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控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肥胖率 3.6% 5.95% 8.7%
增长速度 5.2%
6.5%
一、肥胖概述
(一)肥胖的定义 1 肥胖是一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
作用而致的复杂疾病。 2 肥胖是一个身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以
致威胁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3 1997年WHO宣布肥胖是一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
(二)肥胖分类
35.0-39.9
≥40.0
18.5-22.9 23.0-24.9 25.0-29.9
≥30.0
平均水平 上升 中等 严重 极为严重
表2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症诊断的建议
分级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
BMI(kg/m2) 18.5-23.9 24.0-27.9 ≥28.0
共患病危险度 平均水平 增高 严重增高
肥胖患者易患脂肪肝的原因是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 衡发生了失调 :
1、肥胖者的脂肪酸摄入多,所以肝脏合成的甘油三 酯也多
2、肥胖者血液内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导致 肝脏内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于输出到血液中,所 以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果就形成了脂肪 肝
理想体重是以身高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系数推 算出的相应的体重值,也称之为标准体重。
(1)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105 (2)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 100]×0.9(男性)或0.85(女性)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 重)]×100%
关于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几点说明:
(一)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是世界公认的较好评估肥胖的人体 测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表1WHO根据BMI对肥胖的分级以及伴发病危险性的评估
BMI(kg/m2)
分级
适用于西方国家 适用于亚太地区 伴发病的危险性
正常范围 超重 Ⅰ度肥胖 Ⅱ度肥胖
Ⅲ度肥胖
18.5-24.9 25.0-29.9 30.0-34.9
按阿基米德原理,用人体排水的体积和在水 下减轻的重量来计算身体的密度,从而得出 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人体体积=(陆地体重-水下体重)/水的密度
人体密度=陆地体重/人体体积
体脂百分比=(4.57/人体密度-4.412)×100%
该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缺点是耗时多,所使 用仪器不便携带,需要被测量对象的配合,在老 人和儿童中使用困难,不能测量局部体脂量。
1、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计算方法简单、易操 作,不受被试者营养条件、种族及年龄的影响, 它的缺点是精确度不高,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 分布。
2、该方法不适用于超力型的人群。
(三)腰围臀围比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的数量不多,但实际上 仍然存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异常的现象。 WHR是区分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WHR偏 高者为中心型肥胖;WHR偏低者为周围型 肥19胖98。年WHO建议欧洲人男性腰围94厘米、 女性腰围80厘米作为临界值;亚洲男性 WHR>0.90位中心型肥胖,女性WHR> 0.80为中心型肥胖。腰臀比=腰围(cm)/臀围
映了身体脂肪的含量。人类的健康需要合理的体 脂百分比,脂肪比例过高即造成肥胖。 判定标准:少年儿童,男生超过20%,女生超过 25%;成人,男性超过20%,女性超过30%;即可 判定为肥胖。 测量方法 1、水下称重法 2、生物电阻抗法 3、皮褶指数
二、肥胖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肥胖是指机体脂 肪过多,超重是 指体重超过正常 标准,严格说起 来,这是两个完 全不同的概念。
2、肥胖患者常有脂质代谢和脂蛋白水平异常现 象,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患者。
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可归纳为4个方面:
1.肥胖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诱发 心血管疾病。 3.肥胖可产生于心血管疾病类似的症状 4.肥胖伴随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重要危 险因子
三、肥胖与脂肪肝
正常范围
18.5~22.9
相关疾病危险性 处于平均水平
超 重 23 ~24.9 相关危险性增加
Ⅰ度肥胖
25 ~29.9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中度增加
相关疾病的危险 性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中度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严重增加
Ⅱ度肥胖 ≥30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严重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性非 常严重增高
(四)密度测定法
水下称重法
1) 依照发病原因,肥胖可以分为单纯 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 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 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 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
向心型肥胖
外周型肥胖
(三)肥胖的简易诊断标准:
1)体脂百分比法 人体总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和去脂体重(瘦体重) 脂肪重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即为体脂百分比,放
该(cm方)法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反映腹内脂肪的 变化;缺点为:测量的经验、手法等会影响 测量的结果。
WHR=0.7被认 为是完美的体
型
表3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
分级
BMI
腰围水平
男<90 女<80
男≥90 女≥80
相关疾病的危险 体重过低 <18.5 相关疾病危险性低 性处于平均水平
第二节 肥胖的危害
从健康的角度
肥
从社会的角度
胖
的
危
害
从经济的角度
从心理角度
一、肥胖与Ⅱ型糖尿病
1、BMI指数与Ⅱ型糖尿病
2、近年来明确提出中心性肥胖与Ⅱ型 糖尿病相关更为密切。
二、肥胖与心血管病
1、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性因素
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随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增 加而增加;还表明,中心型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 高于外周型肥胖患者。
肥胖总的发生情况
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 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 于男性,经济发达地区偏高,其中以北京最高, 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1.1%、8.7%。
2发展趋势
1982年 1992年 1998年 2008年
超重率 28.5% 43.8% 51.1%
增长速度 4.4%
关于体重指数的几点说明: 1、虽然体重指数的特点是简便、实用、易于掌握, 与肥胖有很强的相关性,受身高的影响小;但该 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情况。
