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衰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8艺术区的兴衰
798艺术区因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798工厂而得名。

改革开放以后,该厂经营陷入困境,大片厂房闲置。

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隋建国教授以每天每平方米0.3元的低廉租金,租用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作为雕塑车间,此举开启了798从厂区走向艺术区的先河。

此后,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艺术家纷纷在这里落脚,艺术区便形成了规模。

90年代,以聚集自由艺术家而著称的圆明园画家村,鼎盛时期曾经聚集了几百名“盲流”艺术家,这里也一度成为这些流浪艺术家心灵的“乌托邦”。

今天,北京798艺术区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聚集地而存在了,而是一个具备了画家工作室、画廊聚集区以及兼具旅游和时尚消费区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功能艺术区。

斑驳的红砖瓦墙,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墙壁还保留着各个时代的标语。

马路上穿着制服的工人与打扮时尚前卫的参观者相映成趣,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北京798艺术区。

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如下图所示:
一、798艺术区的兴起
798的发展曾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现在回首,798艺术区的兴起,正是源于它曾经独特的吸引力:
1.由民主德国援建的厂房具有先天的艺术吸引力
798厂是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1954年秋开始动工,1957年10月建成。

当年邀请了50多位德国专家进行建筑设计,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

包豪斯的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如下图所示:
798厂区的生产厂房多为锯齿形现浇筒壳结构,室内空间较高。

其中帆状部分厂房采用锯齿形现浇筒壳结构,梁柱形式为弧形Y状结构。

结合梁柱结构功能,北侧屋顶采用横向天窗,窗户平面向外倾斜一定角度,有利于消除侧剪力,结构上更加稳定合理。

独特的内部空间既可进行北向采光,又能满足结构的合理性。

Y形柱不禁让人联想起内尔维的罗马小体育宫。

798艺术区建筑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工业建筑空间利用上的开放性与可塑性。

工业厂房空间开阔,艺术家与艺术机构租用后可以相对自由地搭建和创造符合艺术创作和生产需要的环境,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进入工厂,不仅创作艺术作品,也创造文化空间,它将工业建筑利用转化为博物馆、画廊和其他附属商业设施,以产业建筑的新功能替代旧功能。

工业建筑空间利用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开放性与可塑性,大大
提高了工业厂区对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吸引力量,引导更多的艺术群体聚集798艺术区。

在“798”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艺术家对空旷的厂房,裸露着的蒸汽管道、通风管道,斑驳的外墙面的各种空间改造。

新与旧、光明与静谧,都在不停地穿插交融;旧的空间被穿越,新空间正在被重新界定。

2.北京市高昂的地租成本使得798曾经具备极强的经济吸引力
由于经济效益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798地区部分厂房闲置。

1995年798厂区租金0.3元/天•平方米,2004年租金0.726元/天•平方米,2004年前租金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这个地方的厂房设计不符合大型企业建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厂区及周边道路较窄,不适合建大型物流基地,从而限制了租金的上涨,一度甚至有做豆腐、香肠的小贩在区域内活动,可见这个地方偏僻和冷落的程度。

2001年起艺术家租用工业厂房后,由于798艺术区艺术活动本身还没有达到可以实现盈亏平衡,艺术家部分采取以商养文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是时态空间,通过举办一些商业文化活动,租赁场地获取部分收入,以此维持免费的艺术展览活动所需要的成本支出。

其赢利模式是通过艺术活动本身的宣传,提高场所的知名度,把空间租赁给商家举办活动。

适宜的租金,是798艺术区形成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
为,2001至2006年,798艺术区所在区域的经济价值完全被低估了,而艺术家发现了这一被低估了的价值,并借助这一机会很好地将艺术活动本身的潜能发掘出来。

3.松散的管理和宽松的环境使得这里的艺术自由不再受到束缚,因此形成了文化吸引力
国际范围内,包豪斯建筑也所剩无多。

798艺术区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的独特性,使得798艺术区与世界的对话有了共同的基础,即由建筑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无与伦比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甚至提出,798工厂可以改建为一个反映20世纪中期国际政治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博物馆。

可见798艺术区建筑的形成还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不得不指出,我国对于房屋的管理体制极为僵化,在城市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京市区,对房屋的结构管控一直相当严格。

小小的“鸽子笼”几乎囚禁了所有的市民,而在798,艺术家门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自由。

旧建筑的加、扩建是在原建筑结构基础上或在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而新建的部分。

首先是改变其原有使用功能,结合798艺术区的新功能需求,改变原有单一的功能使之成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建筑。

⑴水平扩建
在798园区内,很多原旧建筑的边缘出口均增建了由玻璃钢桁架构成的延展空间,合理地利用了空间,满足了各组成部分用于门厅、休息区、展示等其它需要室内空间体量较大的功能。

⑵垂直加建
如下图所示,这座展厅在它背面相对较矮的一段原结构上增建了一个木质的“口”型构筑空间。

从而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增加了建筑用于展示的面积,提高容积率,满足经济要求。

一言以蔽之,这些“违章搭建”为更大限度更低成本的利用空间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些搭建的房屋,在艺术家眼中叫艺术,在建筑工程师眼中有些可能就成了危险品,在搭建工人眼中是利润的源泉,而在城市管理者眼中,就是实实在在的违章建筑。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促成798艺术区兴旺的因素,最终也促成了798的萎缩和消亡。

