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催化剂ppt课件
合成氨催化剂
![合成氨催化剂](https://img.taocdn.com/s3/m/5288adcc02768e9950e73840.png)
合成氨催化剂0707 应化杨超(41) 1.催化剂概述催化剂又叫触媒,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Q于1981年提出的定义,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能够改变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该反应的标准Gibbs 自由焓变化。
这种作用称为催化作用。
涉及催化剂的反应为催化反应。
催化剂( catalyst )会诱导化学反应发生改变,而使化学反应变快或减慢或者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化学反应。
催化剂在工业上也称为触媒。
我们可在波兹曼分布( Boltzmann distribution )与能量关系图( energyprofile diagram )中观察到,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物在不改变的情形下,经由只需较少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的路径来进行化学反应。
而通常在这种能量下,分子不是无法完成化学反应,不然就是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化学反应。
但在有催化剂的环境下,分子只需较少的能量即可完成化学反应。
2.催化剂的分类2.1按性质分类催化剂有三种类型,它们是:均相催化剂、多相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
均相催化剂和它们催化的反应物处于同一种物态 (固态、液态、或者气态)。
多相催化剂和它们催化的反应物处于不同的状态。
酶是生物催化剂。
活的生物体利用它们来加速体内的化学反应。
如果没有酶,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就会进行得很慢,难以维持生命。
大约在37C的温度中(人体的温度),酶的工作状态是最佳的。
如果温度高于50C或60C,酶就会被破坏掉而不能再发生作用。
因此,利用酶来分解衣物上的污渍的生物洗涤剂,在低温下使用最有效。
2.2按组成的组分分催化剂分均相催化剂与非均相催化剂。
非均相催化剂呈现在不同相 ( Phase) 的反应中,而均相催化剂则是呈现在同一相的反应。
一个简易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包含了反应物(或zh-ch:底物;zh-tw:受质)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反应物内的键因十分的脆弱而导致新的键产生,但又因产物与催化剂间的键并不牢固,而使产物出现。
合成氨催化剂PPT课件
![合成氨催化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b029e0caaedd3383c4d3bc.png)
1
1 合成氨的历史回顾
1908年7月,德国化 学家弗里茨·哈伯在实 验室用N2和H2在 600℃、200个大气压, 以锇为催化剂的条件 下下合 成了氨,虽然 产率仅 有8%,却 也是一项重 大突 破。
2
➢ 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 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 工,并从这个循环中 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 氨分离出来,则这 个 工艺过程是可行的。 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 原料气的循环工艺。 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 法。
28
3.6 纳米三氧化钼
MoO3是合成氨脱硫工序催化剂的活性组 分。
有学者以低品位钼精矿为原料,用热分解 法制备出了接近纳米级的MoO3微粒。
29
由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及特殊的表面结构, 使得纳米催化剂具有特殊性能。和传统催 化剂相比,纳米催化剂的平均选择性提高 5~10倍,活性提高2~7倍。纳米催化剂的 这些优异性必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11
1.2 亚铁型催化剂
FeO具有化学非整比性 氧化性和亚稳 定性在常温下FeO的氧化反应和歧化反 应速度很缓慢。含多种助剂的Fe1-XO基 催化剂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母体中只 有一种铁氧化物(Fe1-XO )和一种晶体 结构(Wustite),只有维氏体单独存在 于催化剂中时才具有高活性。
12
研究发现具有维氏体(WÜstite, Fe1-XO , 0.04≦x≦0.10)相结构的氧 化亚铁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 (氧化态 XRD谱如下图1),否定了 磁铁矿(Fe3O4 )相还原得到的催化 剂具有最高活性的经典结论。
16
铁基催化剂的双峰形活性曲线
17
结果表明:在7.0~7.5MPa等压合成氨工 艺条件下,A301催化剂的氨净值为10~12%, 在8.5MPa或10MPa微加压合成氨工艺条件 下,氨净 7.0~7.5MPa 可高达12~15%,可 以满足合成氨工业经济性对氨净值的要求。 目前我国生产的A301催化剂起始温度在 280~300℃,主期温度在400~480℃,使 用温度在300~520℃,使用压力在 8.0~32Mpa,氨净值为12~17%。因此采 用A301催化剂实现等压或微加压合成氨是可 行的,并且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p
![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p](https://img.taocdn.com/s3/m/aa435fc6f46527d3250ce066.png)
研究发现具有维氏体(WÜstite, Fe1-XO , 0.04≦x≦0.10)相结构的氧 化亚铁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 (氧化态 XRD谱如下图1),否定了 磁铁矿(Fe3O4 )相还原得到的催化 剂具有最高活性的经典结论。
