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成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应用心理学172班
学号:1708400098
姓名:张也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题目: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成因及对策
二〇二〇年六月
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成因及对策
1前言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热点多集中于中小学教师或幼儿园教师,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断增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日益受到关注。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持续付出情感、承受工作压力又不能恰当应对而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的极端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一是生理不适,出现头痛、头晕、内分泌紊乱、失眠、疲倦等;二是情感耗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症状,面对工作压力表现出萎靡不振、易怒、缺乏热情、悲观、无助感强烈;三是去个性化,表现在与人交往时态度消极、麻木不仁,教学中对学生丧失关爱;四是成就感降低,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降低,看不到前途,缺乏自我效能感,对教学和科研疲于应付、懈怠消极(孙建梅,201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质上是职业倦怠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延伸(李悦池,姚小玲,2017),它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因承受的各方压力和挫折过大而反映在情绪上的一种身心俱惫的状态(蔡晓武,2013)。
随着教育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冗杂新颖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越来越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高校教师个体的发展,对学生、高校和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具体的说,对高校教师个体而言,长期职业倦怠会使高校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学生而言,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和社会而言,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不利于高校师资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傅端香,2015)。
高校教师队伍肩负着为培养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心理健康,也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展开了调查,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但已初见端倪。
孙建梅(2015)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和田、伊犁、石河子等地11所高校的630名专职教师为被试,采用MBI-ES (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中文修订)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新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整体处于中度偏下水平。
刘振(2016)在4所江西省本科高校回收239份有效问卷,对江西省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江西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总体上虽然没有达到危及心理健康的程度,但是已经有一部分比
例的高校体育教师开始表现出倦怠倾向。
吴桂坤(2019)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量表随机对某高校43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因子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均处于低职业倦怠水平,但低成就感处于中等职业倦怠程度,低成就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状况的主要因素。
但大部分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
刘文利(2015)的研究以陕西省高校409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倦怠量表考察陕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发现,陕西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3个维度总均分高于职业倦怠理论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成就感低落。
白晓玲(2018)通过对河北省秦皇岛市7所高校的240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此外,研究还发现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更为严重。
谷佳(2018)通过参考MBI(职业倦怠问卷)编制出符合宁夏地区民办高校的教师职业倦怠测量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宁夏三所高校的160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予以调查,针对教师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三个职业倦怠维度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宁夏地区的民办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情况较为严重,去个性化情况尚且较轻,很多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尚且令人满意。
闫丽雯和周海涛(2018)的研究以三省市的民办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根据职业倦怠量表(MBI-ES)编制了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对全国7169名民办高校教师调查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情绪衰竭及成就感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王萌(2019)通过对陕西省272名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陕西省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有着十分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这些教师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丧失工作热情,教师的性别、学历、所授学科、职称以及福利待遇等都会成为其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成就感低落这一特点明显,尽管研究结果并不安全一致,但这些研究大都针对某些特定的区域进行,教师群体各自具有其特殊性,原因可能也与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特别是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受到关注。
3成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它是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影响因素,研究者大致从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层面、工作层面和组织层面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个体层面上,学者主要关注个体本身的特点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探讨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人口学统计变量、人格特征、教师效能、组织认同、工作价值观、成就动机、职业压力等。
在工作层面上,学者主要关注教师工作本身的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在组织层面上,我国学者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在组织层面上探讨了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石雷山,高峰强,2010)。
首先从社会层面看。
赵波和张志华(2012)认为,职业发展的高目标与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角色的高期待与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弱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教师由于本身起点较高,又因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需要,对于自身在高校的职业生涯发展定位普遍较高。
社会及高校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待较高,而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提供支持的范围和程度上都存在不足,这导致教师常表现出角色超载的状态,在面临着多种高角色期待时,还可能产生角色冲突。
李悦池等(2017)基于119份访谈资料,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对高校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质性归因分析,研究表明高校女教师在特殊的生理、心理、社会角色影响下,科研、工作与家庭不能良好兼顾,工作晋升压力大,投入和产出不均衡是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蔡晓武(2013)认为,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等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给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的付出与成效不相称在很多时候给了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从组织层面看。
教师职业倦怠的学校因素主要是由其工作特征决定的。
工作特征主要分为角色因素和工作负荷两个方面,角色因素中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关系显著,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赵月, 黄峥, 2017)。
教学科研的高要求与教师承担能力和资源掌控之间存在矛盾,高校教师面临着学科建设、教学评估、课程开发、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诸多量化考核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赵波, 张志华, 2012)。
高校教师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工作负荷过重容易导致高校教师身心极度疲劳,学校内部管理的激励机制不易实现公平,使多数教师得不到成就感。
最后从个体层面看。
教师自身的很多因素对职业倦怠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职业认同感降低;在职称评审、晋升方面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角色多样化,不仅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同事的角色以及科研工作者的角色等,当教师难以满足来自各方面的角色期望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导致高校教师的心理疲劳和工作目标模糊,效率低下,教师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感差,很容易进入工作倦怠状
态(傅端香, 2015)。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低自尊与工作倦怠的三个倦怠维度都呈相关关系,外控的人由于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强有力的他人或机遇,因而比内控的人更多地体验到倦怠,国外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越低,工作倦怠越严重,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在国内外多项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务等是导致特殊教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赵月, 黄峥, 2017)。
4对策
首先,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面充分而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要对高校教师予以合理的角色期待并对高校教师给以信任和支持。
注重社会公共福利体系,健全教师综合支持系统,政府要通过制定系统完善的相关政策,对高校办学和教师职业予以肯定和支持,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保障合法权益,优化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继续教育、海外培训等政府支持系统(赵波, 张志华, 2012)。
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关注教师的情感诉求。
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对民办高校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政策。
其次,高校要优化学校综合考评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行以教师为本的民主管理。
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激励教师,完善薪资和职位晋升制度。
学校组织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师。
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
高校应当为教师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定时筛选排查,减少教师的心理困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最后,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压力,提高抗压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要学会管理自身情绪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面对问题挫折时,进行积极归因,防止心理疲劳的产生,遇到困扰时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压方式,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教师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5未来研究建议
以往研究探讨的变量较为单一,研究可以综合多种变量进行。
来自不同层面的变量之间应该存在相互作用, 即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工作特征与组织特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教师职业倦怠。
但是,目前国内少有学者能在多个不同层面上对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只限于在一个或几个较少层面上进行探讨(石雷山, 高峰强, 2010)。
当前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区域性研究为主,少有学者开展跨省域的大范围调查分析,以致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在更广的被试范围和更深的研究层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