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鲍照诗歌的俊逸风格
作者:戴琪芳指导老师:叶当前
内容摘要:晋宋之际的诗人鲍照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创作艺术,同时也借鉴当时南北朝民歌的艺术之长。
这使得他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风神俊逸的艺术风格。
鲍照的诗歌正处于南北朝诗歌转运之际,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也在诗歌的体式和风格上都有新的突破。
他的寒士身份也使他的诗歌区别于当时其他诗歌风采,具有一种险俗的格调和艳丽的色彩。
在诗的意象塑造和语言、风格上,都充溢着俊逸之美。
他的诗歌上承汉魏风骨,下开唐代李白、杜甫及边塞诗狂放俊逸的先例,他诗歌中流露出的俊逸神韵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大,他的诗歌构成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篇华美的乐章。
关键字:风格;俊逸;原因;影响
鲍照,字明远,出身寒微,少时多才,因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得重用,担任国侍郎职位,后又做过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等职,后子顼因谋反赐死,他也死于乱军之中。
文学史都将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他身世坎坷,一身在穷困潦倒中度过。
他的诗作大多散佚,现存诗歌约二百首,其中乐府诗八十余篇。
他的诗歌摆脱了当时空谈玄理的桎梏并且另辟蹊径,表现出一种阳刚俊逸的风采。
他的诗歌创造对于元嘉时期的铺陈辞采到永明抒情诗风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独标一世的个性和卓然不群的创作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诗风。
尤其是其乐府诗创作,在南北朝时期甚至整个乐府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他的诗歌在后世得到普遍的认同和赞赏,并称其诗歌“独步千秋,衣被百世”。
鲍照的诗歌表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而这样区别于当下的诗歌风格、创作道路是与乐府文化传统精神和南北朝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与鲍照本人的才情性格密切相关。
他的诗歌兼具雅俗并以俗为主,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顺承了《诗经》“缘事而发”的精神。
这与当时文坛只追求声辞丽藻的文风大相径庭,这也为他诗歌创造形成多样风格创造了条件。
我们需要不断开拓视野,从多方面对鲍照诗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诗学批评史上鲍照俊逸诗风的确立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乐府诗的创作对当时诗风的转变和后世文人创作影响很大。
后世文人对其诗歌的评价主要有以下观点:萧涤非先生在其《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曾论述道:“当南朝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秋,其能上追两汉,不染时风者,吾得一人焉,曰鲍照。
鲍氏乐府之在南朝,犹如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其源乃从汉魏乐府中来,而与整个南朝乐府不类。
”[1](P.260)随着文学的发展,鲍照诗歌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受到文人的重视和推崇。
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中也写道:“但他(鲍照)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以至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p89)而关于鲍照诗歌的风格,也是自古以来评论家们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说法。
我们不难看出鲍照的诗歌具有很复杂多样的艺术风格。
文人在观其文章时首先感觉是“奇”,正如敖器之说的:“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3](p56)《八代诗菁华录笺注》说道:“明远独俊逸,又时出奇警,所以独步千秋,衣被后世。
”[4](p537)以上的评价是说明其诗歌“奇”的特色。
除“奇”之外,在当时元嘉诗坛讲究铺陈辞采的背景下,鲍照诗歌或多或少也显示出了这种“丽”文风。
如虞炎奉命作《鲍照集序》,其中对鲍照的作品风格有如此评价“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
”[5](p303)稍后的沈约在《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中说“鲍照字明远,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6](p114)梁代钟嵘的《诗品》把鲍照的诗歌列为中品,并评价道“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得景阳之俶诡,含茂先之靡嫚。
”[7](p47)由此可见人们对其诗歌“奇丽”风格是比较赞同的。
另外,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在当时也以“险俗”或“险急”评价其诗歌风格。
