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2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5 dt
3
2
dt
2
dt
2y 6
dt
7x
d4y d3y d2y dy 2 6 3 2 y 4x 4 3 2 dt dt dt dt
解:取拉氏变换并求商得 Y ( s) 6s 7 1) G( s) 3 2
X (s)
5s 2 s s 2
T s 2T s 1 , (0 1) 1 s
2 2
1 (Ts 1)
1 , 2 2 (T s 2Ts 1)
(0 1)
e
s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结构框图
是将系统中各元件的名称或功用写在框图单元 中,并标明它们之间的连接顺序和信号流向,主 要用来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函数框图
是把元件或环节的传递函数写在框图单元内, 并用表明信号传递方向的箭头将这些框图单元连 接起来,主要用来说明环节特性、信号流向及变 量关系,便于分析系统。
本节主要讲述函数框图的绘制。 (1)框图单元
X i (s)
G (s)
X o (s)
图 2-33 框图单元
2 2
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4)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电气系统
电阻、电感和电容器是电路中的三个基本元件。通常利用基尔霍夫 定律来建立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i(t ) 0
A
E Ri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欧姆定律: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当全部 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y(t)的拉氏变换 Y(s)与输入量x(t)的拉氏变换X(s)之比 叫做系统的传递函数G(s)。表示为:
Y ( s) G( s) X ( s)
三要素:线性定常系统 零初始条件 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控制工程基础
d mx d m1 x d m2 x dx bm m bm1 m1 bm2 m2 b1 b0 x dt dt dt dt
式中,n≥m; an,bm均为系统结构参数所决定 的定常数 。(n,m=0、1、2、3…)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如果变量及其各阶导数初值为零(初始 条件为零),取等式两边拉氏变换后得
Xi ( s)
1 Ts
Xo ( s)
式中T为积分时间常数。
特点: (1)输出叠加 (2)输出的滞后作用 (3)记忆功能
例如:
例如: 其传递函数为: X o (s) 1 G(s) X i ( s ) ms 2 cs k 写成标准形式
2 n G(s) 2 2 s 2 n s n
an s nY ( s) an1s n 1Y ( s) a1sY ( s) a0Y ( s) bm s m X ( s) bm1s m1 X ( s) b1sX ( s) b0 X ( s)
根据传递函数的定义,即得系统的传递函 数G(s)为
Y (s) bm s m bm1s m1 ...... b1s b.0 G( s) X (s) an s n an1s n1 ...... a1s a0
2.3.1 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的微分方程式为 xo (t ) Kxi (t ) 则传递函数为 X o ( s) G( s) K X i ( s) 式中k—比例系数
控制工程基础
常见的比例环节
3.微分环节
微分方程:
xo (t ) Tx i (t )
X 0 ( s) Ts X i ( s)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1. 2. 本章重点 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求法;典型环节 的传递函数。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本章难点 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3.
1. 2.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1 数学模型
2. 3. 4.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基本要求 5. 了解传递函数框图的组成及意义;能够根 据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框 图,并实现简化,从而求出系统的传递函 数。 6. 掌握闭环系统中向前通道传递函数、开环 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 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及传递函数 的求法和特点。 7. 了解相似原理的概念。
i 1
n
控制工程基础
(2)并联
X(s) G1(s) Y1(s) + Y(s) X(s) + G2(s) Y2(s) G(s)=G1(s)+G2(s) Y(s)
图 2-35 并联连接
Y ( s) Y1 ( s) Y2 ( s) G( s) G1 ( s) G2 ( s) X ( s) X ( s) X ( s)
Xi ( s) Ts Xo ( s)
传递函数: G( s)
式中T为微分时间常数。
特点: (1)一般不能单独存在 (2)反映输入的变化趋势 (3)增强系统的阻尼 (4)强化噪声
4.积分环节
1 微分方程: xo (t ) T xi (t )dt
传递函数:
X ( s) 1 G( s) o X i (s) Ts
(1) (2) (3)
(4) (5)
3y 2x 4 d2y dy dx 2 y 6 3x 2 dt dt dt d3y d2y dy 5 2 5 6 y 4x 3 dt dt dt
3 y x 2 3xy x d y dy y x 2 dt dt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1)解析法(根据定义求取) 设线性定常系统输入为x(t) ,输出为y(t) ,描 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dny d n1 y d n2 y dy an n an1 n 1 an 2 n2 a1 a0 y dt dt dt dt
齐次性(均匀性) 如果系统在输入x(t)作用下的输出为Y(t), 并记为: x(t) → y(t) 则 kx(t) → ky(t) 式中k为常数,称为齐次性。
控制工程基础
线性系统两个重要性质
叠加性 若系统在输入x1(t)作用下的输出为y1(t),而 在另一个输入x2(t)作用下的输出为y2(t), 并记为 x1(t) → y1(t) x2(t) → y2(t) 则以下关系 x1(t) + x2(t) → y1(t)+ y2(t)
