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3章第五讲(民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贵州、早期开发地 云南、湖南、区或处于客 四川、台湾 家文明腹地
少见 罕见
的纯客家
圆
闽西永定、龙岩、上杭、粤东嘉应梅县、 南部 漳平;闽西南平和、诏 大埔、平远、 散见 五华、潮州 安、南靖、云霄等 闽西所有县;闽北各县、粤东嘉应、 闽南诏安、平和、南靖、潮州、南雄 云霄、同安及闽东闽清 及深圳、香 港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 江西、湖南、湖北、云、贵、川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 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应用,范围甚广。 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 方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 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 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 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及大梁上再抬 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在此时期,人类才首次获得充足、稳定的 食物。也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居民点。这就是 最初的聚落。到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 已从事农耕。其中距今约6000—9000年前的湖 南澧(li)县彭头山遗址、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是我国所知的最早和最具典型性的农耕遗址。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 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 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 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 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 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 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也自成轨迹。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的一种, 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 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 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 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排木檩, 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日常起居。室 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 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 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 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
繁华的宋东京城—州桥附近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 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影壁相隔,形成 标准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 山就水建宅筑院。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 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 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 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 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 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大型住宅有中、 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 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 住宅生活环境。
(五)碉楼:
西藏民居
(五)碉楼:
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 赣南等。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 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 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 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于客家 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客家大 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 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 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 壤”,质地粘重,有较大的韧性, 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经 加工便可夯筑起高大的楼墙。
北京四合院布置图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 员广。古人于不同环 境、气候、风土人情、 文化习俗下,造就了 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 宜、因材致用、结构 合理,为我们提供了 一系列适宜的技术。 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 性,它既存线性的历 史发展,又跨越地区 的限定。以现存明、 清住宅为实物依据, 分述如下: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概说
第一节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 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 式。著名的有旧石器早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岩洞、湖 北大冶石龙山岩洞、湖北郧县梅铺岩洞、贵州黔(Qian) 西观音洞,中期有辽宁喀左旗鸽子洞、贵州桐梓岩灰 洞,晚期的有北京龙骨山周口店岩洞、河南安阳小南 海岩洞、浙江建德乌龟洞岩洞等。 但当时居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有些 由于自然采集和狩猎的生产能力不足,个体常需迁徙 和分解,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的巢居或粗糙棚屋或茅草封盖的地穴。这 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士大夫 住宅由庭院组成,入 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 左右次间为塾;门内 为庭院,上方为堂, 既为生活起居之用, 又是会见宾客、举行 仪式的地方;堂左右 为厢;堂后为寝。
歧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遗 址 复 原 轴 测 图
(一)汉魏住宅形制 一种是继承庭院式,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 像砖、明器陶屋等实物可见,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 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及前后院形成的“日” 字形院。中等规模的住宅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右 侧有门、堂、院两重,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为附属 建筑,院亦有两重,后院中有方形高楼1座。这种类型 均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的是前后扩展院落增多, 有的向两侧扩展,并设有高楼,有向高处发展的意图。
第二节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 基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 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 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 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 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 门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 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 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 设厕。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巽为八卦之一,代表风。
永定土楼
该地区有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 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 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 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永定土楼
6种土楼分布简表
土楼类型 五凤 凹字型 福建 广东 江西 南部 散见 散见 赣南 其他地区 客家民系 闽西各县;闽北各县;粤东 漳州等地 闽西各县、闽南平和、散见粤东 南靖、诏安、华安等
干栏式民居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 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 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 聚落则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 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 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 为生存纽带。
云南丽江井干式民居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 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 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 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 但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 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 成一间半式房屋。
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 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到黄巾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壁、合水坞、 白马坞等等。
(二)隋唐五代: 从北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 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 着庭院的走廊。至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 窗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 有些仍用庑殿顶。 (三)宋元明清: 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 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成多样化。 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 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 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 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等。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 式。先秦即有此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 喜用之,取其迁徙方便之利。元、清两代,因少数民 族统治之故而大量使用,且有客居式毡包。使用者除 蒙古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 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 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 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 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内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 于外被羊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内地面为防潮 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 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可掀掉毛毡采 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入内。
(五)碉楼: 主要分布: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房是青、康、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 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 来看,在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 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 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 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 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 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
(二)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 民族地区。 干栏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 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 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 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以后在四川成都 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栏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 的大型干栏住宅;在云南剑川海门也有干栏式建筑遗 址。但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分架于水上。广州出 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栏已很盛行。元明时干栏在 四川地呼作“榔盘”,清称为“栏”。明清两代,南 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大量使用这种悠久的干栏式 建筑。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 种用作仓库的干栏建筑,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
赣南南 康、宁 都、瑞 金等
少见
方
客家边缘 的或与其 他民系交 界的客家 乡社
半圆
平和、诏安、龙岩、 大埔、蕉岭 少见 南靖、永安 等 永定、漳浦、华安、 散见粤东 诏安 少见
少见 少见
八卦
清代及近 代客家姓 氏家族在 大土楼之 外的新发 展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区:豫西、晋中、陇东、陕北、 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的横穴。洛阳挖 掘出来的我国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也有 4000多年的历史。晋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岔沟遗址 发掘的19座居址,为凸字形穹窿顶窑洞,年代约 在距今4500-4300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 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的吐鲁番一带。汉唐时期的交河、高昌故城遗址, 仍可见半地下的顶上起拱的穴居情形。至今可见 的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跨度为 3-4米。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
