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干涉仪原理解析及前景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8行他动忠
当代化工研究Chenmical I ntermediate丄^
光学干涉仪原理解析及前景展望
*张小阳
(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221000)
摘要:对波动光学及干涉仪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常见的三种干涉仪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从理论上说明并解释了干涉仪背后的物理原理 及物理意义•通过对不同物理表面属性及缺陷和渐变折射率的干涉模拟,进行更为直观地说明,展现了光学干涉仪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干涉仪;模拟;波动光学
中图分类吾:T文献标识码:A
Principle Analysis and Prospect Outlook of Optical Interferometer
Zhang Xiaoyang
(The N o.l Middle School in Xuzhou City,Jiangsu,221000)
Abstract: This p aper i ntroduces the d evelopment o fwave optics and i nterferometers, introduces and a nalyzes three common interferometers, and theoretically illustrates and explains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and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interferometers. Through the interference simulation o f different p hysical surface p roperties, defects and g raded refractive index, it made a more intuitive explanation, which shows the application o f o ptical interferometer in p ractice.
Key words-, interferometer-, simulation-, wave optics
1■引言
1704年,牛顿的《光学》一书问世,在本书中牛顿认为,光是沿直线高速传播的粒子流。而此种观点恰好同同期 的物理学家惠更斯的猜想所不同。1690年,惠更斯的《论光》一书正式出版,本书中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并提出 了光波动原理,即惠更斯原理。此原理可以阐述为:任何时刻一个点波源的球面波面上的一点都可以作为新的波源,而 这些次波源产生的新波前的包络面就是该时刻点波源的波 前。但遗憾的是惠更斯仅仅认为光是一种纵波,并且提出的 惠更斯原理中没有涉及到波长、振幅与相位。因其无法解释光的偏振与衍射现象而牛顿又享誉盛名,惠更斯的光波动说于当时不被大众所认同。
直至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首 次完成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杨在实验中用一束平行 光照射开有小孔的光阑,并在其后再放置另一开有两狭缝的 光阑,最终使其成像于双缝后的光屏上。根据惠更斯原理,经过小孔与双缝的光都可被看做点光源,并且经由双缝的两 束光为可干涉的相干光。最终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 纹。1807年,杨发表了《自然科学与机械学讲义》,在其 中,杨充分地描述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包 括了双缝干涉实验。
在光的波动学说经历了一段受打压的时期之后,随着 杨氏双缝实验发现光的干涉现象,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进行 了补充并最终得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光的波动学说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开始被应用于实 际,并随着发展出现了多种光学干涉仪。其中,以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以及马赫-曾德干涉仪三者最为出名,应用也最为广泛。
至今,激光干涉仪依旧被广泛地应用于长度测量、光学 元件的检验、光波长的测量以及介质折射率的测定等领域,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正不断地革新与发展。因此,干涉仪是目 前光学上一种重要的仪器,了解并探索干涉仪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会对常见的几种干涉仪进行原理上的 介绍和数学上的分析,并使用Matlab模拟不同表面情况下的 干涉条纹,以求更直观地展现干涉仪的应用价值。
2.基本干涉仪的介绍
迈克尔逊干涉仪于1883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与莫 雷合作制成,最初应用于迈克尔逊-莫雷试验中对以太风进行观测,并最终证明了以太的不存在。在而后的发展中,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运用愈加广泛,小到对长度精度的测量,大 到对引力波的探索都有所贡献,而日后的各式干涉仪也多是 以迈克尔逊干涉仪为基础进行改进或是进行原理上的借鉴,包括双光束形成干涉光以及补偿板的应用。
1897年,夏尔•法布里与阿尔弗雷德•珀罗在先前干涉 仪的发展中做出了创新,由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双光束干涉改 为了多光束干涉,设计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其利用两块 涂有高反射涂层具有很小楔角的平板玻璃,让入射光在两块 玻璃中多次反射形成的一系列出射光,进行多光束干涉。而 这种设计也使得当入射光的频率满足其共振条件时,光谱分 辨率会十分清晰,使测量更为精准。
马赫-曾德干涉仪与迈克尔逊干涉仪一样,都是利用了 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进行干涉,但与迈克尔逊干涉仪不同的 是,马赫_曾德干涉仪克服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回波干扰这一缺点,使得马赫-曾德干涉仪在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等科 研方面比迈克尔逊干涉仪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由于可见光的波长较短,因此引入微小的光程差,便会 使两束相干光的相位产生较大的差值,造成两束光的叠加光 产生明显的亮度变化。干涉仪能够将一个面上的所有点的光 强分布情况呈现出来,形成一幅干涉条纹图。因其单点检测精度达到纳米级别,并每次可以检测一个面的表面情况,干 涉仪成为了高精度表面检测的首选。同时,由于折射率的变 化或者使用不同波长的相干光也会影响干涉条纹,因此,干 涉仪也可以被用来进行折射率或波长的精确测定。
然而,在进行高精度测量的同时,空气的扰动或是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