2)
G(s)
Y (s) 4 4 X ( s) s 2s 3 6s 2 3s 2
控制工程基础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来描述系统本身特性的,而系统本身特性 与输入量无关; 2)传递函数不表明所描述系统的物理结构, 不同的物理系统,只要它们动态特性相同, 就可用同一传递函数来描述。这样的系统 称为相似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2)相加点(比较点)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3)分支点(引出点)
控制工程基础
2.4.1 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
(1)串联
X(s) G1(s) Y1(s) G2(s) Y(s) X(s) G(s)= G1(s) G2(s) Y(s)
图 2-34 串联连接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方法 具有本质非线性特性的系统: 忽略非线性因素 或用非线性理论去处理。 非本质非线性特性的系统 切线法,或称微小偏差法处理。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方法
控制工程基础
2.2 传递函数
称为叠加性或叠加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2)非线性系统 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的,这种 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工程上常见的非线性特性如下: 饱和非线性 死区非线性 间隙非线性 摩擦非线性……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3)举例 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2.5 物理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1. 基本要求 了解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动力 学、电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列写机械系统、 电网络的微分方程。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会求传递函 数的零点、极点及放大系数。 能够用分析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掌握各个典型环节的特点,传递函数的基 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零初始条件: 输入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输出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形式上记为:
Y (s) b0 s m b1s m1 bm1s bm G( s ) X (s) a0 s n a1s n1 an1s an
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 (1)可定性地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2)更能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能; (3)揭示系统的内部结构、参数与动态性能 之间的关系。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1)线性系统 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的,这种系 统称为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两个重要性质。
传递函数列写大致步骤: 方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方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2)实验法 (3)例试写出具有下述微分方程式的传递 函数。 d 3 y d 2 y dy dx
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 的输出、输入与系统本 身结构与参数之间的数 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 式或数字表达式。描述 系统特性,揭示变量间 的关系。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 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 数学 模型和动态数学模型。(静 态模型是t→∞时系统的动态 模型。) 微分方程是基本的数学模型,是列写传递函数的基础.
L
R C u o (t )
u R iR R
uL L di dt
uR iR R
iL
u i (t )
i (t )
电感定律:
1 u L dt L
电容定律:
uc
1 idt C
1 dui ic C dt
(ia为电枢电流) (ed为感应反电势, Kd为反电势常数)
(Km为转矩常数)
其中:
k n m
B 2 mk
质量-阻尼-弹簧系统
实际上,任何线性系统都可由8种(或其中若干种) 典型环节构成,这8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 1、放大环节(或比例环节) K 2、理想微分环节 Ts 3、一阶微分环节 T s 1 4、二阶微分环节 5、积分环节 6、惯性环节 7、振荡环节 8、延迟环节
控制工程基础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3)传递函数可以是有量纲的,也可以是无 量纲的; 4)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对于实 际系统有m≤n。 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中s的最高幂数代表 了系统的阶数,如s的最高幂数为n则该系 统为n阶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环节与典型环节 熟悉掌握典型环节有助于对复杂系统的分 析和研究
Y ( s) Y1 ( s) Y ( s) G( s) . G1 ( s)G2 ( s) X ( s) X ( s) Y1 ( s) 上式说明,由串联环节所构成的系统,当无负载 效应影响时,它的总传递函数等于个环节传递函 数的乘积。当系统由n个环节串联而成时,总传 递函数为:
G ( s ) Gi ( s )
5 dt
3
2
dt
2
dt
2y 6
dt
7x
d4y d3y d2y dy 2 6 3 2 y 4x 4 3 2 dt dt dt dt
