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语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导语设计探讨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好的导语像磁铁,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学生渐入佳境,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
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
【关键词】语文课导语设计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就要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所以教师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求,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教师怎样设计语文课的导语呢?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应注
意的几个方面:
一、设置悬念,开头扣人心弦
悬念式导语也叫“设疑式导语”。
即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
在讲《现代自
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我首先说道:“一位美国海军舰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
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自然而然同学们对新课就充满好奇,产生兴趣。
另外,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
”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
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
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
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
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特定的气氛。
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在上《项脊轩志》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
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
恰是这些,会
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
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
明代的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
缓慢而又包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我发现教室中异常寂静,这种情感已渗透到教学中,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三、利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这时可以播放《南泥湾》这首歌。
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
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
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
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
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四、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导入法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
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作为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
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
又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
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是这样导入的: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总之,设计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好的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