2、对于不同的人种,同样的BMI可能代表的肥胖 程度不一致
3、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时期的儿童,并不适合用BMI 来判断
(二)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肥胖率 3.6% 5.95% 8.7%
增长速度 5.2%
6.5%
一、肥胖概述
(一)肥胖的定义 1 肥胖是一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
作用而致的复杂疾病。 2 肥胖是一个身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以
致威胁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3 1997年WHO宣布肥胖是一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
(二)肥胖分类
35.0-39.9
≥40.0
18.5-22.9 23.0-24.9 25.0-29.9
≥30.0
平均水平 上升 中等 严重 极为严重
表2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症诊断的建议
分级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
BMI(kg/m2) 18.5-23.9 24.0-27.9 ≥28.0
共患病危险度 平均水平 增高 严重增高
肥胖患者易患脂肪肝的原因是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 衡发生了失调 :
1、肥胖者的脂肪酸摄入多,所以肝脏合成的甘油三 酯也多
2、肥胖者血液内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导致 肝脏内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于输出到血液中,所 以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果就形成了脂肪 肝
理想体重是以身高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系数推 算出的相应的体重值,也称之为标准体重。
(1)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105 (2)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 100]×0.9(男性)或0.85(女性)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 重)]×100%
关于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几点说明:
(一)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是世界公认的较好评估肥胖的人体 测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表1WHO根据BMI对肥胖的分级以及伴发病危险性的评估
BMI(kg/m2)
分级
适用于西方国家 适用于亚太地区 伴发病的危险性
正常范围 超重 Ⅰ度肥胖 Ⅱ度肥胖
Ⅲ度肥胖
18.5-24.9 25.0-29.9 30.0-34.9
按阿基米德原理,用人体排水的体积和在水 下减轻的重量来计算身体的密度,从而得出 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人体体积=(陆地体重-水下体重)/水的密度
人体密度=陆地体重/人体体积
体脂百分比=(4.57/人体密度-4.412)×100%
该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缺点是耗时多,所使 用仪器不便携带,需要被测量对象的配合,在老 人和儿童中使用困难,不能测量局部体脂量。
1、理想体重与肥胖度的计算方法简单、易操 作,不受被试者营养条件、种族及年龄的影响, 它的缺点是精确度不高,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 分布。
2、该方法不适用于超力型的人群。
(三)腰围臀围比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的数量不多,但实际上 仍然存在脂肪堆积和脂肪分布异常的现象。 WHR是区分脂肪分布类型的指标,WHR偏 高者为中心型肥胖;WHR偏低者为周围型 肥19胖98。年WHO建议欧洲人男性腰围94厘米、 女性腰围80厘米作为临界值;亚洲男性 WHR>0.90位中心型肥胖,女性WHR> 0.80为中心型肥胖。腰臀比=腰围(cm)/臀围
映了身体脂肪的含量。人类的健康需要合理的体 脂百分比,脂肪比例过高即造成肥胖。 判定标准:少年儿童,男生超过20%,女生超过 25%;成人,男性超过20%,女性超过30%;即可 判定为肥胖。 测量方法 1、水下称重法 2、生物电阻抗法 3、皮褶指数
二、肥胖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肥胖是指机体脂 肪过多,超重是 指体重超过正常 标准,严格说起 来,这是两个完 全不同的概念。
2、肥胖患者常有脂质代谢和脂蛋白水平异常现 象,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患者。
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可归纳为4个方面:
1.肥胖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诱发 心血管疾病。 3.肥胖可产生于心血管疾病类似的症状 4.肥胖伴随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重要危 险因子
三、肥胖与脂肪肝
正常范围
18.5~22.9
相关疾病危险性 处于平均水平
超 重 23 ~24.9 相关危险性增加
Ⅰ度肥胖
25 ~29.9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中度增加
相关疾病的危险 性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中度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严重增加
Ⅱ度肥胖 ≥30
相关疾病危险 性严重增加
相关疾病危险性非 常严重增高
(四)密度测定法
水下称重法
1) 依照发病原因,肥胖可以分为单纯 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 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 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 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
向心型肥胖
外周型肥胖
(三)肥胖的简易诊断标准:
1)体脂百分比法 人体总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和去脂体重(瘦体重) 脂肪重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即为体脂百分比,放
该(cm方)法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反映腹内脂肪的 变化;缺点为:测量的经验、手法等会影响 测量的结果。
WHR=0.7被认 为是完美的体
型
表3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与肥胖并发症危险性的关系
分级
BMI
腰围水平
男<90 女<80
男≥90 女≥80
相关疾病的危险 体重过低 <18.5 相关疾病危险性低 性处于平均水平
第二节 肥胖的危害
从健康的角度
肥
从社会的角度
胖
的
危
害
从经济的角度
从心理角度
一、肥胖与Ⅱ型糖尿病
1、BMI指数与Ⅱ型糖尿病
2、近年来明确提出中心性肥胖与Ⅱ型 糖尿病相关更为密切。
二、肥胖与心血管病
1、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性因素
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随体重指数和腰围的增 加而增加;还表明,中心型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 高于外周型肥胖患者。
肥胖总的发生情况
1.我国各地人群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差异较大, 北方高于南方,大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 于男性,经济发达地区偏高,其中以北京最高, 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分别为51.1%、8.7%。
2发展趋势
1982年 1992年 1998年 2008年
超重率 28.5% 43.8% 51.1%
增长速度 4.4%
关于体重指数的几点说明: 1、虽然体重指数的特点是简便、实用、易于掌握, 与肥胖有很强的相关性,受身高的影响小;但该 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局部体脂的分布情况。
2、对于不同的人种,同样的BMI可能代表的肥胖 程度不一致
3、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时期的儿童,并不适合用BMI 来判断
(二)理想体重与肥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