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3章第五讲(民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 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到黄巾起义时,著名的坞壁有许褚壁、白超壁、合水坞、 白马坞等等。
(二)隋唐五代: 从北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 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 着庭院的走廊。至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 窗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 有些仍用庑殿顶。 (三)宋元明清: 到宋代,城市的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 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成多样化。 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 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 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 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等。
干栏式民居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在此时期,人类才首次获得充足、稳定的 食物。也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居民点。这就是 最初的聚落。到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部分地区 已从事农耕。其中距今约6000—9000年前的湖 南澧(li)县彭头山遗址、河南郑州裴李岗遗址、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是我国所知的最早和最具典型性的农耕遗址。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 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 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 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而以商业 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随之,由于生活方式和生 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 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也自成轨迹。
广西、贵州、早期开发地 云南、湖南、区或处于客 四川、台湾 家文明腹地
少见 罕见
的纯客家

闽西永定、龙岩、上杭、粤东嘉应梅县、 南部 漳平;闽西南平和、诏 大埔、平远、 散见 五华、潮州 安、南靖、云霄等 闽西所有县;闽北各县、粤东嘉应、 闽南诏安、平和、南靖、潮州、南雄 云霄、同安及闽东闽清 及深圳、香 港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 江西、湖南、湖北、云、贵、川等。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 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应用,范围甚广。 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南 方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 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 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 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及大梁上再抬 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八)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的一种, 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 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 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 室也用井孔采光。“阿以旺”顶部以木梁排木檩, 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cm,用于日常起居。室 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作装饰,龛内可放被褥 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此质地和大小、 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夏日 葡萄架下,可作息生活。
(五)碉楼: 主要分布: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房是青、康、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 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 来看,在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 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 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 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 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 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 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
永定土楼
该地区有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 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 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 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永定土楼
6种土楼分布简表
土楼类型 五凤 凹字型 福建 广东 江西 南部 散见 散见 赣南 其他地区 客家民系 闽西各县;闽北各县;粤东 漳州等地 闽西各县、闽南平和、散见粤东 南靖、诏安、华安等
(五)碉楼:
西藏民居
(五)碉楼:
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
(六)土楼: 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 赣南等。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 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 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 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于客家 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客家大 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 接壤地区,以及广西、台湾、海南 等省区,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 壤”,质地粘重,有较大的韧性, 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经 加工便可夯筑起高大的楼墙。
赣南南 康、宁 都、瑞 金等
少见

客家边缘 的或与其 他民系交 界的客家 乡社
半圆
平和、诏安、龙岩、 大埔、蕉岭 少见 南靖、永安 等 永定、漳浦、华安、 散见粤东 诏安 少见
少见 少见
八卦
清代及近 代客家姓 氏家族在 大土楼之 外的新发 展
(七)窑洞: 主要分布地区:豫西、晋中、陇东、陕北、 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的横穴。洛阳挖 掘出来的我国地下粮窑群,证明窑洞至少也有 4000多年的历史。晋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岔沟遗址 发掘的19座居址,为凸字形穹窿顶窑洞,年代约 在距今4500-4300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 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 的吐鲁番一带。汉唐时期的交河、高昌故城遗址, 仍可见半地下的顶上起拱的穴居情形。至今可见 的陇东、陕北的窑洞拱线接近抛物线形,跨度为 3-4米。豫西窑洞则多为半圆拱。
源自文库
北京四合院布置图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 员广。古人于不同环 境、气候、风土人情、 文化习俗下,造就了 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 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 宜、因材致用、结构 合理,为我们提供了 一系列适宜的技术。 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 性,它既存线性的历 史发展,又跨越地区 的限定。以现存明、 清住宅为实物依据, 分述如下:
繁华的宋东京城—州桥附近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 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影壁相隔,形成 标准的四合院。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 山就水建宅筑院。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 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 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住宅还有用工字形 平面构成主屋的。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 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轴线布 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大型住宅有中、 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 右建造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适宜人居的城市 住宅生活环境。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概说
第一节
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旧石器时代的 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均是远古人的住宅方 式。著名的有旧石器早期的辽宁营口金牛山岩洞、湖 北大冶石龙山岩洞、湖北郧县梅铺岩洞、贵州黔(Qian) 西观音洞,中期有辽宁喀左旗鸽子洞、贵州桐梓岩灰 洞,晚期的有北京龙骨山周口店岩洞、河南安阳小南 海岩洞、浙江建德乌龟洞岩洞等。 但当时居无定所,天然洞穴并非随处可遇,有些 由于自然采集和狩猎的生产能力不足,个体常需迁徙 和分解,在没有天然洞穴的地方,发展为“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的巢居或粗糙棚屋或茅草封盖的地穴。这 个时代约在10000---6000年以前。
一、住宅形制的演进:
根据《仪礼》记 载,春秋时期士大夫 住宅由庭院组成,入 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 左右次间为塾;门内 为庭院,上方为堂, 既为生活起居之用, 又是会见宾客、举行 仪式的地方;堂左右 为厢;堂后为寝。
歧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遗 址 复 原 轴 测 图
(一)汉魏住宅形制 一种是继承庭院式,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 像砖、明器陶屋等实物可见,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 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及前后院形成的“日” 字形院。中等规模的住宅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右 侧有门、堂、院两重,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为附属 建筑,院亦有两重,后院中有方形高楼1座。这种类型 均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的是前后扩展院落增多, 有的向两侧扩展,并设有高楼,有向高处发展的意图。
总的来说,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 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另一方面,由于人 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 聚落则有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 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 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 为生存纽带。
(九)毡包: 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 式。先秦即有此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 喜用之,取其迁徙方便之利。元、清两代,因少数民 族统治之故而大量使用,且有客居式毡包。使用者除 蒙古牧民外,还有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 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 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 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 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内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 于外被羊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内地面为防潮 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羊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 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可掀掉毛毡采 光。入口一般矮小,人需弯腰方能入内。
云南丽江井干式民居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 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 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 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 但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 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 成一间半式房屋。
第二节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地 基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 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 落之外,横向还增加平行和跨院,并设有后花 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 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 门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xùn)位(东 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作门房或男仆 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 设厕。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巽为八卦之一,代表风。
(二)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 民族地区。 干栏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 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 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 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以后在四川成都 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栏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 的大型干栏住宅;在云南剑川海门也有干栏式建筑遗 址。但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分架于水上。广州出 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栏已很盛行。元明时干栏在 四川地呼作“榔盘”,清称为“栏”。明清两代,南 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大量使用这种悠久的干栏式 建筑。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 种用作仓库的干栏建筑,距地较矮,是为隔潮之用。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 《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 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 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 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 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