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4A型机车车轮强度计算和轮对模态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8 卷 第 5 期 2005 年 9 月 20 日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 ()$)*)%’+,- . /0-- 1&02-’% 3,4’$",-
V ol .28 N o.5 Sep.20t h"2005
K Z4A 型机车车轮强度计算和轮对模态分析
孙永鹏
!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湖南 株洲 摘
=125 kN % "2)0. 7!0*70 kN % "3+0. 42!0,42 kN %-. 0. 3mm"
在不同载荷工况下 # 作用于轮轨作用点的载荷对 车轮作用力的方向和位置如图 3 所示 "
2. 4 2. 4. 1
计算结果分析 静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4 种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见表 1 和图 4" 应力云图表
应有足够的强度 " 以保证机车在容许的最大速度和最 大载荷下安全运行 % 此外 " 机车运行时 " 各悬挂系统产 生较为复杂的振动 " 有自激振动 " 也有受到钢轨等外界 条件的激励而产生的振动 " 为了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 轮对的固有振动特性应与转向架 * 机车的动力特性相 匹配 " 固有频率应远离悬挂系统的振动频率和外界激 励载荷的频率 %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 von_M i ses 应力
位置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驱动轮传力销孔处 最大应力 / M Pa
最大应力
/ M Pa 227. 7 228. 5 235. 3 227. 3
196. 4 196. 6 201. 6 195. 5
195. 7 195. 6 198. 7 195. 8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3. 2
模态分析结果 计算轮对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振型时 " 没有对轮对
表3
不同载荷工况下驱动轮传力销孔处最大主应力 #1
整体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 " 同时考虑了轮轴的过盈配
-27-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5 年第 5 期
合 " 但为了建模方便 # 也对轮对做了一定的简化 $ 模型 中未考虑制动盘的安装孔和注油孔等小孔 % 未考虑结 构中的棱角结构的倒角或倒圆 % 未考虑传力销对轮辐 的过盈影响和力矩影响 " 轮对整体用八节点六面体三 维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 # 三维实体单元总数 34 471 个 %轮轴过盈配合处采用面面接触单元 # 接触单元总数
412001#
要 $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 K Z4A 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车轮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进行计算 " 计算结果表明
车轮强度满足要求 % 同时对轮对的模态进行了分析 " 得到了轮对的固有振动特性 % 关键词 $ 机车 & 车轮 & 强度 & 应力 & 载荷 & 轮对 & 模态 中图分类号 $ U 264. 8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1187 ’ 2005( 05-0027-04
[ 1]
2. 3. 3
车轮疲劳强度评定
标准 prE N 13979E1 规定了应力的确定方法 # 该方 法认为车轮在运行中 # 各点为非对称循环 # 其破坏形式 由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应力造成 " 因此除了计算每个载 荷工况下的车轮应力分布 # 还计算车轮旋转 180F 的情 况下的车轮应力分布 " 由此 #通过计算输出模型节点的 应力分布信息 # 确定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况作用下 的最大和最小应力值 # 按下式计算平均应力 !m 和应力 幅 !a$ & !m ax + !!m in’ / 2 !m G & !m axI!m in’ / 2 !a H 式中 $ 最大应力 !m ax 为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 最大主应力 % 最小应力 !m in 为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 况作用下各主应力在最大应力 !m ax 方向上的投影[4]" 根据 G oodm an 疲劳曲线评定车轮的疲劳强度 "
2. 3 2. 3. 1
车轮强度评定 车轮材料机械性能 & 1’ 抗拉强度 !b/90001 050 M Pa#这里取 900 M Pa% & 2’ 车轮材源自文库对称弯曲循环疲劳极限 !1120. 47!b3
423 M Pa %
[ 2]
-28-
孙永鹏( K Z4A 型机车车轮强度计算和轮对模态分析) 2005 年第 5 期 表1
表2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3
3. 1
轮对模态分析
有限元模型 轮对用八节点六面体三维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最大主应力 !1
最大主应力 /M Pa 车轮原位置 车轮旋转 180" 位置
分 "三维实体单元总数 43 320 个 ’节点数 54 480 个 % 不 再考虑轮轴过盈配合 %
工况 #再加上垂直静载工况 # 按如下 4 个载荷工况对车 轮进行了计算 $ 工况 1#垂直静载工况 $垂直静载荷 !0 + 过盈量!% 工况 2#直线运行工况 $垂直动载荷 !1 + 过盈量"% 工况 3 # 曲线运行工况 $ 垂直动载荷 !2 + 横向动载 荷 "2 + 过盈量# % 工况 4 # 道岔通过工况 $ 垂直动载荷 !3 + 横向动载 荷 "3 + 过盈量$ " 其 中 $ !0 % 轴 重 /2 = 100 kN % !1 &!2 ’!3 (1. 25!0
89. 5 90. 0 174. 8 123. 7
图5
曲线运行工况下驱动轮传力销孔处最大主应力 &1
图6
传力销孔区域 G oodm an 疲劳曲线图
2. 5
图4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 von_M i ses 应力
结论 & 1$ 静 强 度 计 算 结 果 中 " 各 工 况 下 最 大 von_M i ses
& st & m odal ocom ot i ve& w heel rengt h& st ress& l oad& w heelset )*+ ,-&.$ $ l
0
引言
车轮是 影 响 机 车 运 行 安 全 性 的 关 键 部 件 之 一 " 它
1
车轮结构简介
K Z4A 型机车车轮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车轮采
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 " 车轮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 !] & 2$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中 " 尽管车轮辐板传力销孔 边缘各节点的应力幅最大 "但均满足疲劳强度要求 %
2. 4. 2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各工况下的最大主应力 !1 和驱动轮辐板传力销孔 边缘处最大主应力分别见表 2 和表 3 ! 可见车轮受横 向载荷时 " 在轮辐传力销孔边缘出现较大的 !1!
