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 新 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问题解决 的最高形式。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 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 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 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 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 “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 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精致性。
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美国著名的心理 学家。1968年是他到一所学 校里做了一个实验:从新生 花名册里随便挑几个学生, 和老师说他们十分聪明,这 话很快传到了这几个学生的 耳朵里。学期末时,这几个 学生都成为了优等生。实验 表明,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 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 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这 种现象在心理学家中称为 “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 的典故,把它称为“皮格马利 翁效应”。
智力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左右脑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
左右脑虽然在功能上有主次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的,两者的使用是相互补充的、协同工作的。
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 测验,然后把两个测验的得分按代数原理找出它们的坐标点, 发现这些点汇集在一个三角形地带上。如图所示。它说明: 从整体上看,智力与创造力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力高的不 一定有高创造力。创造性和智商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 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对子女期望适度,并结合子女特点施教。
家庭教养方式 :压制法、溺爱法、民主法
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压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易使孩子养成懒惰、顺 从的习惯,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则 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各种事务,参与家庭事务有益于发 展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培养孩子的创造动机。
• 1973年,迪温(Dewing)的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其父母兴趣 、爱好广泛,更能平等待人,少专断、更多样而少教条。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 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课堂气氛:开放课堂 •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水平 • 教师的领导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 教师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1958年,德列夫代尔和卡特尔研究了艺术家和作家的人 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差不多,只是更加 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也更加紧张些。
年龄和性别
创造力的最佳年龄:
31--39岁
男性的创造力高于女性.
环境因素
环境的重要性
• 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 对象,如果把创新比作种子,那么环境就是土壤。研究表 明,环境不仅能够为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也 能够影响个体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高速发展的结果。
智力因素
遗传因素
1869年英国的高尔顿利用家谱调查法研究得出: 遗传在创造能力中起决定作用,此外,他还利用双生子研 究来支持他的观点。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特性对于能力的 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现代心理学揭示:遗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决定着创新能力发展的潜力,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到创 新能力的发展。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学生创造力的 发展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我国创造型学生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对一些科学界精英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其中有些人儿 童时期缺少家庭和谐和父母的爱抚。此外,最富有创造精神 的一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 知道的东西。
值得注Biblioteka Baidu的是,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任何个体,并非全 或无,而是个体拥有多或少、发挥程度如何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视角
•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 与发展。
• 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也对创造活动有着 不同的影响。
•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使先天遗传 相同的人,如果生活在不同的后天环境中,能力会千差万 别。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早期环境和小环境,对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能力有 很大的影响。
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 • 学习环境 • 社会环境
•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创造力发展。这些教育环境来自三 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
认知心理学视角
• 智能特征和创造才能特征之间显示了一种低水平的相关或 完全不相关。
• 创造力与个体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创造发明也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问题解
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过程, 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智力因素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高智商者不一定高创造力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高创造力者的智商必须在中等以上的水平(120以上) 低创造力者智商水平不定
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帮 助创造者了解其在某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知识技能是创造力的基础。 新颖独特的产品和观念的产生,从内容上说是制约于知识的。 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 没有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个体知识经验不广不深,就难以发现新的观念 和关系的,创造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知识的准确有据、层次系统、概括全面,都有利于创造。 日本有一个调查表明:学过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 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学习偏科不 利于创造,文理渗透,多科综合有利于创造。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某一 领域的创造便不可能产生。 但是有了知识技能也不一定能创造。 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知识经验可能不少,但都不可能有创造性。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大,影响创造力的关键是意识。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 从事心理测量方法、 吉尔福特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 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 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意识最终是由性格决定的,因此创造成功的非智力因素, 最主要的还表现在个性的性格特征上。根据科学家发明家 的自述和事迹调查表明,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是密切的。
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 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们发现,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与普同人相比,更加内向、聪 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创新。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周鹏冉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年龄和性别 • 知识和智力 • 学校、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 •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一定的 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 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 加工和输出过程。
• 1961年盖兹尔斯和杰克逊( & Jackson)的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被试组的 家庭生活自由,孩子有大量解决问题的机会,家长鼓励多样性、接受风 险。可见教学中民主、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很重要。