钟嵘的《诗品》云:“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7](p47)在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如此评价鲍照的诗歌风格:“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
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
斯鲍照之遗烈也。
”[8](p906)综观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每位评论家的侧重点都有差异,这当然无法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也是因为鲍照诗歌的题材和形式十分丰富。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鲍照诗歌的俊逸风格。
杜甫以“俊逸”来形容鲍照的诗歌风格,并且说李白的诗歌与其相似。
此后,人们常以“俊逸”来概括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六:“李、杜皆推服明远,称曰‘俊逸’,盖取其有气,以洗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靡弱。
”又说:“明远虽以俊逸有气为独妙,而字字炼,步步留,以涩为厚,无一步滑。
”[9](p67)从这里可以看出后世文人是赞同杜甫的。
方东树认为鲍诗俊逸的原因在于:“其有气”、“字句讲究”、“行之以逸气”并能留人、动人。
在《昭昧詹言》中方东树还认为鲍照诗歌能够直抒胸臆,
这种“直抒胸臆”就是“俊逸”。
今人丁福林在《鲍照研究》中对杜公所称“俊逸”也作了一番阐释,他写道,“杜甫以此称鲍照诗风,……‘俊’,本指人之才智高超,亦兼有风姿俊秀,容颜娇美之意。
《诗品》称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又称其‘贵尚巧似’,因其善‘形状写物’,又‘尚巧似’,因而能得物之精彩,诗作亦因之而精美。
……‘逸’乃超腾出众之意。
诗文之所以能超腾出众,首要之点乃在于有气,即激动人心、荡人肠气之艺术感染力。
据以上言之所论,则杜甫所称鲍照诗歌创作之‘俊逸’特色,即知其形状写物之辞之形象精美,又指其笔力遒劲且具雄迈豪壮之气势两者而言也。
”[4](p296)在这里丁福林驳斥了方东树所说的“俊逸”既是“直抒胸臆”的看法。
他认为杜甫所说的“俊逸”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即“俊”和“逸”。
鲍照诗歌俊逸风格的形成不仅有其遣词造物的精美也有行文运气的飘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鲍照诗歌以其俊逸的神韵独树一帜,为后世文人所称道和模仿。
对于俊逸的具体含义也进行了一定的举例分析。
但在当时以声辞丽藻为能事的文坛,他的标新立异是与时代和自身的背景密切相关的,接下来具体分析他的诗歌俊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二、鲍照俊逸诗风的成因
鲍照出身寒微,却是一位有抱负的才士。
不甘心自己低下的地位,在《南史》本传载:照常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王。
’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义士沉没而不闻着,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涿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10](p164)但是在豪门士族的压迫下,他有志难伸,步入仕途,却一直沉沦下僚。
不幸的身世机遇,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
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才能使他成为寒士的代表,将满腔的愤懑投入到笔下。
也因此使他和同时代的文人相比,出身贫寒而又沉沦下僚的鲍照,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
他的诗歌主要关于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游子、思妇、弃妇等。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诗中,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士的呼声,表现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从这首诗的前四句就可以强烈的感觉出诗人内心那种激昂慷慨和难以自抑的满腔激情,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却无处可施展才华只能“不能食”、“长叹息”。
后诗人又以轻松的语气描绘了罢官去职后的天伦生活,而这种天伦生活的描绘只是一层遮面纱,它的背后实质上是诗人有志难伸的悲凉和无奈。
所
以,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故作旷达之语,一方面搬出圣贤以自慰,包含着对自身寒士身份的悲哀,另一方面更是隐含着对这种自古以来圣贤不得志的呐喊和讽刺。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种慷慨激昂之气,同时诗人能够把这种气能直抒胸臆的表达出来。
诗的开始诗人就以高昂的气势叹出自身的苦闷,后又以反问的句式强调自己不甘现状的悲愤之情。
正如丁福林先生所言,“其笔力遒劲且具雄迈豪壮之气势”,鲍照诗歌“逸”应该指的是他的诗以气御形,如“水置平地,无端而下”,一泻千里,如游龙戏水,笔势带风;而诗歌结构上,诗人笔锋直转。
从内心的悲愤转而写去官后的天伦之乐,看似突兀而实质上却能将这种有志难伸的无奈之情表现出来,在轻松的背后是失志的无奈。
数句之间,虽一折两折数折也能自如转换。
在这里诗歌不受拘束,纵横自如的表现自己,从而不知不觉中形成风神俊逸这一独特风格。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便是典型代表,他将满腔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士备受压抑的苦闷,他的诗歌代表寒士的强烈呼声。
