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Biblioteka Baidu民为主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郊区人口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 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逆 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时间稍晚。
再城市化:市中心的再开发,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 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市域 内实现人口增长。
布局严整,城市中心多为政权统治中心(宫殿、 官府衙门)。
西方,政权分裂状态,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中 心为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制度对城市的发展形态的影响 中国。地主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居住
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西方。封建领主制,封建贵族居住在自己的城 堡或庄园中,城堡是政治中心,城市是经济中 心。
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北京:72%; 上海:68%;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 林:50%;成都:45%;黑龙江:43%;浙江:39.5%; 山东:36%;郑州:34.2%。
时间
城市 水平
19世纪后半 期开始
速度缓慢, 发展不平衡
20世纪 70年代

14%
1986 26%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 所以呈契形。至于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 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 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当人口增多,贫民也 会循不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A 中心商业区
B 过度性地带
C 低收入住宅区
D 中收入住宅区
发达国家的中心区衰退和中心区“复苏”运动。
城市扩展出现多种发展形态。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 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的放射发展的形态; 中心城与周遍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 发展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的 形态等。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 加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 日本阪神地区、欧洲中部地区。中国长三角地区、广 州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 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随工业 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 产业。
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
地区 面积(%) 1947
东部 13.58 66.78
–东部,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 城镇;西部,以发展小城市为主。
四、城市土地利用
1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2土地利用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923年创立
20世纪早期,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大多工作 机会集中在市区或边缘。移民对城市的发展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为了找工作方便, 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 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 移。
2)社会形态发展与 城市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 与对立在城市建 设方面有明显反 映。
中国,统治阶级 专用的宫城居中 心位置并占据很 大面积。
埃及奴隶制典型城市卡洪城。长方形平面,用
墙分成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墙东路北 为贵族居住区,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
罗马庞贝城。由营寨城发展而来,椭圆形不规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 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 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 特大城市37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 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2019年全国城镇总 人口已增加到了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9%。
5)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交通便利处(如商路交通要地或河流交
汇处)形成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 的中心城市。
欧洲。海上交通发达,港口城市成为商业都会, 如威尼斯、马赛等。城市发展由沿海城市带动 内陆城市。
美洲。城市发展从东海岸到中、西部城市。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中心商业区 批发和轻工业 低收入住宅区 中收入住宅区 高收入住宅区
重工业区 次级商业中心 近郊工业区 卫星工业区 通勤带
五、城市问题
1 城市环境问题 2 城市交通问题 3 城市住宅问题 4 城市社会问题
合作愉快
2011
则平面,十字交叉道路,市中心广场布置神庙、 巴西利卡、交易所、会议厅等公建,城东布置 大型斗兽场。
欧洲中世纪城市吕 贝克。由于摆脱了
封建主的统治,代 表市民力量的市政 厅逐渐取代了封建 城堡的地位,成为 城市的政治河生活 中心。
3)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都城规模宏大,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工业的比重彼 此消长。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国家类别 33个低收入国家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 1980 1960 1980 1960 1980
50 36 18
35
32 2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E 高收入住宅区
2
F 批发和轻工业
2土地利用模式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前面两种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 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 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了较为精 细的多核心模式。
模式假设城市内除中心商业区外,尚有次要经 济细胞散布,在形成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 中心也随着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成 为中心商业区,其他中心则分别发展成为次 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由于人类的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 等方面 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这些要求的 变化而发展。
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两个社会阶段:农业城市 和工业城市、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 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的城市发展
1)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职能 , 用深壕或土石墙或木栅栏等,来防御野兽和 战争。
2.近代城市的发展
近代工业革命,即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摆 脱了风力、水力等天然动力的制约,使工业、 人口和资本的任意聚集变为可能,也使城市产 生了巨大的变化 。
– 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城市圈层式向外扩 展吞并农业用地。
– 工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运输仓储、居住、生产、 商业等功能区出现,城市用地的种类和功能布局变 得复杂。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表 示工业化的程度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
– 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 工业化的程度。
– 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 高低的表现
1.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镇人口(%) 1954 1957 1980
1990
52.7 51.1 45.6
西部 31.35
29.8 42.6 43.5 16.5
边远
地区 55.07
1.42 4.7
5.4
7.9
3.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表现出四个特点 –城市话进程大大加速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的 发展规划中。
– 可持续发展: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 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关注各民族及地区特色文化 的多样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信 息化、远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化、生产分散化、 小型化,种种因素讲促进城市发展形态、模式的巨大 改变。
2019 29.5
2019 2020 2050
30.9
45% 60% ~ 0% ~70%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道路
–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以城市工业扩 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以私营家庭工 业为主发展小城镇模式。
–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资的 “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推动乡镇工 业发展,吸引本地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口。
–城市类型增加,港口贸易,矿业,交通枢纽城市, 以及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 大规模改造自然,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高品质城市生 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 及实践,如卫星城、新城运动。
城市对外交通变化巨大,航空、汽车取代火车、轮船 的客运地位,航空港成为城市“大门”。海上货运发 展迅速,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国家类别
2019年GDP(美圆)
33个低收入国家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19个发达国家
260 1400 10320
城市化水平(%)
17 45 78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 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筑城的一个高潮时期, 城市平面由一套城墙发展两套城墙(外城、 内城) ,都城则有三套城墙(外城、内城、
王城),每层城墙外均布置城壕。
古巴比伦城。平面呈矩形,两重墙,间隔12米,
城外壕沟环绕。
罗马营寨城,军事用途,具有统一的形式。方
正的城墙,十字交叉的道路。
欧洲中世纪,封 建主将城堡选在 山顶上或湖边、 河边或在其外围 开工人工水沟、 架设吊桥。
通过研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和功能之间的 入侵和继承,伯吉斯创立了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 中心商业区 2 过度性地带 3 工人阶级住宅区 4 中产阶级住宅区 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
宅区
2土地利用模式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不现实,因而提出了扇形模式, 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 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 城市外扩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三、城市化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
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化城非农业的第二、三 产业 。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 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 用地;分散低密度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 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 态转化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