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_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简评_谢洪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简评
谢洪礼
ABST RAC T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outline the various studies o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 evaluation indicato r sy stem since1950s and the prog ress of this study recently.
关键词:经济安全;金融风险;评价体系
由于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商品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风险经济;随着市场和交易的不断扩大,这种风险也随之增加。
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人、企业和国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存在各种不安全的隐患。
风险与安全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侧面,既可以用风险来解释和衡量安全,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
为了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并提供投资地区风险状况的服务, 6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机构进行了风险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衡量、评估和判断风险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围绕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金融危机不时发生,促使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也进行了研究。
经济安全(风险)与金融安全(风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经济、金融风险或安全指标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并评述,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国外关于评价风险的指数、指标及方法的研究成果
(一)富兰德指数
60年代未,美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研究所(BERI)的F·T·汉厄教授(F·T·HANER)设计了第一个反映政治经济环境风险的评价指数———国家风险预测指数,亦称富兰德指数。
该指数是由定量评级体系、定性评级体系和环境评级体系构成的综合指数。
定量评级体系用于评价一个国家债务偿付能力,包括外汇收入、外债数量、外汇储备状况及政府融资能力四个方面的评分;定性评级体系重在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外债结构、外汇管制状态、政府官员贪污渎职程度及政府应付外债困难的措施五个方面的评分;环境评级体系包括政治风险、商业环境、政治社会环境三个指数系列。
上述三个评级体系在总指数中的比重分别为50%、25%和25%。
富兰德指数以0—100表示,指数越高表示风险越低,指数越低表示风险越高。
风险等级正相反,一级表示风险最小,二级、三级,风险大一些,以此类推。
该情报研究所定期公布并发表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及分析结果。
该情报所根据数据既对即期风险情况给予综合打分,还对未来一年后、五年后的综合分数进行预测。
(二)国际各国风险指南
由伦敦“国际商业交流有限公司”的美国
23
2000年第1期No.1 2000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分部出版的《国际各国投资指南》中将投资风险分为政治、金融、经济三大类风险,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综合风险等级,计算了综合风险指数。
政治因素包括政府的腐败和它的经济期望偏离实际的情况等;金融风险着眼于外汇管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贷款偿还拖欠等;经济风险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通货膨胀、偿债的成本等。
它们在综合指数中的比重分别为50%、25%和25%。
国际风险指南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 0—49.5为高风险,50—59.5为中上等风险, 60—69.5为中等风险,70—84.5为低风险, 85—100为相当低风险。
国际各国风险指南定期对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排队,列出每个国家的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及综合风险的指数。
该指南1991年对世界各国、地区的风险排队中,台湾、香港、中国、苏联、印度的政治风险分别为:71.0、58.0、58.0、53.0、34.0;金融风险分别为:49.0、42.0、24.0、36.0、25.0;经济风险分别为:43.0、35.0、38.0、21.0、27.0、综合风险分别为:81.5、67.5、60.0、55.0、43.0。
(三)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
国际金融界权威刊物《欧洲货币》(EU-RO—M ONEY)于每年9月或10月定期公布当年各国国家风险等级表。
该表侧重反映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形象与地位,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权重为20%),包括在外国债券市场、国际债券市场、浮动债券市场、国际贷款市场及票据市场上筹借资本的能力,进行贸易融资的能力(10%)、偿付债券和贷款本息的记录(15%)、债务重新安排的顺利程度(5%)、政治风险状态(20%)、二级市场上交易能力及转让条件(30%)等方面对国家风险进行了考察。
(四)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的国家等级表
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也对国家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国家风险评价内容包括:内乱、暴动及革命的危险性、政权的稳定性、政策的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成熟性、经济活动的干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金融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潜力、战争的危险性、国际的信誉地位、国际收支结构、对外的支付能力、对外资的政策、汇率政策等。
它设计的风险等级也采用的是评分方法,以0—10分表示风险程度的高低,10分表示风险最低,0分表示最高。
分别对上述内容进行打分,然后求出综合分。
风险等级设定为A、B、C、D、E五个,风险由低向高排列。
日本公司债务研究1985年3月公布的国家风险等级表中,美国、原联邦德国等的综合评分为10分(A 级),美国的分项目中,有八项是9分以上,7分以下的只有二项;联邦德国的分项目中,有八项是9分及9分以上,一项为7分以下。
中国和苏联的综合分分别为7.9和8.3,同属B级,其中中国的分项目中,8分以上的三项,8分以下、7分以上的三项,其余多数为6分左右;苏联的分项中,8分以上的四项,8分以下、7分以上的六项,其余为6分以上的。
(五)美国银行家梅耶提出的国际风险监测指标
美国银行家欧·梅耶根据对国际上18家银行、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风险监测的指标进行了归纳、综合并分类,从大的方面分为三类:
1.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人均GDP增长、投资与GDP之比、GDP中外贸份额、经常项目赤字与GDP之比、偿债付息额与GDP之比、偿债付息额与储蓄之比、偿债付息额与政府收入之比、偿息及外国投资者收益与GDP之比、短期外债与GDP 之比、外债余额与GDP之比、外债和外国投资与GDP之比、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WPI)、CPI和WPI的增长率变化、货币供应量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与GDP增长之比、银行体系的国内资产、国内信贷创造、货币与全部银行存款之比、政府支
24统计研究
出与GDP之比、税收与GDP之比、政府赤字与GDP之比、军费支出与GDP之比、长短期利率水平、货币购买力变化等;
2.反映对外经济联系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全部储备、储备变化、储备减黄金后余额及变化、国际货币基金信贷额与储备之比、对外资产净额、商业银行对外资产额、储备与进口之比、储备相当于月进口的倍数、外债与储蓄之比、偿债比率、官方外汇与出口收入之比、利息支付与出口之比、经常项目余额及变化、贸易项目、出口趋势、出口构成、出口稳定性、出口市场构成、进口、进口变化及构成、进口依赖度、石油进口、贸易条件变化、主要贸易伙伴、进口与出口之比等;
3.反映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主要资源、人口增长、人口密度、文盲率、人均教育费用、大学毕业生比率、医疗设备拥有率、失业趋向、工会组织程度、消费量、工业化扩展、进口替代工业、贸易组织数、政治和经济集团数、破产率等。
此外还归纳出评价因素有:政府类型、政治秩序与稳定、政府领导能力、外部政治威胁(战争)、潜在政治威胁(骚乱、政变)、政敌的存在、政治自由度、少数民族、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调解机构、政府推进改革的能力、在野党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差距、吸收外资环境、国有化威胁、国有化记录、拒绝补偿行为、对外资的敌意、收入分配差距、人力资本投资、贫穷状态、贪污现象的广泛性、社会保安部门的地位、地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及多元化程度、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经济前景、财政金融政策及有效性、经济发展规划、经常项目调整计划、政府支出、工资物价政策、汇率政策、进口限制政策、物价上涨的控制、外汇管制、金融管制、银行体系、国内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的成熟、私人投资的地位、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途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家阶层的活力、劳工阶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提供资料的意愿等。
上述各种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指数从不同侧面对经济、金融、政治等风险进行了评价。
从指标内容上看,应该说,有的包括的指标较少,有的包括的内容较多,如富兰德指数、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的国家风险等级表等;再如,梅耶综合的有关国家风险的指标更为丰富,共有113个指标,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有的甚至十分细致。
当然在实际使用时,不会选择那么多指标。
从指标的整体结构上看,一个国家的风险包括了政治、社会、政权、政策、管理、进出口、内外债偿还能力等许多方面的风险。
指标、数据的打分评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许多研究机构多是从外部,根据有限的数据就对它国的情况进行打分并作出风险判断,难以反映实际情况。
这些指标体系及方法,多数是从六、七十年代就建立起来了,目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因素,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风险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评价,需要对原有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补充,需要将数据与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90年代初以来我国金融危机、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刘遵义教授提出的金融危机指标体系
刘遵义教授于1995年曾提出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预测指标有10个:实际汇率、实际GDP增长、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国内利率差、实际利率、国内储蓄率、国际贸易平衡、国际经常项目平衡、外国组合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等,通过数据分析,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其中多数国家将会发生金融危机。
(二)赵英等提出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赵英等在其所著《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中设计的国家经济安全监测指标体系计有5个子系统,基本指标
25
谢洪礼: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简评
41个:(1)国内经济状况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均GDP水平、财政赤字、投资状况(增长率与有效性)、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货币购买力、商品库存状况、国有企业破产率(亏损率)、国民经济结构状况、经济前景等;(2)国际经济联系指标体系,指标包括:GDP中外贸份额、出口构成及趋势、出口稳定性、进口构成及趋势、进口依赖度、贸易条件变化、能源、战略性自然资源对外依赖度、外汇储备、偿债付息额与GDP之比、外债余额与GDP 之比;(3)社会与政治因素指标体系,指标包括:社会、政治秩序与稳定性、国民意志(国民凝聚力)、外部政治风险、潜在政治危机、政府效率及政策有效性、政府改革的意向及改革的能力、科技发展状况、人口问题、企业国际竞争力、民族问题;(4)国家防务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国防费用支出占GDP份额、国防费用增长率、外部军事威胁、防备体系完备性、战争动员力(人力、工业、农业等)、综合威慑力(核威慑、常规威慑)、战略地位;(5)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指标包括:自然灾害及损失、生态平衡程度。
该指标体系从内容上看,比较全面,也有一些新指标等,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指标还不具体,难以操作,如贸易条件变化、社会政治秩序与稳定、国民意志、外部政治风险、潜在政治风险、民族问题、外部军事威胁等绝大部分指标还仅仅是个设想,未设计出具体指标;还有一些指标,如生态平衡程度、自然灾害及损失等如何计算也不清楚。
此外,作者还进行了测算,许多指标数据缺乏,主观估计成分大,不能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我国经济安全的状况。
(三)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提出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在其《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及防范对策研究》研究报告中提出,金融风险来自非系统和系统的风险,为此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也分为非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系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其中非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包括:1.信用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呆滞贷款、呆帐贷款,普通指标是逾期贷款;2.流动性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备付金比例,普通指标是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例;3.经营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拆入资金比例,普通指标是各项资金损失率、自有资金比例;4.资本风险指标,关键指标是资本/总资产比值,普通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同一贷款客户贷款余额。
