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味。(栀子苦 寒败胃,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以苦寒 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寒者益寒, 以求速效)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 转为甘温之品,滋阴补血)
中药炮制基本概念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 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 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
• • • •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增强药物疗效 4便于调剂和制剂 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运用七情合和的 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 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达到缓 和或转变性能之目的。
清代以前的三本炮制专著
书名 雷公 炮炙 论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 雷 南北朝刘 300 种 学攴 宋时代 主要特点和贡献 1.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2. 创建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 作用。3.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炮炙 缪希 明代 大法 雍 修事 张仲 清代 指南 岩
439 种 232 种
1.总结归纳“雷公炮炙十七 法”2.提出药物贮藏保管方 法 1.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2.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 2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 酒作为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类药物的溶解度,增 强疗效。 • 许多苷类成分易溶于水,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 苷类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如大黄、黄芪、甘草等) • 苷类为有效成分时,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 苷类成分常与酶共存于植物体中,植物细胞中一 般含有相应的分解酶。所以含苷类药物常用炒、 蒸、烘或暴晒的方法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以免 有效成分酶解,保证质量和药效。
• 有些种子类药材,净选后可直接调剂。
4.分离药用部位 如麻黄、莲子
方法 (挑、筛、洗、风选)
挑选法: ⑴.除去杂质,清理混杂: • 杂质:虫卵、鼠粪、杂质…… • 混杂:堆放不当,有混杂,如乌头、半夏等。 ⑵.除去非药用部位: • 去芦、去核、去心、去粗皮、去毛、去头去翅、去梗、去壳皮等。 ①去芦:即去芦头(根类药材地上的残茎)。 传统:“芦能致吐”; 现在:非药用部位或与根的作用不同。 ②去核: • 传统:“去核免滑”。 • 现代:非药用部位,如山楂,山茱萸,乌梅, ③ 去心:根类药物,去掉中间的木质部。 传统:“抽心去烦”。 现代:非药用部位 传统将远志去心,现代研究表明,远志皮、心的成分和药理相差无几。
中药炮制分类
一.古代炮制分类法
• 雷公炮炙十七法 《炮炙大法》:炮、火监、煿、炙、 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 曝、露。 • 三类分类法 陈嘉谟分类: 火制、水制、水火共制 • 按药物的属性分类 《炮炙大法》按金、石、草、木、水、 果等分类,不离本草的范畴。
二.现代分类法
• 1.按用药部位分 “炮制规范” :根、根茎、叶、花、果实、 种子、皮、草、藤木、矿物分类 • 2.以炮制法则及炮制工艺分类 (1)五类分类法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方法
• 3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对含游离挥发油的荆芥、薄荷等应在采收 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应带水堆积 久放,以免挥发油损失,影响质量。某些 药材因所含挥发油是以结合状态存在于植 物体内的,则应该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方可 逸出,如厚朴必须经过埋藏发酵后才能加 工炮制出优质饮片。
• 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 临床施治的基础。 中医师在确定治疗原则,谴方用药时,应根据 病人的症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气候等具体情 况来选用炮制品种,以提高临床疗效。
•
• •
(3)炭药要“存性”(不应灰化,应有其固有气味)
(4)贝壳类煅后应酥脆 (5)矿物类质地要疏松
•
(6)乌头、马钱子中的生物碱、巴豆油等含量必须符合国家药典规定。
贮存保管中药材的变异现象
1.虫蛀 • 易在饮片重叠空隙、裂痕、碎屑中发生。因受虫体及其排泄物的污染, 内部组织遭到破坏,影响了质量。 受潮后,药物的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可见白色毛状、线状、 网状物或斑点,继而萌发黄或绿色的菌丝。
• 1.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制约中 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以热治寒—酒制大黄) • 2.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炮制方法增强 药效(蜜炙甘草—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 3.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炮制以制约该药物的 毒副作用(姜矾制半夏—降低毒性刺激性) • 4.相恶为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辛香药物加热可以 减弱辛散之性) • 5.相喜为制: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改善中 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利于服用。 (五灵脂醋制)
生品: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若用于心 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 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功专养心安神。
• 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 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 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 植物和——泥沙、不同部位等。 • 如菟丝子 ,泥沙17.6% 、巴戟天——去心(铅含量)、 莲——肉与心(不同作用)、花椒——皮与椒目(不同作 用)等 • 甲壳类——筋膜等
四、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 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 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 去毒的途径:
1.降低或消除毒性成分。 如干漆、巴豆等 2.使毒性成分结构发生变化。 如川、草乌,马钱子等 3.辅料去毒。 如藤黄、天南星、半夏等。
• 对于生物碱为毒性成分的中药,常用蒸、炒、煮、 烫、煅、炙等方法来改变生物碱的结构,从而达 到制毒、增效的目的。如草乌、川乌、附子等所 含的乌头碱在高温条件下可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 头原碱或次乌头碱,保证用药安全。 • 某些药物经过酒炙后可以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 提高药物的疗效。如黄连酒炙后小檗碱及总生物 碱的溶出率高于生品。 • 醋是弱酸,所含醋酸能与游离的生物碱结合成盐。 生物碱的醋酸盐易被水溶出,从而增加水溶液中 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及贮存保管