• 1964年,尼科尔斯(Nichols)的研究发现:母亲的专断性抚养态度与孩子 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 新 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问题解决 的最高形式。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 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 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 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 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 “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 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精致性。
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美国著名的心理 学家。1968年是他到一所学 校里做了一个实验:从新生 花名册里随便挑几个学生, 和老师说他们十分聪明,这 话很快传到了这几个学生的 耳朵里。学期末时,这几个 学生都成为了优等生。实验 表明,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 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 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这 种现象在心理学家中称为 “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 的典故,把它称为“皮格马利 翁效应”。
智力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左右脑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
左右脑虽然在功能上有主次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的,两者的使用是相互补充的、协同工作的。
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 测验,然后把两个测验的得分按代数原理找出它们的坐标点, 发现这些点汇集在一个三角形地带上。如图所示。它说明: 从整体上看,智力与创造力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力高的不 一定有高创造力。创造性和智商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 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对子女期望适度,并结合子女特点施教。
家庭教养方式 :压制法、溺爱法、民主法
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压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易使孩子养成懒惰、顺 从的习惯,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则 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各种事务,参与家庭事务有益于发 展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培养孩子的创造动机。
• 1973年,迪温(Dewing)的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其父母兴趣 、爱好广泛,更能平等待人,少专断、更多样而少教条。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 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课堂气氛:开放课堂 •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水平 • 教师的领导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 教师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1958年,德列夫代尔和卡特尔研究了艺术家和作家的人 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差不多,只是更加 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也更加紧张些。
年龄和性别
创造力的最佳年龄:
31--39岁
男性的创造力高于女性.
环境因素
环境的重要性
• 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 对象,如果把创新比作种子,那么环境就是土壤。研究表 明,环境不仅能够为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也 能够影响个体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高速发展的结果。
智力因素
遗传因素
1869年英国的高尔顿利用家谱调查法研究得出: 遗传在创造能力中起决定作用,此外,他还利用双生子研 究来支持他的观点。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特性对于能力的 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现代心理学揭示:遗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决定着创新能力发展的潜力,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到创 新能力的发展。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学生创造力的 发展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我国创造型学生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对一些科学界精英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其中有些人儿 童时期缺少家庭和谐和父母的爱抚。此外,最富有创造精神 的一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 知道的东西。
值得注Biblioteka Baidu的是,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任何个体,并非全 或无,而是个体拥有多或少、发挥程度如何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视角
•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 与发展。
• 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也对创造活动有着 不同的影响。
•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使先天遗传 相同的人,如果生活在不同的后天环境中,能力会千差万 别。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早期环境和小环境,对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能力有 很大的影响。
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 • 学习环境 • 社会环境
•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创造力发展。这些教育环境来自三 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
认知心理学视角
• 智能特征和创造才能特征之间显示了一种低水平的相关或 完全不相关。
• 创造力与个体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创造发明也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问题解
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过程, 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智力因素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高智商者不一定高创造力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高创造力者的智商必须在中等以上的水平(120以上) 低创造力者智商水平不定
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帮 助创造者了解其在某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知识技能是创造力的基础。 新颖独特的产品和观念的产生,从内容上说是制约于知识的。 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 没有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个体知识经验不广不深,就难以发现新的观念 和关系的,创造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知识的准确有据、层次系统、概括全面,都有利于创造。 日本有一个调查表明:学过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 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学习偏科不 利于创造,文理渗透,多科综合有利于创造。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某一 领域的创造便不可能产生。 但是有了知识技能也不一定能创造。 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知识经验可能不少,但都不可能有创造性。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大,影响创造力的关键是意识。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 从事心理测量方法、 吉尔福特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 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 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意识最终是由性格决定的,因此创造成功的非智力因素, 最主要的还表现在个性的性格特征上。根据科学家发明家 的自述和事迹调查表明,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是密切的。
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 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们发现,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与普同人相比,更加内向、聪 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创新。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周鹏冉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年龄和性别 • 知识和智力 • 学校、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 •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一定的 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 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 加工和输出过程。
• 1961年盖兹尔斯和杰克逊( & Jackson)的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被试组的 家庭生活自由,孩子有大量解决问题的机会,家长鼓励多样性、接受风 险。可见教学中民主、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很重要。
• 1964年,尼科尔斯(Nichols)的研究发现:母亲的专断性抚养态度与孩子 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