解:取拉氏变换并求商得 Y ( s) 6s 7 1) G( s) 3 2
X (s)
5s 2 s s 2
T s 2T s 1 , (0 1) 1 s
2 2
1 (Ts 1)
1 , 2 2 (T s 2Ts 1)
(0 1)
e
s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结构框图
是将系统中各元件的名称或功用写在框图单元 中,并标明它们之间的连接顺序和信号流向,主 要用来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函数框图
是把元件或环节的传递函数写在框图单元内, 并用表明信号传递方向的箭头将这些框图单元连 接起来,主要用来说明环节特性、信号流向及变 量关系,便于分析系统。
本节主要讲述函数框图的绘制。 (1)框图单元
X i (s)
G (s)
X o (s)
图 2-33 框图单元
2 2
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4)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电气系统
电阻、电感和电容器是电路中的三个基本元件。通常利用基尔霍夫 定律来建立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i(t ) 0
A
E Ri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欧姆定律: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当全部 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y(t)的拉氏变换 Y(s)与输入量x(t)的拉氏变换X(s)之比 叫做系统的传递函数G(s)。表示为:
Y ( s) G( s) X ( s)
三要素:线性定常系统 零初始条件 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控制工程基础
d mx d m1 x d m2 x dx bm m bm1 m1 bm2 m2 b1 b0 x dt dt dt dt
式中,n≥m; an,bm均为系统结构参数所决定 的定常数 。(n,m=0、1、2、3…)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如果变量及其各阶导数初值为零(初始 条件为零),取等式两边拉氏变换后得
Xi ( s)
1 Ts
Xo ( s)
式中T为积分时间常数。
特点: (1)输出叠加 (2)输出的滞后作用 (3)记忆功能
例如:
例如: 其传递函数为: X o (s) 1 G(s) X i ( s ) ms 2 cs k 写成标准形式
2 n G(s) 2 2 s 2 n s n
an s nY ( s) an1s n 1Y ( s) a1sY ( s) a0Y ( s) bm s m X ( s) bm1s m1 X ( s) b1sX ( s) b0 X ( s)
根据传递函数的定义,即得系统的传递函 数G(s)为
Y (s) bm s m bm1s m1 ...... b1s b.0 G( s) X (s) an s n an1s n1 ...... a1s a0
2.3.1 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的微分方程式为 xo (t ) Kxi (t ) 则传递函数为 X o ( s) G( s) K X i ( s) 式中k—比例系数
控制工程基础
常见的比例环节
3.微分环节
微分方程:
xo (t ) Tx i (t )
X 0 ( s) Ts X i ( s)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1. 2. 本章重点 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求法;典型环节 的传递函数。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本章难点 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3.
1. 2.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1 数学模型
2. 3. 4.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基本要求 5. 了解传递函数框图的组成及意义;能够根 据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框 图,并实现简化,从而求出系统的传递函 数。 6. 掌握闭环系统中向前通道传递函数、开环 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 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及传递函数 的求法和特点。 7. 了解相似原理的概念。
i 1
n
控制工程基础
(2)并联
X(s) G1(s) Y1(s) + Y(s) X(s) + G2(s) Y2(s) G(s)=G1(s)+G2(s) Y(s)
图 2-35 并联连接
Y ( s) Y1 ( s) Y2 ( s) G( s) G1 ( s) G2 ( s) X ( s) X ( s) X ( s)
Xi ( s) Ts Xo ( s)
传递函数: G( s)
式中T为微分时间常数。
特点: (1)一般不能单独存在 (2)反映输入的变化趋势 (3)增强系统的阻尼 (4)强化噪声
4.积分环节
1 微分方程: xo (t ) T xi (t )dt
传递函数:
X ( s) 1 G( s) o X i (s) Ts
(1) (2) (3)
(4) (5)
3y 2x 4 d2y dy dx 2 y 6 3x 2 dt dt dt d3y d2y dy 5 2 5 6 y 4x 3 dt dt dt
3 y x 2 3xy x d y dy y x 2 dt dt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1)解析法(根据定义求取) 设线性定常系统输入为x(t) ,输出为y(t) ,描 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
dny d n1 y d n2 y dy an n an1 n 1 an 2 n2 a1 a0 y dt dt dt dt
齐次性(均匀性) 如果系统在输入x(t)作用下的输出为Y(t), 并记为: x(t) → y(t) 则 kx(t) → ky(t) 式中k为常数,称为齐次性。
控制工程基础
线性系统两个重要性质
叠加性 若系统在输入x1(t)作用下的输出为y1(t),而 在另一个输入x2(t)作用下的输出为y2(t), 并记为 x1(t) → y1(t) x2(t) → y2(t) 则以下关系 x1(t) + x2(t) → y1(t)+ y2(t)
2)
G(s)
Y (s) 4 4 X ( s) s 2s 3 6s 2 3s 2
控制工程基础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来描述系统本身特性的,而系统本身特性 与输入量无关; 2)传递函数不表明所描述系统的物理结构, 不同的物理系统,只要它们动态特性相同, 就可用同一传递函数来描述。这样的系统 称为相似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2)相加点(比较点)
