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生物学家认识微生物世界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生物学家认识微生物世界
孙梦媛
(生物技术三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此文中搜集了中外多位有显赫成就的微生物学家简历。
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事迹,加深了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发展历史的认识,对以后学习微生物学,运用微生物学技术,从事微生物科研奠定了基础。
同时,微生物学者身上严谨勤奋的研究态度也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家生平事迹杰出贡献
Yphylogeny of microbiolog preliminary understand
Sun Mengyuan
(The third class of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erbin
150080)
Abstract:Collected in this article in a prominent achievements of many foreign microbiologist resume. By understanding the life and deeds of their, deepen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knowledge, learning of microbiology, use microbiological technique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microbiological. Then microbiologists who study hard rigorous approach also gives us new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Microbiologist Life Deed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正文:
外国微生物学家:
赫尔希(Hershey,Alfred Day) 美国微生物学家
生平:1908年12月4日生于密执安州奥沃索。
1950年以后转到纽约州冷泉港。
1945年他表明在噬菌体及其捕食的细菌细胞中都有自发的突变发生。
1946年,他证明了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够自发结合产生突变的效应,这同德尔布吕克独立证明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事迹及突出贡献:1952年,他证明进入细菌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这表明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而不是与它相关的蛋白质。
这一结论使翌年沃森和克里克关于核酸复制的发现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赫尔希、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因其工作分享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
瓦克斯曼(Waksman,Selman Abraham)俄国-美国微生物学家
生平:1888年7月22日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乌克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0年,移民到美国。
1915年,毕业于新泽西州罗格斯学院(今罗格斯大学),获农业学士学位。
19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1918
年,罗格斯大学讲师。
1930年,罗格斯大学正教授。
1958年,从罗格斯大学退休。
1973年8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去世。
事迹及突出贡献:1918年,瓦克斯曼从微生物中获得的杀菌化学制品创造了一个新术语---抗生素,同时他开始寻找这类化学制品。
1945发现链霉素,瓦克斯曼荣获195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2]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生平: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发现酵母菌,改进了酿酒的重要环节。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
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882年,巴斯德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
他还发展了预防接种的技术。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事迹及突出贡献: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发酵作用。
“巴氏杀菌法”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微菌引发的传染病,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配制疫苗,建立了细菌理论。
[2]
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生平:生于代尔夫特。
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
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开始磨制透镜,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事迹及突出贡献: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
中国微生物学学家:
汤飞凡,中国微生物学家
生平:1897年7月23日出生在湖南醴陵汤家坪。
6岁时,就读于何忠善创办的义塾。
1914年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首届招生,汤飞凡报名投考。
1925年,汤飞凡被推荐到美国深造,进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
他的研究重点正转向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
1929年春回到上海,就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
1958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事迹及突出贡献:沙眼病毒分离成功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将长期处于低潮的沙眼研究一下子推上了高潮。
1958年运用汤飞凡的方法在西非冈比亚分离出沙眼病毒。
这个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汤飞凡命名为TE8,T表示沙眼,E表示鸡卵,8是第8次试验,后来许多国家的实验室把它称为“汤氏病毒”。
[4]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知名微生物学家
生平:河北乐亭人。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微生物学报》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清华大学和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等。
事迹及突出贡献: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他首次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 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
近年来,他还研究了趋磁螺菌固氮作用的调节和纳米磁小体生物合成机制,以及深红红螺菌固氮酶催化的放H2等问题。
在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研究方面,他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植物生长激素)、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肉用牛羊增重剂)、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防治鸡球虫病)、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动植物杀虫剂)等农牧用微生物发酵产品。