➢大多数铁系催化剂都是用经过精选 的天然磁铁矿通过熔融法制备的, 习惯称熔铁催化剂。
铁系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金属铁。 未还原前为FeO和Fe2O3,其 中FeO质约为 0.5,一般在0.47~0.57之间, 成分可视为Fe3O4,具有尖晶
石结构。
之后人们通过大量试 验发现,铁比值与熔 铁基合成氨催化剂的 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一致认为最佳铁比 值为0.5、最佳母体 相为磁铁矿,铁比值 与活性的关系呈火山 形分布。目前为止世 界上所有工业铁基合 成氨催化剂的主要成 份都是Fe3O4。
➢开发低温高活性的新型催化剂,降低反应 温度, 提高氨的平衡转化率和单程转化 率或实现低压合成氨,一直是合成氨工业 的追逐目标。从最初的钌基催化剂的发 明,到铁基催化剂体系的创立和三元氮 化物催化剂的问世,都说明了人们在探 索合成氨道路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1.1 熔铁催化剂
长期以来,人们对氨合成催化剂作了大量 的研究,发现对氨合成有活性的一系列金 属为Os,U,Fe,Mo,Mn,W等,其中一 铁为主体的铁系催化剂,因其价廉易得、 活性良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合成氨 工艺中被广泛使用。
工艺过程是可行的。 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 原料气的循环工艺。 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 法。
工业合成氨课件
![工业合成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45ee0f14791711cc791775.png)
5、在合成氨反应中,入口气体体 积比 N2:H2:NH3 为6:18:1,出口 气体体积比为9:27:8,则H2的转
化率为___2_5_%___。
起始
N2+3H2 6 18
2NH3 1
施来提高反应速率?
2、压强的选择
①合成氨反应是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气体 反应,增大压强既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又能使 平衡正向移动,所以理论上压强越大越好。
②但是压强越大,对设备的要求高、压缩 H2和N2所需要的动力大,因此选择压强应符合 实际科学技术。
综合以上两点:根据反应器钢材质量 及综合指标,一般选择中压生产。
弗里茨·哈伯:
给人类带来丰收和 喜悦的天使,用空 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合成氨反应: N2(g)+3H2(g) 2NH3(g)
假如你是一个合成氨工厂的老板,对工业生 产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反应的可能性要强 原料的利用率要高 单位时间内产率高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增大化学反应限度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另外还要考虑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原料 来源、设备条件、环境保护等因素。
(D)合成氨工业采用20 MPa ---- 50MPa ,是因该条 件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好
4.已知2SO2(g)+O2(g)
2SO3 (g) △H<0。
催化剂的温度是_4_5_0_℃__。 (2)应采用的压强是__常__压__,理由是__因__为_常__压__下__SO2 __的__转__化_率__已__经__很__高_,__若__采__用__较_大__压__强__,__S_O_2_的__转__化_率_
《合成氨生产》课件(13)
![《合成氨生产》课件(13)](https://img.taocdn.com/s3/m/ad2d5aaa0029bd64793e2c02.png)
铁系催化剂为黑色不规则颗粒,有金属光 泽。还原后的催化剂一般为多孔的海绵状结构, 孔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内表面为4~16 m2/g。 注意事项:避免催化剂受潮及还原后的催 化剂暴露在空气中。
(2)催化剂的还原和使用 氨合成催化剂中的Fe3O4,必须经还原为 α—Fe后才具有催化活性。还原反应: Fe3O4+4H2≒3Fe+4H2O(g) △H﹥0 确定还原条件的原则:一方面是使Fe3O4充 分还原为α-Fe,另一方面是还原生成的铁结晶 不因重结晶而长大,以保证有最大的比表面积 和更多的活性中心。为此,生产上宜选取合适 的还原温度、压力、空速及还原气组成。
2、温度 合成氨反应存在最适宜温度。在最适宜温 度下,氨合成反应速率最快,氨合成率最高。 氨合成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400~500℃, 工业生产中,应严格控制两点温度,即催化剂 床层入口温度及热点温度。催化剂床层入口温 度应等于或略高于催化剂活性温度的下限,热 点温度应小于或等于催化剂活性温度的上限。 到生产后期,由于催化剂活性下降,应适当提 高操作温度。
b、水吸收法 水吸收法是利用气态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 大,与溶液呈平衡的气相中氨分压很低的特点 进行的,可使气相中氨含量降至0.5%以下。 但气相被水蒸汽饱和,为防止催化剂中毒,循 环气需严格脱水后才能进氨合成塔。 水吸收法得到的产品是浓氨水。由浓氨水制 取液氨须经氨水蒸馏和气氨冷凝等பைடு நூலகம்骤。
(4)未反应氢氮气的处理 未反应氢氮气经循环压缩机加压,与新鲜 氢氮原料气混合,重新进入氨合成塔进行反应。 (5)惰性气体的排放 惰性气体为甲烷和氩气。小部分惰性气体 溶解于液氨中被带出,大部分在循环气中积累 下来。惰性气体进行放空处理,排放位置应选 择在惰性气体含量最大而氨含量最小的地方。 放空气中的氨可用水吸收或冷凝回收。
氨的工业合成(共53张PPT)