也正是由于他的寒士呼声不仅使诗歌受到当时许多文人的推崇,同时开创了鲍照诗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于诗歌的探索和创新方面,在当时以颜延之为代表的“错采镂金”式的“士大夫之雅致”诗中,鲍照的诗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文人。
他的诗歌不仅在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对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也作出一定的创新。
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在主题和技巧上摆脱了当时元嘉诗坛一味的铺陈辞采的弊端,他的乐府诗是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精神的继承。
他的很多诗歌前面都冠以“拟”或“代”之称。
如《代挽歌》、《代蒿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但鲍照的乐府诗虽拟旧题,却能独创新意。
鲍照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旧题或自创新题,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事、民众苦难,咏唱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乐府诗歌。
他的《代少年时至衰老行》、《代阳春登荆山行》、《代贫贱苦愁行》、《代边居行》都不在《乐府诗集》中,说明是鲍照的自创新题。
正是他的坎坷人生才能使他更深入了解民间疾苦,能把自己的主体情感融入客观描写对象中,同时对于诗歌创作在元嘉到永明诗风的转化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们知道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稳,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3](p87)而在这一时期成绩最突出的关键人物就是鲍照。
尽管在早期也有铺陈辞采的诗歌,但在后来的创作中发生了新的变化,后期诗作以充满哀怨和悲愤之情溢于其中。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橄起边亭,烽火入成阳。
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萧鼓流汉思,放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梢,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
报明主,身死为国疡。
”这首诗以纵横凌厉的气势加之以雄健的语言配合急促的声调,描绘出战况的险急和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
全诗气势雄健,一气呵成,读后让人感觉汹涌澎湃。
这首诗可以看做是他戎行诗的杰出代表,而且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文人创作中,很少有涉及到有关此类的诗歌,而鲍照却创作了不少出色的戎行诗,甚至在他整个诗歌创作中成绩佼佼领先而并能反映出他诗歌的整体风格。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笔力的遒劲和雄迈豪壮之气势,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俊逸风格。
诸如此类的诗歌有许多,如《代出自蓟门北行》、《拟古》之二、《东武吟》等。
而鲍照的其它类型的诗如山水诗《行京口至竹里》:“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对于这首诗曹道衡在《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中说道:“鲍照写景的诗,也自有其特色,和谢灵运不一样……如他的《行京口至竹里》……在这里出现的景物和谢诗是另一种风味,从意境来说主要是艰险和萧瑟的景象……所以《登庐山》一类诗并不能显示鲍诗的长处,倒是《行京口至竹里》一类,更能表现出他自己的特色。
”[3](p334)从以上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了解鲍照诗歌与当时诗坛的主流文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的不同之处,鲍照诗歌脱离元嘉体铺陈辞采的诗风转而为抒情的特点。
鲍照诗歌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含蕴,或沉郁悲壮,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创新才能。
由此可以知道鲍照诗歌独特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创作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鲍照诗歌另一个使他开创出诗歌独特风格的因素在于他能自由的运用语言的艺术,对于诗歌句式变换和韵律的转化上能自由灵活的运用。
在鲍照现存的200首诗中乐府诗占绝大多数,其中包含了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句式。
罗根泽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说到:“七言诗自曹丕以后,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
……除了曹睿、陆机、谢灵运和谢惠连等仿作了《歌行体》以外,只有晋宋两代的《代白纻舞歌诗》和宋刘铄的《白纻曲》,再有就是与一般七言诗不太同的傅玄、张载的《拟四愁诗》,总计不到十几首。
而鲍照不但一个人就写了《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代白纻诗》二首,还写了《拟行路难》十八首……虽然鲍照所做的许多的是歌行体,但歌行体本来就以七言体为主。