[5]
林宗扬:
事迹及突出贡献:1918~1945年是林宗扬科学研究的鼎盛时期。
其间,他在中外文杂志上发表了31篇论文。
1918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瓦氏反应”一文,较早向国内介绍了诊断梅毒的方法和技术;1925年他首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1929年与其同事共同发表的“检查斑疹伤寒的沉淀试验----用变形杆菌X19的特异物质检查”一文,曾被《人体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这部世界权威性经典著作引用。
1935年,他编著了《细菌学检验方法》。
[5]
孙万儒,中国微生物学家
生平:河北丰宁人,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生化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与酶工程委员会委员,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事迹及突出贡献:主要从事酶学、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
参与我国北方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筹备和建设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六项。
在酶法生产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母核6-APA和7-ADCA,及其侧链D-苯甘氨酸和D-对羟苯甘氨酸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在特种生物高分子材料普鲁兰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兴生物材料在医药、食品、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抗菌多肽乳链杆菌肽的产业化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研究重点是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解决手性药物与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问题。
[6]
俞大绂,中国植物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
生平:字叔佳,1901年2月19日生于南京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15年进入复旦中学。
1918年进入复旦大学预科专修数理,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他主学农科、兼修化学。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当选为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事迹及突出贡献:他育成抗黑粉病小麦、抗荚疫病大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首创中国禾本科作物黑粉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对粟病及蚕豆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对苹果树腐烂病、谷子红叶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国内首先开展赤霉素的研究,培养出优良菌种,研究提出发酵工艺流程及提纯技术;在稻恶苗菌的异核遗传研究中,提示该菌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核型组成的异核体。
[6]
盛彤笙,中国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教育家,中国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生平:(1911—1987),男,江西永新人,1901年6月4日出生在四川省黔江县的一个教员之家。
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在德国汉诺威医学院获兽医学博士学位。
1946年创建了国立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研究员。
事迹及突出贡献:他长期从事兽医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高级人才,译著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克氏细菌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等经典著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6]
谢少文(Samnel Zia)中国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开拓者之一和医学教育家
生平:1903年9月15日出生于上海,1919年,谢少文人苏州东吴大学医科预备班。
192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谢少文受聘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助理住院医师。
1930年他升任内科总住院医师,1931年又担任了传染病学讲师。
1938年秦瑟教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客座教授半年期间,指导他和魏曦等人制备组织培养立克次氏体疫苗。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病逝。
事迹及突出贡献:谢少文用抗原抗体吸收试验的方法,证明了Weil-Felix二氏反应所测出的是立克氏体的抗体,从而揭开了长期未解决的谜。
他根据罗氏双糖鉴别培养基改进而建立的双糖半固体鉴别培养基,可以在一支试管内同时快速地进行5种生物化学反应。
1941年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后,立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工作。
[7]
许文思,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微生物药物学家
生平:(1925.3.5~2004.8.18)他出生于台湾高雄县。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2年3月~1947年9月,先后在日本东京星药专门学校和北海道帝国大学求学,获学士学位。
1948年1月,在日本参加东京华侨民主促进会,并参与组织札幌华侨自治会。
1948年~1949年,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加森制药厂工作任药剂师。
事迹及突出贡献:1956年,青霉素发酵新工艺研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奖。
其间,他还领导和亲自设计新霉素、四环素、赤霉素的工艺路线,带领研究人员开展红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的研究获得成功且批量投入生产,使中国进入抗生素生产全盛时期。
1993年,阿霉素生产工艺和劳动保护研究取得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创中国生产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的新局面。
担任台盟上海市支部主委期间,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台胞政策,为台盟组织的恢复、发展和自身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8]
参考文献
[1] 参考于英文文献《名人传》。
出版于1940年。
[2]参考于英文期刊《J.Chin.Inst.Chem.Engrs.》1998-10-21
同时,参考了百度百科,人物传记分享。
[4]参考于中国医学网站,丁香网,发表《汤氏病毒》
/content/2005-06/13/content_246765.htm
[5]参考于《微生物学报》、《农学生物技术学报》2007,24(1):123-123.
参考彭瑞骢安笑兰编写的林宗扬传记,该文发表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2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05页。
[6]参考于《克氏细菌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著作及其选摘文段。
[7]《光谱实验室》,2007,24(1):87-87.
[8]参考于中国医学网站,丁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