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钢铁企业逆向物流模式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正文:
钢铁企业逆向物流模式设计
摘要:经过对M钢铁企业逆向物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M钢铁企业设计合理的逆向物流处理模式。
关键词:钢铁企业;EOL产品;逆向物流;模式
1、M钢EOL产品逆向物流现状
M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截至2011年底,公司具备1600万吨钢配套生产能力,员工近6万人,总资产761亿元。M钢现拥有世界一流的冷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大小H型钢、高速线(棒)材、高速车轮等生产线,主体装备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70%的工艺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
作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M钢每年采购供应的材料、备件现已突破30亿元,其产生的EOL产品数量同样惊人,公司虽然对EOL产品的逆向物流早有初步管理意识,但始终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模式。根据管理属性,材料的采购供应及废旧材料的回收销售由材料公司负责,备件的采购供应及废旧备件的回收销售由设备部负责,但由于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构分散等原因,EOL产品逆向物流管理的效果并不明显。
(1)组织机构及基本流程。可利用废旧材料的回收处置由材料公司负责,材料公司于1993年成立了回收站,专门负责可利用废旧材料的回收、销售管理。材料公司确定了废旧材料的回收范围及各品种的回收计划价格,并据此每年下达各单位回收指标。日常工作中,各单位根据废旧材料的产生情况,将回收计划报至回收站,回收站组织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到现场看货后,组织招标或商谈回收价格,现场销售处置。对不具备利用价值的废旧材料,因公司未落实处置职责、明确处置费用,由各单位专项申请,自行处置。
废旧备件的回收处置由设备部负责,设备部于2005年开始对各单位备件仓库收回并实施备件仓储一级化管理后,逐步开展备件的交旧领新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领用新备件时必须上交废旧备件,并对各类备件的交旧率做了规定。各仓库定期将交旧的废旧备件集中到总库,由设备管理科室组织现场看货后,组织招标或商谈价格,做销售处置;同时,对轧辊等大型备件,设备部也在采购时与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根据当期废钢价格确定回购价格,要求供应商参与回购。
(2)回收考核机制。废旧材料的回收考核机制是建立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由材料公司定期向计财部申报废旧材料的计划价格,并予以发布。一是每年下达各单位计划价回收指标,对未完成的单位予以考核;二是将各单位回收总额的80%抵充各
单位生产成本;三是按照实际销售额和返回生产成本的差异,对材料公司进行利润考核;四是每年底由材料公司专题申请部分奖金,奖励各单位参与回收的部门和个人。
废旧备件的考核有两方面,一是对未完成交旧比例的单位予以扣奖;二是将销售额的80%返回各单位抵充修理费用。对各单位参与回收的部门和人员没有奖励。
(3)销售管理。两个部门均参照供方管理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客户队伍,自行管理,互不通用,但由于公司对EOL产品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基本不对客户进行评价。废旧材料因产出频繁、数量大、资金量小,主体以第三方企业为主,由第三方企业完成现场回收、运输等过程,经回收站鉴定级别后,完成市场销售,仅对个别资金量大的废旧材料,集中入库后销售;废旧备件则以第三方企业和供应商相结合的方式,以现场销售为主,回收入库销售为辅的方式,完成销售。
2、M钢EOL产品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内部管理机制尚未统一。废旧材料和废旧备件分属材料公司和设备部管理,两个部门的内部管理流程、回收流程、考核制度都不相同。一方面,两个部门重复设置机构和人员,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不能共用,管理成本高;另一方面,各单位针对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单位内部管理难度大,适应程度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未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从根源上反映出公司层面未对EOL产品的逆向物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能由各管理部门自行制定管理要求。这一结果导致各单位往往只关注生产运行,而忽略了EOL产品的回收管理,认识不到EOL产品的回收管理也是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集中体现在单位内部废旧物资管理制度缺失、岗位职责不明确、回收流程未建立等方面,EOL产品的流失较为严重。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管理不善,不愿主动上交公司集中处理。或以无人清理现场为借口,让协力单位或送货供方以现场管理的名义,将包装物等废旧物资作为废弃物带走,或为小团体利益违规销售废旧物资,资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对检修、改造现场的废旧物资重视不够,既不及时传递信息,又不安排专人跟踪落实,导致检修、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流失严重。尤其是电缆、不锈钢等价值量较高的废旧物资,或是被施工单位、外来人员私自带走,或是混杂在废钢中一并送废,资源大量流失。凡此种种,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2010年部分废旧材料回收比例为例(见表1),各类材料的回收比例均不高,尤其是电缆等易流失的资源,回收比例更是不尽如人意。
表1 2010年部分材料供应、回收量对比表
(2)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不相结合。首先,在内部回收流程上未能将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结合,尤其在废旧材料的回收上体现更为突出。材料公司下设配送中心,作为材料的集中到达、验收、仓储、配送的基地,同时在厂区设立相应的供应站,负责部分少量材料的二级仓储和配送职能。材料的正向供应物流层次清晰、流程顺畅。但废旧材料的回收是独立于正向供应物流之外的体系,由回收站直接与各单位发生联系,既不利用正向物流的运输、仓储等环节以降低物流成本,也不通过供应部门对供应量和回收量做统计对比分析,仅仅满足于将各单位申报的回收计划完成,基本处于被动回收的状态,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为形成闭环。如图1所示:
图1 材料正向、逆向物流示意图
其次,在销售处置流程上未能将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结合。M钢的材料、备件采购和EOL产品销售处置同属一个部门,如能将采购物流与销售物流相结合,充分利用供应商的参与和回购,既能很好的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又能便于供应商了解自身产品的缺陷,及时作出改进措施。但实际的操作情况是,除轧辊外,其它EOL产品均为能实现供应商参与回购,未能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结合,销售处置渠道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