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力学结构的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场力学结构的实例分析

通过对鹤煤九矿的地质资料分析,并结合采煤工作面实测数据,探讨了岩层运动、顶板垮落、周期来压等地质因素对3102工作面顶板进行了数字化分析,从而为工作面回采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标签:直接顶垮落老顶来压步距支撑力分布

1 研究区的概况

3102工作面是三水平一采区的首采面,该工作面平均走向长508m,平均倾斜宽146m,煤层平均厚度为8.25米,工作面倾角平均为13°,面积为136519m2,地面对应地形属丘陵阶地,高差不大,地面标高一般在+157~+220m之间,煤层底板标高为-450~-520m,该工作面煤层距地面垂深为607~740m,第三、四系冲积层厚度一般在103~152m之间。

2 岩梁结构情况

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来分析,参照参考文献[1],得出表1,表2:

按照传递岩梁的运动理论,参考挠度法的计算方法,知:

每一“传递岩梁”由包括支托层及其之上的随动层的同时运动(近乎同时运动)岩层组成。相邻岩层是否同时运动,是判别它们是否构成同一岩梁的依据,按表1、表2进行判断。

式中:MS和ES——分别为下位岩层的厚度和弹性模量;MC和EC——分别为上位岩层厚度和弹性模量。

由于各岩层的弹性模量不容易得到,所以本文用岩层的抗压强度来代替。根据以上两式的计算,得出本工作面的岩梁结构:根据表2知,从岩梁结构的角度,3102工作面在顶板上方有3个岩梁,对工作面有直接影响的岩梁为M1。

3 直接顶高度分析

根据表1,M0为主采煤层,煤层上方M1为砂质泥岩,岩层厚度为8.61米。由于厚度较大,节理裂隙较发育,将分层分次冒落,下部冒落成为不规则的矸石,而上部冒落成为排列整齐的大块状岩块。按照细砂岩常规分层规律,细砂岩垮落的分层厚度大多为0.6~2m,本章取1m作为细砂岩的分层条件(见参考文献[2]),考虑到回采率97%和放煤率80%,岩层可沉陷范围为2.2×0.97+6.05×0.8=6.98m。

M1按照分层的厚度,自下而上分成M1-1到M1-9,M1-1到M1-9分别为1米,M1-9为0.61米。

由于M1-1的分层厚度为1米,而M1-1的允许沉陷范围为采高6.98-6.05×0.2×(1.3-1)=6.62m米,(考虑沉陷余量0.5米参与计算),即11.585+0.5(考虑沉陷余量0.5米参与计算),M4不再冒落。

所以直接顶高度为1.21+8.61+1.45+6=17.27米。

4 直接顶垮落步距计算

根据参考文献[1],所列岩梁裂断步距计算方法。

各传递岩梁在自重作用下自行运动(来压)步距首先进行第一次裂断来压步距(CO)按照两端嵌固的结构,得到第一次来压步距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S、MC——岩梁下部(支托)岩层和上部(随动)岩层厚度;[σS]——下部(支托)岩层允许拉应力;γ——岩梁平均容重;CO——本岩梁第一次来压步距。

由前面分析知,M1-1第一次裂断,但是由于M1-2——M1-9虽然也依次裂断,但是由于他们的厚度与岩性与M1-1相同,所以,不能按照随动层的结构计算。所以直接顶的第一次来压步距为:

直接顶的周期来压步距为:Ci=0.288×16.8=4.84m

5 老顶来压步距计算

5.1 老顶岩梁初次来压步距

根据参考文献[1],所列岩梁裂断步距计算方法。根据老顶的运动特点,老顶初次来压步距采用嵌固梁的结构计算。

由前面分析知,M4为支托层,M5-M6为随动层,共同参与岩梁的运动,厚度为10.62米。

=41m

5.2 老顶岩梁的周期来压步距

根据参考文献1,所列岩梁裂断步距计算方法。

由公式递推为,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Ci=0.288×C0=11.8m.

老顶的周期来在11.8米左右。

6 支承压力分布范围研究

由于顶煤比采高大很多,故顶煤形成的高峰比底层采煤形成的高峰大很多,煤厚取顶煤6m,结合相关的文献,相关取值如下:

解式得Xmax=14.42m。由于此距离是压力高峰位置距离未放顶煤末端的距离,故距离工作面处煤壁的距离应在此基础上减去控顶距,工作面前方14.42-6.4=8.02米为支承压力极限平衡区。

7 结语

通过计算得到的理论计算数值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中国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

[2]姜福兴.采场顶板控制设计及其专家系统(姜福兴).中国矿压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永文.晋城顶煤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煤炭科学技术.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