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
(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
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
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
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表现
(1)经济:
①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
(2)政治:
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3)思想文化:
①个人崇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
②思想文化体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3.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4.评价
(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方面: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党内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1.苏联工业产量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位,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打击,经济衰退。
2.下图中的水力发电站始建于1927年,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力发电站,该电站的建立说明斯大林体制有什么优点?
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重点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步伐。
主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评价
[研史料]
材料一1918-1937年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
年份
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项目
集体农庄数(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农庄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不详 4.9 33.6 87.4 99.1 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1932-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1940年集体化完
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1928年的水平。
材料三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刘靖北《关于苏联败亡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趋势。
(2)在实行农业集体化后,斯大林曾预言,“再过两三年我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是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斯大林的预言实现了吗?为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苏联工业化怎样的发展道路?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斯大林体制的形成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1)从农业逐步集体化发展为农业全盘集体化。
(2)没有。原因: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
(4)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农、轻、重工业要协调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能只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政策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析重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