度的方法

蛋白质纯化方法总结

分离纯化某一特定蛋白质的一般程序可以分为前处理、粗分级、细分级三步。 1.前处理:分离纯化某种蛋白质,首先要把蛋白质从原来的组织或细胞中以溶解的状态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如果做不到呢?比如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不丢失生物活性。为此,动物材料应先提出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种子材料应先去壳甚至去种皮以免手单宁等物质的污染,油料种子最好先用低沸点(为什么呢)的有机溶剂如乙醚等脱脂。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动物组织和细胞可用电动捣碎机或匀浆机破碎或用超声波处理破碎。植物组织和细胞由于具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物质组成的细胞壁,一般需要用石英砂或玻璃粉和适当的提取液一起研磨的方法或用纤维素酶处理也能达到目的。细菌细胞的破碎比较麻烦,因为整个细菌细胞壁的骨架实际上是一个借共价键连接而成的肽聚糖囊状大分子,非常坚韧。破碎细菌细胞壁的常用方法有超声波破碎,与砂研磨、高压挤压或溶菌酶处理等。组织和细胞破碎后,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把所要的蛋白提取出来。细胞碎片等不溶物用离心或过滤的方法除去。 如果所要的蛋白主要集中在某一细胞组分,如细胞核、染色体、核糖体或可溶性细胞质等,则可利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收集该细胞组分作为下步纯化的材料。如果碰上所要蛋白是与细胞膜或膜质细胞器结合的,则必须利用超声波或去污剂使膜结构解聚,然后用适当介质提取。 2. 粗分级分离:当蛋白质提取液(有时还杂有核酸、多糖之类)获得后,选用一套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与其他杂蛋白分离开来。一般这一步的分离用盐析、等电点沉淀和有机溶剂分级分离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简便、处理量大,既能除去大量杂质,又能浓缩蛋白溶液。有些蛋白提取液体积较大,又不适于用沉淀或盐析法浓缩,则可采用超过滤、凝胶过滤、冷冻真空干燥或其他方法进行浓缩。 3.细分级分离:样品经粗分级分离以后,一般体积较小,杂蛋白大部分已被除去。进一步纯化,一般使用层析法包括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吸附层析以及亲和层析等。必要时还可选择电泳法,包括区带电泳、等电点聚焦等作为最后的纯化步骤。用于细分级分离的方法一般规模较小,但分辨率很高。 结晶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最后步骤。尽管结晶过程并不能保证蛋白一定是均一的,但是只有某种蛋白在溶液中数量上占有优势时才能形成结晶。结晶过程本身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纯化,而重结晶又可除去少量夹杂的蛋白。由于结晶过程中从未发现过变性蛋白,因此蛋白的结晶不仅是纯度的一个标志,也是断定制品处于天然状态的有力指标。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 一、根据分子大小不同的纯化方法 1、透析和超过滤 2、密度梯度离心 3、凝胶过滤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的纯化方法 1、等电点沉淀和pH控制 2、蛋白质的盐析和盐溶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 4、温度对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三、根据电荷不同的纯化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