• 炮制品的质量 1.净度 :纯净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 的限度。 2.形态 (1).片形 要符合《药典》、《规范》规定 (2).无破碎的渣屑,残留的辅料 3.色泽 (1)饮片色泽-反应其质量要求的指标。(如花、 叶类药材) (2)炮制品应都有固有的颜色光泽(如甘草) (3)炮制品色泽不正常变化是说明其内在质量的变 异(如黄芩) 应显其固有的色泽,受潮、受热、存放太久,均可 破坏其色泽。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性温热、味甘辛的药,属阳,作用浮升;性寒凉、 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 1.生升熟降。 2.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 下行。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 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Fra Baidu bibliotek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 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 制入肝”,生姜能发汗解表,故入肺经,又能和胃 止呕,故入胃经。
中药炮制生熟理论
• 生泻熟补: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为 熟品以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地 黄:生-清热凉血 熟-滋阴补血) • 生峻熟缓:生品药性峻烈,制成熟品后作用缓和 (大黄:生-峻下逐水 熟-泻下作用缓和) •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 低或缓和(乌头:生-有大毒多外用 熟-毒性降低) • 生行熟止: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熟品偏于 收敛、止血、止泻(牡丹皮:生-活血化瘀 制炭止血)
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1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
各种生物碱的耐受性各异,有些生物碱在高温情况下不 稳定,还可发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如黄柏:炮制后其主 要的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含量降低,并转化成了小檗红 碱,进而对其药性产生影响: 生品黄柏:苦燥,性寒而沉,泻火解毒和燥湿作用较强。 盐炙黄柏:可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作用。 酒炙黄柏: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引药上行,清上焦之 热。 黄柏炭:清湿热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行相似的其他有毒药 物,如八角茴香——莽草,黄芪——狼毒,贝母— —光菇子(丽江慈菇),天花粉——王瓜根等,这 些异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
八角与莽草
天花粉与王瓜根
净选与加工
净选与加工的作用
1.使药物达到法定的纯度标准。
• 除非药用部位;除泥砂、杂质、霉变品及残留 2.利于饮片的切制和炮炙。 • 分档、软化,使之适应相同的软化条件和炮制火候。 3.利于调剂。
药物——火——酒——陶器
• • • • 1. 起源于用药实践 (净制、切制) 2. 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火制) 3. 酒的发明与应用 (辅料制) 4. 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
法、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 的工具条 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 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 成时期。 3.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 用时期。 4.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4.气味 • 气味散失或变淡,都会影响药物疗效,凡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酒、醋、 姜等辅料炮制的药物不易久贮,贮存期应严加管理。 5.水分 • 水分是生虫、霉变、有效成分分解的因素,配方时也能相对减少实际用 量,影响疗效。一般炮制品水分含量:7%-13%;蜜炙品<15%。 6.灰分 • “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而得。 • 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说明有无机物质掺杂,常见的有泥土、砂石。 7.其他 • • (1)不应有虫蛀、霉变、泛油、潮解现象。 (2)蜜制品放冷后不粘手,不应返潮。
2.发霉 •
3.泛油 • 药材中的挥发油、脂肪、糖类等,因受热、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 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4.变色 • 药物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或由深变浅、或由浅变深、或由鲜艳变黯淡。 5.气味散失 • 药物的应有气味在受外界因素影响或贮藏过久散失或变淡薄。
(2)《药典》“药材炮制通则”分类法: 净选、切制、炮
制 (3)教材 一般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贯 彻了《药典》的通则: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 制 、其他方法
• 中医用药的特点 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复方,另一个是炮 制。 药材经炮制后入药,可根据临床需要制 备不同炮制品,以适应不同的病症。药材 通过炮制产生饮片。虽然饮片和成药都能 直接用于临床,但因为饮片更能适应中医 辨证施治、灵活加减的要求,所以,目前 饮片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制药原则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药用部 位。(根梢各制,如甘草)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如通过炮制增加 药物香气以开胃。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 括改变药性和功用 。如龟甲、鳖甲砂炒至酥 脆,矿物药煅或淬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 分或易于粉碎
炮制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 术,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 “修事”。从字义上看,“炮”和“炙” 都离不开火,而这两字仅代表中药整个加 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现代多 用“炮制”一词,“炮”代表各种与火有 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则代表各种 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的起源
如:在下列情况下如何选择麻黄炮制品? 风寒表实证----生麻黄 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蜜炙 麻黄 老人、幼儿及虚弱者风寒感冒----麻黄绒 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蜜炙 麻黄绒
•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临床用药常需突 出某方面的作用,而不是用全部功效。通过炮制可 对药物原有性能功用进行优化取舍,突出某些作用, 同时降低某些作用,使之更适合病情的需要。 如柏子仁——润肠通便、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