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叶圣陶《苏州园林》文本的审美
苏州园林在传统的江南园林风格中渗透了“东方威尼斯”特有的水乡情调。
游人信步园中,但见拱桥映碧波,垂柳抚石岸;回廊长椅,亭榭楼阁,各得其所;假山曲径,花草竹木,相映成趣。
整个园子布局疏朗,层次丰富,移步换景,画意无限。
如此美景,当然不愿独享,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带了一群青年学生去游园赏景。
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竟走马观花,转了一圈便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天,或独自在长椅上打盹养神,眼前的美景仿佛熟视无睹。
于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怎么不看了?西园不美吗?
美啊。
美在哪里啊?
不知道啊,我们又不懂园林艺术。
不是早在初中就学过《苏州园林》吗?
哦,好像是篇说明文吧?忘了。
忘了?这可不行!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当然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但文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审
美情趣,却不该忽视呀。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完成好这一任务,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因为语文学习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就说《苏州园林》吧,它能怎样教我们在游览园林时领略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呢?
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作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如在画图中”。
叶圣陶先生这一别出心裁的概括,使我们能够按照中国美术画的审美原则,来欣赏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并借此透视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内涵。
一、整体和谐
课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园林艺术的追求目标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美的图画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是的,整体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美学理想。
由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因此整体和谐的具体意味就在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中华文化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由整体来规定部分,部分是为了适合整体的和谐而存在的。
因此,中国的园林建筑不突出局部,反对局部的突兀对整体和谐性的伤害,而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追求整体的完美。
近年来,一些风景名胜地区因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或方便游客的需要,造高楼,架索道,结果使景区的整体美遭到“建设性破坏”,在满足游人物质需要的同时,却背离了他们的审美需求。
这些教训也从反面告诉我们,理解和遵循中华文化的美学原则是多么重要!
课文的后几段,还谈到了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妙用。
作者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种对细节处理的一丝不苟,也是立足于整体美的需要,因为“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极少使用彩绘”,而选用广漆、水磨方砖等颜色不刺眼的材料,同样是缘于整体的谐和,因为“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开花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不仅入了园林欣赏之门,也管中窥豹地洞察到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精髓,这对同学们欣赏中华
艺术殿堂中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国画、古诗词、古建筑、民族传统音乐等)也大有裨益。
二、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
因此,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人工,却无不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课文的第三、四、五段,作者用“绝不讲究对称”、“决不雷同”、“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俯仰生姿”等语句,着重介绍了这一美学原则。
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自然生态持续恶化的今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阅读这两段文字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美术画的审美要求上,应该透过这一审美要求,进一步理解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
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从对自然山水的摹拟,到有规律地提炼出自然风景的要素(就是文中提到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进行缩微再造,表现出一个精练概括的浓缩的自然。
这个人造自然,把人的诗情画趣与自然的山水风光融汇在一起,因画成景,以诗入园,通过山水景致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从而获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合一。
人们通过寄情山水的游园赏景,既愉悦了身心,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尊重自
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讲究层次
课文的第六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是否引发了你对层次美的兴趣?我们知道,图画是二维空间,是平面的,平面的缺点是单调。
但好的图画,却具有立体的效果,奥妙就在画面的层次感上。
园林艺术的图画美,更是富于层次感的。
为了避免景致的平面化,园林建筑师们将花墙、花架、廊子、座椅等,设置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形成界隔。
但如果这些界隔把空间分成彼此隔绝的小区,就有损整体美了。
建筑师们的高妙之处就体现在对这些“界隔小品”的特殊处理上,如文中提到的“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傍依”,文后“练习三”中提到大观园的假山遮挡和曲径通幽,这就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使观赏者的视线不致于一望到底,使园林的景物不致于一览无余。
这样,既达到增加景深、扩大景容的目的,也符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许多微妙心理。
当然,利用大镜子的反射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是否人工痕迹太明显?同学们可以见仁见智。
顺便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你听说过“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诗句吗?那么你说,“庭院深深”的效果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特别注重层次美?这还与中
华审美文化的独特个性有关,我们传统的观赏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这就是说,观赏景色时,人的目光是全方位地活动着的,即便是静观(人不动),目光也在上下移动,远近往返。
古诗词中就有很多游目的例子,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的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仰),渚清沙白鸟飞回(俯)。
无边落木萧萧下(由近而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远而近)。
”这种观赏方式可以获得对视野中的景物的整体印象,与前文提到的整体和谐的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的园林艺术,深深地浸染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