明 $4 种工况的最大 von_M i ses 应力均出现在车轮内侧 的轮座孔边缘 #主要由轮轴过盈应力引起 & 主要属于拉 伸应力’ # 且对外载荷影响不敏感 % 当车轮受到横向载 荷时 & 工况 3 和工况 4’ # 在车轮辐板 与 轮 毂 的 过 渡 圆
图3 不同载荷工况下的轮轨力位置
弧处和传力销孔 & 驱动轮’ 的周向位置应力较未受横向 载荷的工况下显著增大 " 需要说明的是 $ 计算并没有考虑轮轨的瞬时接触 状态 # 不能计算出轮轨的接触应力 # 文献 [ 5]曾计算轴重 # 磨耗形踏面磨耗半径为 450 m m 时的电力机车的 20 t 轮轨表面接触应力为 758. 7 M Pa# 可见机车运行时 # 轮 轨瞬时的接触应力是很大的 "
最大主应力 /M Pa 车轮原位置 车轮旋转 180$
施加约束 " 软件自身消除无约束结构刚度矩阵的奇异 % 计算采用 B l ock Lanczos 法 " 共计算了轮对的前 30 阶 振型 " 前六阶为刚体模态 " 第 7 阶开始为弹性体模态 " 固有振动频率见表 4 % 第 7 阶振型为车轴扭转 " 第 8 阶 和第 9 阶振型为车轴的一次弯曲 " 第 10 阶和第 11 阶 振型为车轴的二次弯曲 "第 12 阶振型为两车轮辐板轴 向的对称变形 " 第 13 阶和第 14 阶振型为右轮的一次 扭转和一次弯曲 " 第 15 阶和第 16 阶振型为左轮的一 次扭转和一次弯曲 " 第 17 阶振型为车轮的轴向变形和 两车轮辐板同向变形 " 第 18 阶和第 19 阶振型为车轴 的一次弯曲和两车轮辐板对称弯曲 " 第 20 阶和第 21 阶振型为车轴的二次弯曲和两车轮辐板同向弯曲 " 第
收稿日期 $ 2005-04-15 作者简介 $ 孙永鹏 ! 1972-( " 男 " 工程师 "1996 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内燃机车专业 " 工学学士 " 现从事机车车辆转向架研发工作 % ! a( 驱动车轮 ! b( 从动车轮
图1
车轮结构示意图
2
2. 1
车轮强度计算
有限元模型 建立车轮有限元模型时 " 将轮对整体考虑 " 对轮对
取 0. 82[2]"
1 904个 %整个轮对节点数 46 964 个 " 轮对有限元模型
如图 2 所示 "
2. 3. 2
车轮静强度评定
根据 ( 200 km / h 及以上速度级铁道车辆强度设计 及试验鉴定暂行规定) [3]#在上述载荷的作用下 # 车轮静 强度应满足的条件为 $ 最大 von_M i ses 应力不大于许用 " 应力 # 即 !![ !!]