少见 罕见
的纯客家
圆
闽西永定、龙岩、上杭、粤东嘉应梅县、 南部 漳平;闽西南平和、诏 大埔、平远、 散见 五华、潮州 安、南靖、云霄等 闽西所有县;闽北各县、粤东嘉应、 闽南诏安、平和、南靖、潮州、南雄 云霄、同安及闽东闽清 及深圳、香 港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 江西、湖南、湖北、云、贵、川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 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应用,范围甚广。 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 方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 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 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 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及大梁上再抬 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在此时期,人类才首次获得充足、稳定的 食物。也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居民点。这就是 最初的聚落。到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 已从事农耕。其中距今约6000—9000年前的湖 南澧(li)县彭头山遗址、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是我国所知的最早和最具典型性的农耕遗址。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 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 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 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 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 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 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也自成轨迹。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的一种, 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 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 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 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排木檩, 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日常起居。室 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 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 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 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
繁华的宋东京城—州桥附近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 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影壁相隔,形成 标准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 山就水建宅筑院。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 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 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 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 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 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大型住宅有中、 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 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 住宅生活环境。
(五)碉楼:
西藏民居
(五)碉楼:
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 赣南等。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 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 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 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于客家 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客家大 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 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 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 壤”,质地粘重,有较大的韧性, 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经 加工便可夯筑起高大的楼墙。
北京四合院布置图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 员广。古人于不同环 境、气候、风土人情、 文化习俗下,造就了 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 宜、因材致用、结构 合理,为我们提供了 一系列适宜的技术。 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 性,它既存线性的历 史发展,又跨越地区 的限定。以现存明、 清住宅为实物依据, 分述如下: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概说
第一节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 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 式。著名的有旧石器早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岩洞、湖 北大冶石龙山岩洞、湖北郧县梅铺岩洞、贵州黔(Qian) 西观音洞,中期有辽宁喀左旗鸽子洞、贵州桐梓岩灰 洞,晚期的有北京龙骨山周口店岩洞、河南安阳小南 海岩洞、浙江建德乌龟洞岩洞等。 但当时居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有些 由于自然采集和狩猎的生产能力不足,个体常需迁徙 和分解,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的巢居或粗糙棚屋或茅草封盖的地穴。这 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士大夫 住宅由庭院组成,入 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 左右次间为塾;门内 为庭院,上方为堂, 既为生活起居之用, 又是会见宾客、举行 仪式的地方;堂左右 为厢;堂后为寝。
歧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遗 址 复 原 轴 测 图
(一)汉魏住宅形制 一种是继承庭院式,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 像砖、明器陶屋等实物可见,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 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及前后院形成的“日” 字形院。中等规模的住宅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右 侧有门、堂、院两重,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为附属 建筑,院亦有两重,后院中有方形高楼1座。这种类型 均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的是前后扩展院落增多, 有的向两侧扩展,并设有高楼,有向高处发展的意图。
第二节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 基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 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 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 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 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 门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 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 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 设厕。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巽为八卦之一,代表风。
永定土楼
该地区有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 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 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 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永定土楼
6种土楼分布简表
土楼类型 五凤 凹字型 福建 广东 江西 南部 散见 散见 赣南 其他地区 客家民系 闽西各县;闽北各县;粤东 漳州等地 闽西各县、闽南平和、散见粤东 南靖、诏安、华安等
干栏式民居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 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 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 聚落则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 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 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 为生存纽带。
云南丽江井干式民居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 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 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 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 但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 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 成一间半式房屋。
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 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到黄巾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壁、合水坞、 白马坞等等。
(二)隋唐五代: 从北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 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 着庭院的走廊。至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 窗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 有些仍用庑殿顶。 (三)宋元明清: 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 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成多样化。 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 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 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 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等。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 式。先秦即有此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 喜用之,取其迁徙方便之利。元、清两代,因少数民 族统治之故而大量使用,且有客居式毡包。使用者除 蒙古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 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 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 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 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内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 于外被羊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内地面为防潮 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 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可掀掉毛毡采 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入内。
(五)碉楼: 主要分布: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房是青、康、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 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 来看,在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 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 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 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 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 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
(二)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 民族地区。 干栏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 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 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 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以后在四川成都 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栏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 的大型干栏住宅;在云南剑川海门也有干栏式建筑遗 址。但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分架于水上。广州出 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栏已很盛行。元明时干栏在 四川地呼作“榔盘”,清称为“栏”。明清两代,南 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大量使用这种悠久的干栏式 建筑。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 种用作仓库的干栏建筑,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
赣南南 康、宁 都、瑞 金等
少见
方
客家边缘 的或与其 他民系交 界的客家 乡社
半圆
平和、诏安、龙岩、 大埔、蕉岭 少见 南靖、永安 等 永定、漳浦、华安、 散见粤东 诏安 少见
少见 少见
八卦
清代及近 代客家姓 氏家族在 大土楼之 外的新发 展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区:豫西、晋中、陇东、陕北、 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的横穴。洛阳挖 掘出来的我国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也有 4000多年的历史。晋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岔沟遗址 发掘的19座居址,为凸字形穹窿顶窑洞,年代约 在距今4500-4300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 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的吐鲁番一带。汉唐时期的交河、高昌故城遗址, 仍可见半地下的顶上起拱的穴居情形。至今可见 的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跨度为 3-4米。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