控制工程基础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3)分支点(引出点)
控制工程基础
2.4.1 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
(1)串联
X(s) G1(s) Y1(s) G2(s) Y(s) X(s) G(s)= G1(s) G2(s) Y(s)
图 2-34 串联连接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方法 具有本质非线性特性的系统: 忽略非线性因素 或用非线性理论去处理。 非本质非线性特性的系统 切线法,或称微小偏差法处理。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方法
控制工程基础
2.2 传递函数
称为叠加性或叠加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2)非线性系统 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的,这种 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工程上常见的非线性特性如下: 饱和非线性 死区非线性 间隙非线性 摩擦非线性……
控制工程基础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3)举例 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4 系统的方框图及其化简 *2.5 物理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
控制工程基础
2. 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1. 基本要求 了解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动力 学、电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列写机械系统、 电网络的微分方程。 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会求传递函 数的零点、极点及放大系数。 能够用分析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掌握各个典型环节的特点,传递函数的基 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零初始条件: 输入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输出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形式上记为:
Y (s) b0 s m b1s m1 bm1s bm G( s ) X (s) a0 s n a1s n1 an1s an
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 (1)可定性地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2)更能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能; (3)揭示系统的内部结构、参数与动态性能 之间的关系。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控制工程基础
2.1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3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1)线性系统 如果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的,这种系 统称为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两个重要性质。
传递函数列写大致步骤: 方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方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控制工程基础
2.2.2 传递函数的求法
(2)实验法 (3)例试写出具有下述微分方程式的传递 函数。 d 3 y d 2 y dy dx
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 的输出、输入与系统本 身结构与参数之间的数 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 式或数字表达式。描述 系统特性,揭示变量间 的关系。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 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 数学 模型和动态数学模型。(静 态模型是t→∞时系统的动态 模型。) 微分方程是基本的数学模型,是列写传递函数的基础.
L
R C u o (t )
u R iR R
uL L di dt
uR iR R
iL
u i (t )
i (t )
电感定律:
1 u L dt L
电容定律:
uc
1 idt C
1 dui ic C dt
(ia为电枢电流) (ed为感应反电势, Kd为反电势常数)
(Km为转矩常数)
其中:
k n m
B 2 mk
质量-阻尼-弹簧系统
实际上,任何线性系统都可由8种(或其中若干种) 典型环节构成,这8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 1、放大环节(或比例环节) K 2、理想微分环节 Ts 3、一阶微分环节 T s 1 4、二阶微分环节 5、积分环节 6、惯性环节 7、振荡环节 8、延迟环节
控制工程基础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3)传递函数可以是有量纲的,也可以是无 量纲的; 4)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对于实 际系统有m≤n。 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中s的最高幂数代表 了系统的阶数,如s的最高幂数为n则该系 统为n阶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环节与典型环节 熟悉掌握典型环节有助于对复杂系统的分 析和研究
Y ( s) Y1 ( s) Y ( s) G( s) . G1 ( s)G2 ( s) X ( s) X ( s) Y1 ( s) 上式说明,由串联环节所构成的系统,当无负载 效应影响时,它的总传递函数等于个环节传递函 数的乘积。当系统由n个环节串联而成时,总传 递函数为:
G ( s ) Gi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