![氨的工业合成(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7dced450e2524de5187e74.png)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LK ·化学 选修 化学与技术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H2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2NH3 。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2.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2) 放 热反应;(3)气体总体积 缩小 的反 应。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LK ·化学 选修 化学与技术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LK ·化学 选修 化学与技术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2)放热 反应;(3)气体体积缩小 的反应。(重点) 2.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 择:(1)高压;(2)适当 温度;(3)催化剂。(重 点) 3.勒夏特列原理在合成 氨反应中的应用。(重 难点) 4.合成氨工艺流程。(重 点)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提示】 温度、浓度、压强。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LK ·化学 选修 化学与技术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③合成氨实际生产中采用高温、高压、催化剂,其中有 利于提高平衡混合物中NH3的百分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高温不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催化剂对化学平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升温、增加N2或H2浓度,使用催化剂均能加快反应速率; 加压、降温、及时分离出NH3、增加c(N2)和c(H2)均有利于 平衡正向移动,增大氨的产率。
合成氨PPT课件
![合成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579a2ce518964bce847c12.png)
反应特点 :
主要副反应
主反应总体上是吸热,体积增大的反应
C4 = H 2 H 2 C 7.9 4 k.m J 1ol 2 C O C2 O C 1.7 4 k2 .m J 1ol C H O 2 = H 2 O C 1.3 3 k 6 1 .m J 1o
16
1.2.1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 理论发展的推动,1918年,哈伯获得了诺贝 尔化学奖。
哈伯及其实验装置
合成氨发展的三个典型特点: 1. 生产规模大型化。 1000~1500T/日 2. 能量的合理利用。 用过程余热自产蒸汽推动蒸汽机供动力,基本不用电能。 3. 高度自动化。 自动操作、自动控制的典型现代化工厂。
第1章 合 成 氨 Synthesis of Ammonia
授课教师:蔡永伟
1
主要内容
1 1.1 概 述 2 1.2 原料气的制取 3 1.3 原料气的净化 4 1.4 氨的合成
2
1.1 概述 (Preface)
• 空气中含有游离氮(N2:78.03%),但是只有豆科等能 够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氮。
1908年7月,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在实验 室用N2和H2在600℃、200个大气压,以锇 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氨,虽然产率仅有 8%,却也是一项重大突破。并成功地设计了 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1913年,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巴登 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组织了以化工专家波施 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哈伯的设计付诸实施, 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 同配方的催化剂后,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 的铁催化剂,将哈伯的合成氨设想变为现实, 一个日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
工业催化原理》第四章 合成氨工业催化基础和过程幻灯片PPT
![工业催化原理》第四章 合成氨工业催化基础和过程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955238a58da0116d174998.png)
因为真实吸附与Langmuir吸附模型并不完全一致,与真实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相对 应,下面介绍两种等温方程:
(1)Temkin等温方程
从Elovich速率方程,吸附平衡时:
kap e /R Tkde / RT
两边取对数得 : RTlnka p kd
或
1
lnCo
p
(2)Freundlich等温方程
工业催化原理》第四章 合 成氨工业催化基础和过程
幻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第一节 吸附作用与催化反应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节 吸附作用与催化反应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主要特征
作用力 吸附热 吸附速度 吸附温度 吸附层数 选择性 可逆性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范德华力
化学键力
< 40 kJ/mol 吸附速率快,不需活化
≥ 40 kJ/mol 吸附速率慢,一般需活化
接近气体的液化点
通常在高温下,高于气体的液化点
EaEa oln
EdEd oln
从理论上可推导出吸附和脱附速率方程分别为:
rakap/RT
rd kd /RT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节 吸附作用与催化反应
(三)吸附平衡