因此我们可以说七言体由曹丕创造,但发达的是鲍照;歌行体则不但发展的是鲍照,创造的也是鲍照。
”[10](p44)从上述我们知道鲍照对于七言诗歌的充实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诗歌的组合上往往可以看到各种句式相互融合在一起。
这些不同句式的组合不仅能很好的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而且有一种自由肆意、无拘无束的俊朗效果。
如三言体与七言体配合的《代雉朝飞》:“雉朝飞,振羽翼,专场挟雌恃强力。
媒已惊,翳又逼,蒿间潜彀卢矢直。
刎绣颈,碎锦臆,绝命君前无怨色。
握君手,执杯酒,意气相倾死何有。
”
读起来让人感觉一唱三叹,全诗让人觉得如旋律般自然和谐。
三七句式的混搭运用把诗的节奏调控的十分到位,不仅把诗的情感细腻婉转的转达出来而且显得通畅肆意,有出其不料的效果。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体诗歌,在诗的韵律上他首创诗歌隔句用韵技巧,改以往的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这为后来唐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鲍照诗歌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代”或“拟”的字样。
这是因为鲍照诗歌吸收和学习乐府诗歌,也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
尽管在当时这些诗歌被颜延之等文人轻视,被视为“俗”诗,但随着文学史的进程表明,这些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如他的《中兴歌》其四:“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
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
”这首诗清新自然,含蓄蕴藉。
将南朝民歌的清丽缠绵风格吸收到这首诗中,把女子的思念之情转达的细腻缠绵。
以上主要介绍了时代和自身背景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形成独特风格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鲍照诗歌俊逸风格形成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
但是俊逸风格的呈现,它包含“俊”和“逸”两个方面。
下面具体介绍鲍照诗歌“俊”和“逸”在诗歌中的具体形成体现。
三、鲍照俊逸诗风的诗学表现
“俊”本身就包含着“丽、清、奇”这些特色,在鲍照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独特的艺术魅力。
就“丽”而言,鲍照的一些学习民歌的乐府诗如《中兴歌》十首、《采菱歌》七首、《幽兰》五首、《吴哥》三首等,这些诗歌因带有南朝民歌的韵味,使诗歌显得清新雅丽。
其中还要包括他的山水诗,鲍照的山水诗比之前的谢灵运等诗人写的更具自身特色。
他的山水诗往往借助对对象的描绘,呈现出一种险峻奇丽的特点,这与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内心的苦闷抑郁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他的一首山水诗代表《登翻车岘》诗:“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
昼夜沦雾雨,冬夏结寒霜。
淖坂既马领,碛路又羊肠。
畏涂疑旅人,忌辙覆行箱。
升岑望原陆,四眺极川梁。
游子思故居,离客迟新乡。
新知有客慰,追故游子伤。
”诗的开始就以奇丽的词语描绘出山的险峻。
后又以想象的昼夜雾雨、冬夏寒霜进一步突显高山的险峻,也暗示自己前途的渺茫无望,全诗形成一种险峻奇丽的风格特色。
另一个形成其俊丽风格的因素就在于,鲍照诗歌中对于色彩的灵活运用。
在当时元嘉诗坛讲究铺陈辞采的诗风下,鲍照的诗歌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这种特点。
在他的一些诗歌中表现出的奇丽特色与诗歌色彩的运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在他的《代白纻曲》二首:
其一“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
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夜长酒多乐未央。
”其二“春风澹荡侠思多,天
色净绿气妍和。
桃含红蕚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
卷幌结帷罗玉筵,齐讵秦吹卢女弦。
千金雇笑买芳年。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对色彩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色彩的描写上表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用色浓艳。
“朱”、“绿”、“黄”、“紫”、“红”这些视觉冲击强烈的色彩,给人产生流光溢彩、遍体华艳之美感;再次,用色奇特。
这种色彩的运用在鲍照的山水诗中往往运用的很多,色彩的奇丽能使景物的塑造呈现出险峻的特色。
“白纻”“荷叶黄”“天雨霜”“气妍和”“朝日灼烁”等这些意象色彩的塑造在与清丽的意象的对比中震颤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惊愕之余体会到一种突兀的美感;最后,用色清丽。
“素腕”“净绿”“红蕚”“罗玉”,这些词显得清新雅致,“吟咏往来,觉蓬勃如春烟,弥漫如秋水,满目盈心。
”[11](p113)鲍照以其独特的用色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风神俊逸的华美诗篇,这无不与他对色彩的巧心运用有关。
对于“逸”的理解,用中国古代文人的解释即行文要一气呵成,要有“气”充当其中。
就西方美学理解即他的诗歌有一种“阳刚”之美。