二、798艺术区的衰落
进入新世纪以后,798艺术区的发展开始变得坎坷,艺术与798渐行渐远。

今天的798已然有了很重的商业化的味道,在798似乎商店比展览更好找了。

798也不再具有独特的魅力,逐渐沦为平庸的艺术商业区。

而随着周边其他艺术区的兴起,798的商业繁荣也将渐渐消退。

1.拆除包豪斯建筑,使艺术家们失去了自由设计的空间,798的艺术吸引力逐渐消退。

798管委会与艺术家实行的是一年一签租约合同的方式,而且艺术家们可否续租,决定权在管委会,往往追求短
期效应,发展思路过于商业化。

一些艺术家认为,对798艺术区的整修常常违反艺术规律,随意性很大,损害了原有的历史氛围。

比如,798艺术区内有许多黑色沥青纸包裹的旧管道,这是798艺术区历史的重要标志。

在对艺术区进行整治时,用铝合金将这些旧管道包裹起来,虽然看上去是整治一新,但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此外,园区改建的798创意广场、不锈钢橱窗、玻璃砖地面等,也损害了798厂的原貌。

上世纪90年代,业主原计划拆建798厂,进行商业开发,出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只是临时性的考虑。

2000年以后,北京城市快速扩张,地价飞涨,此地成了黄金宝地。

业主认为对798厂进行商业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想终止厂房租赁,结果遭到艺术家的抵制,也招致媒体的批评,保护798艺术区的呼吁形成了很大声势。

最终,在市政府的介入下,取消了拆除798厂的计划。

2007年,798艺术区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扶持的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

此前798艺术区是艺术家自发的集聚区,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此后,成立的管委会在改善798艺术区硬件设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整修道路、修建停车场、改善卫生条件等,园区管理也日趋规范化。

但是,艺术家与管理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2.房租已经上涨到和周边持平,甚至高于周边,使得798在经济上也不再有吸引力。

798场地租金,整个园区没有平均租金,而是根据供求
关系、基本价格、所处位置以及之前签约画廊退出事件综合决定的。

798管委会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利益。

租金已经很高,而且每年都还在上涨,这已经成为整个园区的普遍现象,1995年798厂区租金0.3元/天•平方米,2004年租金0.726元/天•平方米,2008年一手标示租金约在2元/天•平方米左右,而实际能够租到的价格在4元/天•平方米以上,目前,就其价格浮动来讲,最低价格在3.8元/天•平方米以上,最高价格(一街、二街、南门、中心区域等)可以达到6元/天•平方米,租期1至6年不等。

艺术区从起源到初具规模的18年间,租金价格实际上涨20倍以上。

2004年后租金上涨的直接推动力量是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规模聚集,推动租金上升,同时存在倒租,从而将租金推到相当于城市中心区写字楼的水平。

因为无法承受昂贵的租金,不少早期来这里的艺术家和中小艺术机构已经离开了艺术区。

现在的798艺术区,随处可见转租的广告。

3.管理方的利益驱动使798逐渐演变成艺术品交易市场,使得798的文化吸引力不再。

10年间,798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已从一个文化园区、一个艺术园区,转变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从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转换成了一个产业的、商业的平台。

798的根本性功能变化之后,其聚集形态也自然会随之变化,商业机构进驻,艺术家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为商
业平台需要的不是艺术家,而只是他们的作品。

然而798目前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只是简单的产品交易,画廊等机构还只是作品的展示和展销,没有增值服务。

例如,缺乏专门为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包装、定位、推广、提升的艺术家经纪服务,也没有专门为艺术产业办理产权交易、抵押贷款、艺术保险的艺术金融。

同时,798产业布局的随意性比较强,无法形成完善的整个产业链条的环节。

入驻的机构也是杂乱无章,各式各样的都有。

但由于空间的限制,798很显然无法做到全产业链覆盖。

目前,798仅仅靠人气在勉力支撑,假如有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艺术区出现,798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798这个曾经发展迅速、欣欣向荣的艺术区,其实是建立在并不厚实的基础上的。

艺术家,无论是放荡不羁还是传统保守,都只是过客而非主人。

厂方把空置的厂房租给艺术家使用,并非对其情有独钟,只是让厂房发挥一下“余热”而已。

798屡次遭遇拆迁风波,虽然最后凭借声望被保护下来,但是,地价的上涨,画廊、酒吧的不断涌入,让798艺术创作空间几近全无。

维权,似乎成了艺术家的一种命定。

然而,在商业、名利各种纷争的卷席之下,艺术还是与798渐行渐远。

隐藏的纠纷一触即发,地价的上涨,画廊、酒吧不断涌入,让798艺术创作的空间几近全无。

而2009年的那场金融风暴,更是直接将许多画廊“逼”走。

同时,管理方始料未及的是,随着艺术家们被挤出798,周边其他的集聚区开始繁荣,这个挤出效应最终是将798自己从艺术氛围中挤出,因此,其期待的所谓商业繁荣也就自然不能持续。

三、宋庄艺术区的兴起
从分布上来看,北京艺术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区东南部,以中央美术学院为轴心的辐射范围内,一方面是由于美术学院导致画家和学生在此生活居住;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朝阳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支持,并带动了新的集聚区不断涌现。

离798大约30公里的通州宋庄艺术区,现在已经小有名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取代了原来的798,成为了新的艺术家集聚区。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取代现在的798,成为艺术品的集聚地,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产业园。

798的房租暴涨之后,艺术家们都无奈地搬出了原来奋
斗过的地方。

处于北京边缘的宋庄成为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房租便宜的宋庄现在已经吸引了4000名艺术家入驻。

在取得如此成就之下,宋庄当然不可避免地“野心”膨胀。

他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艺术品交易中心。

在这个未来的艺术品交易基地里,不仅有画廊、艺术中心,还会有媒体、拍卖场、艺术金融机构、艺术家经纪服务机构等。

由于空间广阔,宋庄艺术家聚集区被规划在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周边地区,不用他们腾地,更不用把他们赶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