当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时,催化剂表面上吸附的气体量维持不变,这种状态即为 吸附平衡。吸附平衡与压力、温度、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通常物理吸附很快就能达到平衡,而化学吸附则很慢,这与化学吸附往往需要活 化能有关。
合成氨PPT教学课件
![合成氨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c0f8f50b1c59eef9c7b486.png)
• 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抗肿瘤的药物。将人的干 扰素的cDN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产生的干 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为106 U/mg,只相当于天然 产品的十分之一,虽然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β-干 扰素量很多,但多数是以无活性的二聚体形式存 在。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研究发 现,β-干扰素蛋白质中有3个半胱氨酸(第17位、 31位和141位),推测可能是有一个或几个半胱 氨酸形成了不正确的二硫键。研究人员将第17位 的半胱氨酸,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改变成丝氨酸, 结果使大肠杆菌中生产的β-干扰素的抗病性活性 提高到108 U/mg,并且比天然β-干扰素的贮存 稳定性高很多。
2.生长激素改造
生长激素通过对它特异受体的作用促进细胞和机体 的生长发育,然而它不仅可以结合生长激素受体,还 可以结合许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催乳激素受体,引发 其他生理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为减少副作用,需使人 的重组生长激素只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尽可能减少 与其他激素受体的结合。经研究发现,二者受体结合 区有一部分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有可能通过改造 加以区别。由于人的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受体结合需 要锌离子参与作用,而它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则无需 锌离子参与,于是考虑取代充当锌离子配基的氨基酸 侧链,如第18和第21位His(组氨酸)和第17位 Glu(谷氨酸)。实验结果与预先设想一致,但要开 发作为临床用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例如:
干扰素(半胱氨酸)
体外很难保存
改造干扰素(丝氨酸) Nhomakorabea体外可以保存半年
玉米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低
天冬氨酸激酶
改造
(352位的苏氨酸)
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可提高数倍 天冬氨酸激酶(异亮氨酸)
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 改造 (104位的天冬酰胺)
合成氨生产工艺讲义ppt课件
![合成氨生产工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ef941343323968011c923e.png)
接下去的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简称中变 和低变),各自在不同的温度下使气体中的 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等量的CO2和H2,从 而提供了更多的作为合成氨原料的氢气。这 个反应叫做变换反应。
以上转化工序和变换工序构成了合成氨装 置的造气系统,制出了合成氨所用的粗原料 气,主要成分是H2和CO2
粗原料气进入脱碳工序,在这里用一种 MDEA溶液把气体中的CO2吸收掉,随后又使溶 液加热并减压,把CO2释放出作为副产品。溶液 循环使用。 来自脱碳的工艺气,首先按氢氮比约为3:1 配入来自空分的氮气,然后进入甲烷化工序,把 工艺气中残余的少量CO2和CO经甲烷化反应变 成水蒸气和CH4。水蒸气经过冷凝排出,而CH4 对后续工序是无害的惰性气体。 脱碳和甲烷化合称净化,即把粗原料气净化 为合成氨所需要的纯净的氢氮混合气。
156
300
500
500
1500
五、本装置生产规模(设计值)
合成氨产能 年操作时间 年操作时数 12万吨/年 333天 8000小时 (小时产量15吨)
(日产量360.36吨)
第二节
本装置合成氨工艺全流程、装置特点和催化 剂知识简介 一、本装置合成氨工艺全流程方块示意图如 下:
说明: 来自焦化装置的焦炉气送入合成氨装置界区后, 首先经过电捕焦油器和脱硫工序,脱除焦炉气中 的焦油、尘及硫化物后,送至转化工序。在这过 程中,焦炉气用焦炉气压缩机压缩3.75Mp(G)。 压力3.75Mpa(G)焦炉气送入转化工序,先进 入饱和塔被工艺水饱和增湿,然后经加热炉,再 进入转化炉,在此引入来自空分的氧气。氧气在 炉内燃烧掉一部分CH4,放出热量供转化反应。 出转化炉的焦炉气中残余的CH4已经很少了。
氨的合成中小学PPT教学课件
![氨的合成中小学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1ec99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8.p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解析 (1)对合成氨的反应,催化剂只能提高反 应速率,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高压能提 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使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 方向移动。(3)电解水制氢气,电能消耗大,成 本高;煤作原料,能源消耗大,污染大。天然 气作为洁净燃料,便于管道运输,有投资省、 能耗低的优点。(4)合成氨的反应是一可逆反应, 所以从合成塔出口出来的含氨混合气中有相当 一部分是未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采用 循环法,先通过冷凝把氨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 气中分离出来,余下未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混 合气体用循环压缩机重新送入合成塔进行反应。