用直辐板整体车轮 " 驱动轮和从动轮辐板上都设有安 装制动盘的孔 " 驱动轮辐板上还设有安装驱动机构传 力销的孔 "车轮滚动圆直径为 1 250 m m %
K Z4A 型交流传动电 力 机 车 是 中 国 南 车 集 团 株 洲
电力机车厂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铁路干线研制的客运 机车 " 其最大运行速度为 210 km / h" 轴式 B 0!B 0" 轴重 " 牵引电机架悬 " 采用轮对空心轴驱动方式 " 适用 20. 5t 轨距 1 520 m m " 轮对内侧距 1 440 m m % 为了保证 K Z4A 型机车车轮具有足够的强度 " 必须对车轮进行强度分 析 & 同时为了得到轮对的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 也须 对轮对进行模态分析 % 本文对此重点进行了介绍 " 强度 计算和模态分析均采用 A N SY S 有限元分析软件 %
!"#$%&"’ ()*(+*)",-% )%. /-.)* )%)*01,1 2-3 "04$ 5678 *-(-/-",9$!1 :’$$* 1$"
SU N Y ong-peng
) !"# Zhuzhou E l "Lt " Zhuzhou 412001" C hi ect ri c Locom ot i ve C o. d. na(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98. 0 98. 6
# 见图 5$ 143. 0
93. 7 93. 1 95. 3 97. 2
& 3’ 车轮对称循环疲劳极限为 $
!41d5!61 / #7D 8225 M Pa
其 中 $ $9D 为 正 应 力 下 的 疲 劳 强 度 降 低 系 数 #
$:D ;$<s / !" # # 其中粗糙表面的疲劳缺口系数 $=s 取 1. 0# 尺寸系数 " 取 0. 65# 正应力下的表面加工系数 #
"#$%&’(% $ In t hi s paper" t he w heelst at i c st rengt h and f at i gue st rengt h are cal cul at ed by FE anal yse sof t w are.The resul t show s t hat t he w heel st rengt h sat i sf y requi rem ent s. The w heel set m odal i s al so anal ysed. The nat ural vi brat i on charact eri st i c ofw heelseti sf ound.
2 2 2 1/ ! = {0. 5[ ( !1>!2) ?( !2@!3) A( !3B!1) ] }2
式中 $!1 * 第一主应力 %!2 * 第二主应力 %!3 * 第三
图2 轮对有限元模型
主应力 "
[ 2. 2D409 M Pa" !] C!b / 2. 2
计算载荷和工况 参照欧 洲 铁 路 联 盟 标 准 规 定 的 车 轮 的 3 种 运 用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 ()$)*)%’+,- . /0-- 1&02-’% 3,4’$",-
V ol .28 N o.5 Sep.20t h"2005
K Z4A 型机车车轮强度计算和轮对模态分析
孙永鹏
!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湖南 株洲 摘
=125 kN % "2)0. 7!0*70 kN % "3+0. 42!0,42 kN %-. 0. 3mm"
在不同载荷工况下 # 作用于轮轨作用点的载荷对 车轮作用力的方向和位置如图 3 所示 "
2. 4 2. 4. 1
计算结果分析 静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4 种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见表 1 和图 4" 应力云图表
应有足够的强度 " 以保证机车在容许的最大速度和最 大载荷下安全运行 % 此外 " 机车运行时 " 各悬挂系统产 生较为复杂的振动 " 有自激振动 " 也有受到钢轨等外界 条件的激励而产生的振动 " 为了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 轮对的固有振动特性应与转向架 * 机车的动力特性相 匹配 " 固有频率应远离悬挂系统的振动频率和外界激 励载荷的频率 %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 von_M i ses 应力
位置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内侧的轮座孔边缘 驱动轮传力销孔处 最大应力 / M Pa
最大应力
/ M Pa 227. 7 228. 5 235. 3 227. 3
196. 4 196. 6 201. 6 195. 5
195. 7 195. 6 198. 7 195. 8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车轮外侧的轮座孔边缘
3. 2
模态分析结果 计算轮对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振型时 " 没有对轮对
表3
不同载荷工况下驱动轮传力销孔处最大主应力 #1
整体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 " 同时考虑了轮轴的过盈配
