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ppt 岳麓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摆脱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真正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片段: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 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 导力量。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占全 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 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 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 主义。而现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在 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 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 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 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
计划经济:就是主要依靠计划配置资源,在 政府或社会管理中心高度集中的行政性管理 下运行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性手段,并自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 济形式。
B、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意义
管理体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政企 不分
单一公 有制
平均 主义
宏观 调控
多种所 有制
按劳 分配
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了各方 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 加活力,经 济得到发展, 效益显著提 高
D、两个阶段
(4)安徽、四川等省自然灾害严重和农民的首创精神
(5)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B、主要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经营方式的改变 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行政机构的改变 人民公社———乡、镇 管理体制的改变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流通体制) 产业结构的改变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 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调节 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 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
课题: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要求:见课程标准要求第37页 考试说明要求: 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一、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78- 1992 )
(放权让利、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1992- )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 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性质: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而 不是所有制的变革。
意义:
(1)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子;
(2)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克服了曾经长期存在的 生产上的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 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各种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9年
资源配置:是经济资源在社会需要的众 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的 分配。在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 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调节, 一种是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 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 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原因
(1)农村长期以来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 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 分缓慢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严重影响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农业大国、80%是农民,农民的温饱关系到农村 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A、原因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
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要性)
具体表现: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
规律和市场作用;平均主义;
后果:企业缺乏自主权;出现吃“大锅饭”局 面;
严重压抑广大干群的积极性;经济发展 失去活力;
(2)国企改革试点的经验
可能性
(3)党中央的决策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有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想一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 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发 展?
答案提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 务。
内容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
1、十年“文革”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
(4)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真正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片段: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 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 导力量。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占全 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 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 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 主义。而现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在 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 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 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 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
计划经济:就是主要依靠计划配置资源,在 政府或社会管理中心高度集中的行政性管理 下运行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性手段,并自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 济形式。
B、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意义
管理体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政企 不分
单一公 有制
平均 主义
宏观 调控
多种所 有制
按劳 分配
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了各方 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 争机制,增 加活力,经 济得到发展, 效益显著提 高
D、两个阶段
(4)安徽、四川等省自然灾害严重和农民的首创精神
(5)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B、主要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经营方式的改变 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行政机构的改变 人民公社———乡、镇 管理体制的改变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流通体制) 产业结构的改变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 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调节 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 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案例分析: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
课题: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要求:见课程标准要求第37页 考试说明要求: 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一、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78- 1992 )
(放权让利、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1992- )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 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 合作社
人民公社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性质: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而 不是所有制的变革。
意义:
(1)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子;
(2)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克服了曾经长期存在的 生产上的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 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各种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9年
资源配置:是经济资源在社会需要的众 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的 分配。在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 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调节, 一种是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 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 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原因
(1)农村长期以来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 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 分缓慢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落后严重影响我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农业大国、80%是农民,农民的温饱关系到农村 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A、原因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应
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要性)
具体表现: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
规律和市场作用;平均主义;
后果:企业缺乏自主权;出现吃“大锅饭”局 面;
严重压抑广大干群的积极性;经济发展 失去活力;
(2)国企改革试点的经验
可能性
(3)党中央的决策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有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想一想,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 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发 展?
答案提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 务。
内容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
1、十年“文革”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