提示 要提高合成氨经济效益,一要考虑反 应快慢
二要考虑N2与H2的转化率,所以合适的条件 为温度为500~700 ℃,选择中压、适宜的催 化剂,N 与H 的投料比为1∶2.8时,生成的
1.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 流程和意义,知道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工 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 题的复杂性,增强技术意识。
有利
不利于 提高平 衡混合 物中氨 的含量
升高温度,化学反 应速率增大,但不 利于提高平衡混合 物中氨的含量,因 此,合成氨时温度 要适宜,工业上一 般采用400~500 ℃左右的温度,在 这个温度时,铁触 媒的活性也最大
【例1】化学反应N2(g)+3H2(g) 2NH3(g)的正反应是放热反 应,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了化学平衡。要再提高化学反应
溶液吸收:K2CO3+CO2+H2O===2KHCO3。 (4)精制原料气:原料气通过用醋酸、铜和氨配酸制成的溶
液来吸收CO、CO2、O2、H2S等少量有害气体,进行精制 处理。
3.氨的合成与分离
工业合成氨ppt课件演示文稿
![工业合成氨ppt课件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55780890c69ec3d5bb75f3.png)
ν =κC(N2)C1.5(H2)C-1(NH3)
请根据关系式分析:各物质的浓度对反应 速率有哪些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 高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
3、请你根据下表所给的数据分析催化 剂对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
条件 Ea /KJ· mol-1 k(催)/k(无)
无催化剂
使用Fe催化剂
综合以上因素:实际生产中温度一般选 择在700K左右(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
3、用不用催化剂?
分析: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化学反应速 率要快,原料的利用率要高,单位时间内 的产量要高。
实际生产中选用铁为主体的多成 分催化剂(铁触媒),它在700K时 活性最高。
4、浓度怎么定? N2 和 H2的比例怎么定?
练一练
1、合成氨所需的H2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 制得,其中一步反应为: CO(g)+H2O(g) CO2(g)+H2(g)(正反应放 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转化率的 是( BC )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水蒸气浓度
D、增大CO浓度
2.对于反应: 2SO2(g)+O2 (g)
2SO3 (g)
b、选择合适的温度:该温度是催化剂活 性最大的温度; c、选择合适的压强:既要考虑化学反应 速率和化学平衡,还要考虑动力、材料、设 备等。
高考链接
1.(2007宁夏)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 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 20. 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气 体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 A A 16.7% B 20.0% C 80.0% D 83.3%
自发
分析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N2(g)+3H2(g) 2NH3(g) △H =-9Fra bibliotek.2kJ/mo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亚铁型催化剂
FeO具有化学非整比性 氧化性和亚稳 定性在常温下FeO的氧化反应和歧化反应 速度很缓慢。含多种助剂的Fe1-XO基催 化剂在动力学上是稳定的,母体中只有 一种铁氧化物(Fe1-XO )和一种晶体结 构(Wustite),只有维氏体单独存在于 催化剂中时才具有高活性。
.
研究发现具有维氏体(WÜstite, Fe1-XO , 0.04≦x≦0.10)相结构的氧 化亚铁基氨合成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 (氧化态 XRD谱如下图1),否定了 磁铁矿(Fe3O4 )相还原得到的催化 剂具有最高活性的经典结论。
.
这标志着农业上所 需氮肥的来源主要 来自有 机物的副产 品,如粪类、种子 饼及绿肥 的时代已 经过去了。工业合 成氨迎来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
.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 展,如今合成氨的技 术已经很成熟。但是 合成氨工业仍然是一 个高耗能的产业。因 而,合成氨工艺和催 化剂的改进将对降低 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产生巨大的影响。
.
铁系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金属铁。 未还原前为FeO和Fe2O3,其 中FeO质量分数24%~38%,亚 铁离子与铁离子的比值约为 0.5,一般在0.47~0.57之间, 成分可视为Fe3O4,具有尖晶
石结构。
.
之后人们通过大量试 验发现,铁比值与熔 铁基合成氨催化剂的 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一致认为最佳铁比 值为0.5、最佳母体 相为磁铁矿,铁比值 与活性的关系呈火山 形分布。目前为止世 界上所有工业铁基合 成氨催化剂的主要成 份都是Fe3O4。
.