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曾有过一段形象的论述:“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果日,如火,如金缪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12](p510)他的诗歌充斥着对内心苦闷压抑的宣泄,这种情感的宣泄充满着力度,使得行文有一种俊逸洒脱的风采。
在情感气势上,他的戎行诗如《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以“君不见”起始的句子,如“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眷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等行文不管在音韵上,还是在气势上,都给人以迎面扑来、逼人的力度,这种创作风格也被后世文人继续引用。
在上面文章中探讨了鲍照诗歌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也简单地介绍了这种俊逸风格的具体表现,以下将论述他的这种诗风对诗歌文坛的影响。
四、鲍照俊逸诗风的影响
鲍照才秀人微被“取湮当代”,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乐府诗的创作得到后世文人的赞赏和学习。
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被后人誉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对后世尤其是南北朝隋唐文学的创作有很深远的影响。
受鲍照诗歌俊逸风格影响最大也最明显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连杜甫也是说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与鲍照诗歌在风格上有较多的相同之处,特别是那些歌行体诗歌。
如李白的《行路难》很明显受鲍照的《拟行路难》的影响。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
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似的地方,面对人生挫折的大无畏胸怀和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行文一气呵成而气势如鸿。
李诗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和鲍诗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而“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同时表达出诗人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仅于此,李白许多乐府诗都与鲍照的乐府诗同题。
在诗歌语言、风格和意境上有共同之处。
如鲍照的《代白纻曲》其一:“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
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夜长酒多乐未央。
”李白的《白纻辞》:“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
且吟白纻停渌水,长袖拂面为君起。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玉颜满堂乐未终。
”这两首诗几乎相同,无论是对诗歌句式和韵律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全诗在诗歌的意境塑造上都表现出俊丽洒脱的风格特色。
综上所述,李白与鲍照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他们性格无不相关。
我们知道,鲍照出身寒微,受士族的打压,一生不得志,而李白也是不得重任,受人排挤遭流放,这两人都具有相似的背景。
鲍照将满腔愤懑投入诗中,他的诗歌表现出的慷慨俊逸诗风,这正好与李白的豪荡纵恣、傲岸不群的浪漫气质和任侠精神相契合并为李白所推崇和模仿。
另一个受他诗歌影响大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夸奖李白诗歌时,认为他的诗歌与鲍照的诗歌相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杜甫也是十分推崇鲍照诗歌的。
那么,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与鲍照诗歌有没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呢?杜甫的诗历来就有“诗史”之称,原因在于他的诗记叙了许多史事。
他的诗记叙性很强,杜甫的诗在对事件进行叙述时将细节和人物内心情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他的叙事融入了强烈的抒情,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杜甫生活在唐朝动荡的年代,其诗歌多是表现忧国忧民的内容,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的悲壮。
文章的前面已经介绍了鲍照坎坷的身世,鲍照的诗歌之所以被看做是“寒士的呼声”,正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使自己有志难伸的社会的痛彻和讽刺。
杜甫从鲍照所接受的一个方面,表现在杜甫一系列的行役诗。
正是由于二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诗歌对民生疾苦有很深的体会,能将自身的悲切的情感融入诗中。
我们可以从二人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体会出来。
如鲍照的《登翻车岘诗》的“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
昼夜沦雾雨,冬夏结寒霜。
淖坂既马领,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