该研究还提出了每个指标的极值、预警值及变动区间。
系统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货币风险、政策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等。
(四)陈秀英提出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统计研究》第四期(总42期)载《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陈秀英)一文提出的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包括20个指标,即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收支差额/GDP、经常项目差额/GDP、国内信贷增长率、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呆帐、坏账/银行总资产、(FDL+经常项目差额)/GDP、实际利率、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幅度、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汇储备/短期外债、短期资本流入额/GDP、外国直接投资/外债、外债总额/GDP、资本充足率、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
这些研究中所提出的指标,对于判断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
金融风险虽然是国家经济安全或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经济安全或风险并不就是金融风险,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金融风险只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
不能简单地用金融风险来判断国家整体经济安全问题。
(五)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从1998年初开始,组织局内有关单位开展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专题研究,提出了
26统计研究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征求意见稿)》,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界定开始,到指标体系的设计、每个指标安全系数、权数、安全度的确定,到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演变、评价,到对改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到实证分析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研究报告从最初的200多个指标,经过反复筛选,最后提出5大类、15个小类、共计33个指标,作为反映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
具体类别及指标如下:
1.资源与物资,下分三小类,即(1)人均指标:人均能源储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2)自给率指标:能源自给率、石油自给率、粮食自给率;(3)资源开采强度:能源开采强度。
2.国民经济速度与结构,下分二小类,即(1)速度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2)结构指标:失业率、基尼系数、投资率。
3.对外经济,下分四小类,即(1)国际经济环境指标: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率、最大经贸伙伴经济增长率;(2)对外贸易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集中度;(3)国际收支指标: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短期资本占资本收入的比重、国际储备可支付出口的月数;(4)外债负担指标:外债偿债率、外债负债率。
4.金融,下分三小类,即(1)信用风险指标:呆帐贷款比例、呆滞贷款比例;(2)流动性风险指标:备付金比例、存贷比例、资本与总资产之比;(3)货币风险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比、货币市值波动幅度。
5.政府与体制,下分三小类,即(1)财政收支指标: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政府债务指标:政府债务依存度;
(3)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度。
该课题研究还对单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工作,确定了权数,设定了指标的安全度,收集了数据,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并对国家经济安全现状进行了总体评价,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
该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得到了部分研究机构的认同。
由于受时间、人员、经费、条件等的限制,该研究的初步成果在指标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指标内容还不能覆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领域和方面;有些指标还不具体,难以操作等。
综上所述,有关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还比较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要真正发挥指标体系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起到监测预警作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工作。
为了促进尽快建立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需要组织理论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联合攻关,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际情况与中国情况相结合、历史评价与未来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要研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还要研究防范、规避、化解可能出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风险或危机的对策建议,使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安全地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谢洪礼,男,58岁,1964年毕业于成都大学经济核算专业,先后在国家统计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工作。
现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副司级干部,高级统计师。
(责任编辑:许亦频)
27
谢洪礼: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