经典火山活性曲线
关于合成氨熔铁催化剂,人们一直都认为R值 (即Fe2+/Fe3+)为0.5时其催化活性达到最佳状 态,这一经典理论沿袭了80多年,直到刘化章 等人找到了性能更佳的新的熔铁催化体 系———维氏体Fe1-XO体系才突破了这一经 典结论,标志着合成氨催化剂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
.
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
.
1 合成氨的历史回顾
1908年7月,德国化学 家弗里茨·哈伯在实验 室用N2和H2在600℃、 200个大气压,以锇为 催化剂的条件下下合 成了氨,虽然产率仅 有8%,却也是一项重 大突破。
.
➢ 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 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 工,并从这个循环中 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 氨分离出来,则这 个 工艺过程是可行的。 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 原料气的循环工艺。 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 法。
.
刘化章等在促进剂为Al2O3—K2O—CaO, 反应压力1.51MPa,反应温度425℃,空速 30000-1h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合成氨铁基 催化剂活性与其母体相组成的关系,发现催 化剂的活性随母体相呈双峰形曲线变化(见 下图2)。当母体相为Fe1—XO时具有最高的 活性和极易还原的性能。刘化章等于90年代 初期研制并批量生产出A301型Fe1—XO基催 化剂。90年代中期对A301型进一步改进, 又开发出性能更加优异的ZA—5型Fe1—XO 基催化剂。
.
➢开发低温高活性的新型催化剂,降低反应 温度, 提高氨的平衡转化率和单程转化 率或实现低压合成氨,一直是合成氨工业 的追逐目标。从最初的钌基催化剂的发 明,到铁基催化剂体系的创立和三元氮 化物催化剂的问世,都说明了人们在探 索合成氨道路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
1.1 熔铁催化剂
长期以来,人们对氨合成催化剂作了大量 的研究,发现对氨合成有活性的一系列金 属为Os,U,Fe,Mo,Mn,W等,其中一 铁为主体的铁系催化剂,因其价廉易得、 活性良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合成氨 工艺中被广泛使用。 ➢大多数铁系催化剂都是用经过精选 的天然磁铁矿通过熔融法制备的, 习惯称熔铁催化剂。
.
➢ 1913年,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巴 登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 ,进行了多达6500 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同配方的催化剂 后,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 将哈伯的合成氨的设想变为现实,一个日 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 。
➢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 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1918 年,哈伯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熔铁型合成氨催化剂的活 性随母体相呈火山形曲线变化,且当母体相为Fe3O4时 活领域的研究仅局限于Fe3O4体系。而八十年代中期, 浙江工业大学的刘化章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合成氨催化 剂活性与其母体相组成的关系后,发现催化剂的活性 随母体相呈双峰形曲线分布,而不是传统的火山形分 布,这一结果的发现突破了合成氨催化剂发展的80多 年中一直束缚人们的传统理论,成为合成氨催化剂历 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
.
1.3 稀土做助剂的催化剂
铁基合成氨催化剂添加稀土金属后, 如 CeO2, 它富集于催化剂表面, 经 还原后与Fe形成Ce2Fe金属化物,能促 进附F,e大向大N2 提输高出了电催子化,剂加的速活氮性的;活C性e 吸由 界面向基体迁移速度比K缓慢,使得Ce 比K 能更长时间保留在界面,继续发 挥其促进活性的作用,保证催化剂具 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
铁基催化剂的双峰形活性曲线
.
结果表明:在7.0~7.5MPa等压合成氨工 艺条件下,A301催化剂的氨净值为10~12%, 在8.5MPa或10MPa微加压合成氨工艺条件 下,氨净 7.0~7.5MPa 可高达12~15%,可以 满足合成氨工业经济性对氨净值的要求。目 前我国生产的A301催化剂起始温度在 280~300℃,主期温度在400~480℃,使用 温度在300~520℃,使用压力在8.0~32Mpa, 氨净值为12~17%。因此采用A301催化剂实 现等压或微加压合成氨是可行的,并且可获 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
同时,与A110—2型、A201型相比, A301型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降低了30~50℃, 出水非常快,在出水的同时有大量氨合成。 出水主期温度为400~430℃,最终还原温度 为475~480℃。对于中、小型合成氨厂,正 常还原过程在48~72h内完成。此外,A301 型催化剂的活性温度 比A110系列和A201型 降低了15~30℃,其催化活性(氨净值)也 高。图表3为主要铁基催化剂的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