-27-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5 年第 5 期
合 " 但为了建模方便 # 也对轮对做了一定的简化 $ 模型 中未考虑制动盘的安装孔和注油孔等小孔 % 未考虑结 构中的棱角结构的倒角或倒圆 % 未考虑传力销对轮辐 的过盈影响和力矩影响 " 轮对整体用八节点六面体三 维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 # 三维实体单元总数 34 471 个 %轮轴过盈配合处采用面面接触单元 # 接触单元总数
412001#
要 $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 K Z4A 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车轮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进行计算 " 计算结果表明
车轮强度满足要求 % 同时对轮对的模态进行了分析 " 得到了轮对的固有振动特性 % 关键词 $ 机车 & 车轮 & 强度 & 应力 & 载荷 & 轮对 & 模态 中图分类号 $ U 264. 8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1187 ’ 2005( 05-0027-04
[ 1]
2. 3. 3
车轮疲劳强度评定
标准 prE N 13979E1 规定了应力的确定方法 # 该方 法认为车轮在运行中 # 各点为非对称循环 # 其破坏形式 由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应力造成 " 因此除了计算每个载 荷工况下的车轮应力分布 # 还计算车轮旋转 180F 的情 况下的车轮应力分布 " 由此 #通过计算输出模型节点的 应力分布信息 # 确定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况作用下 的最大和最小应力值 # 按下式计算平均应力 !m 和应力 幅 !a$ & !m ax + !!m in’ / 2 !m G & !m axI!m in’ / 2 !a H 式中 $ 最大应力 !m ax 为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 最大主应力 % 最小应力 !m in 为每个节点在不同载荷工 况作用下各主应力在最大应力 !m ax 方向上的投影[4]" 根据 G oodm an 疲劳曲线评定车轮的疲劳强度 "
2. 3 2. 3. 1
车轮强度评定 车轮材料机械性能 & 1’ 抗拉强度 !b/90001 050 M Pa#这里取 900 M Pa% & 2’ 车轮材源自文库对称弯曲循环疲劳极限 !1120. 47!b3
423 M Pa %
[ 2]
-28-
孙永鹏( K Z4A 型机车车轮强度计算和轮对模态分析) 2005 年第 5 期 表1
表2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3
3. 1
轮对模态分析
有限元模型 轮对用八节点六面体三维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最大主应力 !1
最大主应力 /M Pa 车轮原位置 车轮旋转 180" 位置
分 "三维实体单元总数 43 320 个 ’节点数 54 480 个 % 不 再考虑轮轴过盈配合 %
工况 #再加上垂直静载工况 # 按如下 4 个载荷工况对车 轮进行了计算 $ 工况 1#垂直静载工况 $垂直静载荷 !0 + 过盈量!% 工况 2#直线运行工况 $垂直动载荷 !1 + 过盈量"% 工况 3 # 曲线运行工况 $ 垂直动载荷 !2 + 横向动载 荷 "2 + 过盈量# % 工况 4 # 道岔通过工况 $ 垂直动载荷 !3 + 横向动载 荷 "3 + 过盈量$ " 其 中 $ !0 % 轴 重 /2 = 100 kN % !1 &!2 ’!3 (1. 25!0
89. 5 90. 0 174. 8 123. 7
图5
曲线运行工况下驱动轮传力销孔处最大主应力 &1
图6
传力销孔区域 G oodm an 疲劳曲线图
2. 5
图4 不同载荷工况的车轮 von_M i ses 应力
结论 & 1$ 静 强 度 计 算 结 果 中 " 各 工 况 下 最 大 von_M i ses
& st & m odal ocom ot i ve& w heel rengt h& st ress& l oad& w heelset )*+ ,-&.$ $ l
0
引言
车轮是 影 响 机 车 运 行 安 全 性 的 关 键 部 件 之 一 " 它
1
车轮结构简介
K Z4A 型机车车轮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车轮采
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 " 车轮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 !] & 2$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中 " 尽管车轮辐板传力销孔 边缘各节点的应力幅最大 "但均满足疲劳强度要求 %
2. 4. 2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各工况下的最大主应力 !1 和驱动轮辐板传力销孔 边缘处最大主应力分别见表 2 和表 3 ! 可见车轮受横 向载荷时 " 在轮辐传力销孔边缘出现较大的 !1!
