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
摘要:功能目的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功能目的论认为不能把翻译看作是语言间的对等转换,而应关注译者本身。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原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诺德(Nord)曾经说过,翻译就是文化比较。(1997:34)这一理论的提出,突破了结构主义的“等值”翻译观,使得翻译更加注重功能目的和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形成;基本原则;应用
功能目的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功能目的论认为不能把翻译看作是语言间的对等转换,而应关注译者本身。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原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
一、功能目的论的形成
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赖斯(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
准。
其次,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基本理论――目的论。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再次,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最后,诺德(Nord)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这种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协调好各方关系,对各个参与者负责。
二、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有三个基本的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下面分别阐述一下三个原则。
目的法则是翻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翻译的整个过程是由目的来决定的。连贯性原则是指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与原文。
三、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应用文翻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受各自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英文在表达上存在不同。有些应用文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对照翻译可能会产生歧义或者表达不清。为了达到应用文翻译的目的,在应用文中使用增词、类比和重写的手段是可以的。
1.增词
例一:三个代表
Three Represents(the Party 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例二:鼓浪屿是一个小岛,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的西南面,与厦门相隔700多米的厦鼓海峡。
Gulangyu or Isle of Thundering Waves is situated southeas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Xiamen(formly known as Amoy in English),separated from the latter by a narrow 700-metre strait known as the Xiamen-gulang Strait(包&包 2004:151)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下划线是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增词的手段。在例一中,“三个代表”是中国所特有的词汇。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增译了括号后面的内容,这是考虑到读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样,例二中在翻译时也使用了增译法,达到了译文的目的。
2.重写
例四: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
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花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orm these th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包&包2004:155)
本段文字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量的使用了四字成语和排比句。这也是中国文字一个重要的特点。而且本段文字中的“金桂”“银桂”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可以使外国人理解的相对应的词语。外国人理解这段话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本段话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用采用重写的手段对本文本进行处理。这样处理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使得本段文字变得非常的通俗易懂。
3.类比
例五: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It took 14years to build the Forbidden City .The construction was finished in 1420.
(a)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b)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姚
&韩1998:28)
由于本段文字宣传紫荆城。1420年是个非常久远的年代。外国读者可能不能明白1420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代。a句的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北美,b句的翻译目标是欧洲市场。通过类比,外国读者了解到紫禁城是建于莎士比亚和哥伦布的年代。这样读者就明白了紫禁城历史悠久,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一篇文章翻译好,对译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原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采用增译,类比和重写等手段来进行翻译,使得译文被读者所能理解,从而达到译文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uane.1997.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包惠男,包昂编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姚宝荣,韩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