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的认知和愿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的认知和愿景
——《交通运输导论》
如若说交通是国民经济的翅膀,那么公路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翼,并且其在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与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它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几十年来,中国公路建设从长期滞后的现状转到全面紧张的形态,直至到如今才得到缓解。由于建国初期对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以至于后来公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将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之后,公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公路持续四年的投资超过2000亿元,高速公路总长达到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对此,有人欢呼,有人欣喜,惊羡于国家给予公路事业发展的空前支持和高额投入。然而我们也不禁疑问如此长时间且大规模的投入是否会造成公路的过剩。其实,对于我国公路总里长位居世界第二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欢呼的地方。就像中国幅员辽阔,很多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第一或世界第二,可不能忽略的是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却少的可怜。同样的,尽管中国公路总里长达1.9万公里,然而实际可以发挥整体和全局效益的路段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公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一翼却并不丰满,反而还很稚嫩。而这稚嫩的羽翼却又承担着全国大部分的运输任务,寄托了这个国家的期望。
所以说,公路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建成这么简单,而我国公路的发展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然而,尽管如此,从宏观上来看,我国近几年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仍是不可磨灭的。就比如说,随着京沪、京沈、沪宁合等一批长距离、跨省区的高速公路相继贯通之后,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与改善,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微观来看,就以江苏为例。江苏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可以说是我省公路交通史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目前,我省已实现联网畅通,以“四纵四横四联”为主骨架,实现全面联网贯通,从而形成了与长三角兄弟省市互融共通的新格局,并且每个省辖市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高速公路网已基本覆盖。进一步来看,苏中、苏北大地高速公路网密度大幅提高;而苏北、苏中落后、闭塞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甚至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
平。我省的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通车总里程居全国前列。而江苏高速公路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同时为国家的战略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江苏之所以能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于理念的提升与技术的积累,在于秉持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同时注重工程质量与科技创新。
而在江苏公路建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南京了。南京采取“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布局方式,使公路客货运输快速增长,服务国民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制中的骨干作用明显增强。就拿已建成的玄武湖隧道来说,整条隧道犹如一条巨龙横贯玄武湖底,位于东、西两端出口处的,象征着石城“虎踞龙盘”的龙、虎雕像遥遥相望,为湖底隧道增添了几分壮观和艺术气息。它的建成不仅具有工程意义,同时凸显了南京山水城林水乳相融的人文魅力。
玄武湖隧道工程被称为是南京城市规划中最为现代化的大型隧道工程。从南京市区的交通情况来看,它的建成将优化城市路网布局。车辆可直接穿越湖底隧道而不在需要绕道而行,减轻了虎踞路等路段的交通拥堵状况,从而大大减轻了中央门、鼓楼等节点的交通压力。玄武湖隧道对于完善“经五纬八”的城市主骨架路网,构筑快速内环,打通纬三路主干道,提高整个市区路网通行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还同时改变了环湖地区环境,加强了各个区间的联系,由此拉动了南京经济增长,对于改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由我们从全国这个大范围缩小到江苏省,再小至南京市以及南京城市规划中的玄武湖隧道建设,中国在公路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巨大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们甚至可以转而谈及乡村公路的建设,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褒扬之处。经济落后的农村也通上了平直的马路,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同样修建了公路……
然而,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没有事情是完美的。我犹记得我的老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公路是否该修的好。如果修好了,车辆也会增多,对公路的损坏变大,养护费用就会增多,并且还会增加碳排放,污染环境;可是如果不修好,车辆是减少了,但人们出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也降低了,并且多次的重复建设增大了经济损失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但就我个人而看,我认为修路还是要保证质量的。第一,我希望在未来的中国,钱可以被用到实处。也许我们无法达到像德国的那种完美主义,但至少不是所有的路都是豆腐渣工程。第二,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对干线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运作方式筹集资金。尽管表面上对公路建设的投资数额巨大,但实际运作起来还是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的。第三,智能运输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全国,更好的规范交通秩序,加强对道路各方面的管理与统筹。最后,在建
设道路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兼顾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道路的建设与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