明 $4 种工况的最大 von_M i ses 应力均出现在车轮内侧 的轮座孔边缘 #主要由轮轴过盈应力引起 & 主要属于拉 伸应力’ # 且对外载荷影响不敏感 % 当车轮受到横向载 荷时 & 工况 3 和工况 4’ # 在车轮辐板 与 轮 毂 的 过 渡 圆
图3 不同载荷工况下的轮轨力位置
弧处和传力销孔 & 驱动轮’ 的周向位置应力较未受横向 载荷的工况下显著增大 " 需要说明的是 $ 计算并没有考虑轮轨的瞬时接触 状态 # 不能计算出轮轨的接触应力 # 文献 [ 5]曾计算轴重 # 磨耗形踏面磨耗半径为 450 m m 时的电力机车的 20 t 轮轨表面接触应力为 758. 7 M Pa# 可见机车运行时 # 轮 轨瞬时的接触应力是很大的 "
最大主应力 /M Pa 车轮原位置 车轮旋转 180$
施加约束 " 软件自身消除无约束结构刚度矩阵的奇异 % 计算采用 B l ock Lanczos 法 " 共计算了轮对的前 30 阶 振型 " 前六阶为刚体模态 " 第 7 阶开始为弹性体模态 " 固有振动频率见表 4 % 第 7 阶振型为车轴扭转 " 第 8 阶 和第 9 阶振型为车轴的一次弯曲 " 第 10 阶和第 11 阶 振型为车轴的二次弯曲 "第 12 阶振型为两车轮辐板轴 向的对称变形 " 第 13 阶和第 14 阶振型为右轮的一次 扭转和一次弯曲 " 第 15 阶和第 16 阶振型为左轮的一 次扭转和一次弯曲 " 第 17 阶振型为车轮的轴向变形和 两车轮辐板同向变形 " 第 18 阶和第 19 阶振型为车轴 的一次弯曲和两车轮辐板对称弯曲 " 第 20 阶和第 21 阶振型为车轴的二次弯曲和两车轮辐板同向弯曲 " 第
收稿日期 $ 2005-04-15 作者简介 $ 孙永鹏 ! 1972-( " 男 " 工程师 "1996 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内燃机车专业 " 工学学士 " 现从事机车车辆转向架研发工作 % ! a( 驱动车轮 ! b( 从动车轮
图1
车轮结构示意图
2
2. 1
车轮强度计算
有限元模型 建立车轮有限元模型时 " 将轮对整体考虑 " 对轮对
取 0. 82[2]"
1 904个 %整个轮对节点数 46 964 个 " 轮对有限元模型
如图 2 所示 "
2. 3. 2
车轮静强度评定
根据 ( 200 km / h 及以上速度级铁道车辆强度设计 及试验鉴定暂行规定) [3]#在上述载荷的作用下 # 车轮静 强度应满足的条件为 $ 最大 von_M i ses 应力不大于许用 " 应力 # 即 !![ !!]
用直辐板整体车轮 " 驱动轮和从动轮辐板上都设有安 装制动盘的孔 " 驱动轮辐板上还设有安装驱动机构传 力销的孔 "车轮滚动圆直径为 1 250 m m %
K Z4A 型交流传动电 力 机 车 是 中 国 南 车 集 团 株 洲
电力机车厂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铁路干线研制的客运 机车 " 其最大运行速度为 210 km / h" 轴式 B 0!B 0" 轴重 " 牵引电机架悬 " 采用轮对空心轴驱动方式 " 适用 20. 5t 轨距 1 520 m m " 轮对内侧距 1 440 m m % 为了保证 K Z4A 型机车车轮具有足够的强度 " 必须对车轮进行强度分 析 & 同时为了得到轮对的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 也须 对轮对进行模态分析 % 本文对此重点进行了介绍 " 强度 计算和模态分析均采用 A N SY S 有限元分析软件 %
!"#$%&"’ ()*(+*)",-% )%. /-.)* )%)*01,1 2-3 "04$ 5678 *-(-/-",9$!1 :’$$* 1$"
SU N Y ong-peng
) !"# Zhuzhou E l "Lt " Zhuzhou 412001" C hi ect ri c Locom ot i ve C o. d. na(
载荷工况 垂直静载 直线运行 曲线运行 道岔通过
98. 0 98. 6
# 见图 5$ 143. 0
93. 7 93. 1 95. 3 97. 2
& 3’ 车轮对称循环疲劳极限为 $
!41d5!61 / #7D 8225 M Pa
其 中 $ $9D 为 正 应 力 下 的 疲 劳 强 度 降 低 系 数 #
$:D ;$<s / !" # # 其中粗糙表面的疲劳缺口系数 $=s 取 1. 0# 尺寸系数 " 取 0. 65# 正应力下的表面加工系数 #
"#$%&’(% $ In t hi s paper" t he w heelst at i c st rengt h and f at i gue st rengt h are cal cul at ed by FE anal yse sof t w are.The resul t show s t hat t he w heel st rengt h sat i sf y requi rem ent s. The w heel set m odal i s al so anal ysed. The nat ural vi brat i on charact eri st i c ofw heelseti sf ound.
2 2 2 1/ ! = {0. 5[ ( !1>!2) ?( !2@!3) A( !3B!1) ] }2
式中 $!1 * 第一主应力 %!2 * 第二主应力 %!3 * 第三
图2 轮对有限元模型
主应力 "
[ 2. 2D409 M Pa" !] C!b / 2. 2
计算载荷和工况 参照欧 洲 铁 路 联 盟 标 准 规 定 的 车 轮 的 3 种 运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