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抗药性原理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1、害虫体内对抗冲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生理系统被对于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 产生灭活酶,灭活酶inactivated enzy~指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和合成酶。
水解酶主要为户内酞胺酶。
其中有青霉素酶、头饱菌素酶和头抱峡新酶,这些酶能分别水解相关不稳定的R_内酞胺抗生素。
按传播类型舟内酞按酶可分为染色体介导的和质粒介导的,分别水解相关乒内酞胺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
合成酶如氛霉素乙酞转移酶,能使氯霉素转化为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再如破坏氨基糖廿类酶的磷酸转移酶、乙酞转移酶和核昔转移酶,可分别破坏相应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 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来自于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质,所以想要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改变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性,方法有很多,比如降温,改变PH 。
4. 主动转运泵作用。
5.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7 杀 虫剂 的 停 用 或 限 用 . ’
生 理过程走一个绕道 , 因而不受药剂的影响等 。
2 防止害虫产 生抗药性 的措施 害虫 的抗药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一定 的困难 , 针对其抗
药 性, 应科学运 用各 种防治手段 , 防、 预 推迟或克 服抗药性
用新药 ,必 须对作物 的重要害虫进行 系统 的抗性测定 , 及
受刺激作用所致和非受刺激作用所致。
1 . 其 它机 制 6
一
时发现抗药性种群 , 及早设法解决 。
26 增 效 荆 的 使 用 .
个机制就是产生了当作用部位受抑制时 , 常的 正
凡是在一般浓度 下单 独使用时 ,对 害虫并无毒害作 用 , 与杀虫剂混用时 , 但 则能增加杀虫效果 , 这类 化合物称 之 为增效剂 。常用的增效剂有 4种 : 即增效醚 、 丙基增效
・
森林公 园是 动植物 的栖息地 , 是城市 的生 态园 , 我 是
们美好家园 的重要屏 障。必须将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 , 按 照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要求 , 围绕创建 国家园
林 城市 目标 , 充分挖掘 山水之美 , 以青 山、 秀水为依托 , 构 筑 大生态框架 ; 挖掘 山水文化 内涵 , 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 继
包括选 用抗病虫 品种 , 减少害虫危害 , 减少 农药使用
次数, 合理密植 , 改善林地条件 ; 合理施肥 , 氮 、 、 使 磷 钾保
持平衡 , 并增施农 家肥 , 必要时喷施微肥和植物生长剂 ; 冬
春 采用深耕和灌水等农 事操作方式 , 降低虫源期数 , 并及 时消除杂草 , 消灭害虫寄主。 收稿 日期 :0 7 0 ~ 6 2 0 — 4 1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成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昆虫的抗药性形成机制以及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1. 遗传因素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某些昆虫天生具有对特定农药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往往通过昆虫的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
此外,突变也是昆虫获得抗药性的一种途径。
2. 生理因素昆虫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以适应农药的作用。
一些昆虫表现出有效地将农药快速代谢或排出体外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损伤。
此外,昆虫抗药性还与神经系统有关,昆虫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受体的构成或功能来减少农药对其产生的影响。
3. 行为因素昆虫抗药性还与其行为习性有关。
有些昆虫会主动避开感染农药的地区或采取其他方式来避免农药的接触,从而减少抗药性昆虫的数量。
二、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1. 开发新型农药为了应对昆虫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农药。
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发现新的杀虫机制或开发对昆虫新颖的靶点。
同时,一些研究还鼓励使用复合农药,即多个杀虫剂的混合使用,以增加抗药性的效果。
2. 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除了开发新型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策略也是防治昆虫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建议农民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昆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形成。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和剂量也是重要的优化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昆虫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这些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改,可以有效地削弱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三、总结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农药研究,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第七章害虫防治
喷雾法:用手动、机动或电动喷雾机具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
雾点,喷撒到作物或靶标生物上的一种施药方法。
泼浇或浇灌法:把农药加入到较大量的水中,在较远距离用
粪勺等容器向作物上均匀泼浇,也可结合施肥来进行,但用 药量常比一般喷雾法多2-3倍。
种苗处理:用农药对种子、苗木施药处理的方法,这是一
种比较节约的施药方法,集中对种子施药,将种子与药剂 混合拌匀。
第七章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防治害虫的方法,可分为下列五大类: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
法和化学防治法。 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害虫问题, 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出发,根据害虫种类、作物特性、耕作制度、有益生 物,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防治 方法,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
碎而成。适于兑水喷雾。如50%巴丹可湿性粉剂。
乳油(乳剂):原药加一定量的乳化剂、溶剂制成透明油 状剂型,可兑水喷雾,倒入水后乳化成乳白色。如40% 乐果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等。因昆虫的体壁常是疏 水性的,乳油能有助于药剂与体壁接触,故使用乳油防治
害虫的效果一般比其它剂型好,残效期较长。
或控制在局部地区。
(一)植物检疫的范围
(1)对外检疫
为防止外国有关物品中带有危险性的病虫杂草输入
国内,引起重大损失,由国家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以
及国际间交通要道等处,设置植物检疫及商品检查站等机 构,对进出口岸及进境的农产品等物进行检验和处理。
(2)对内检疫
为了防止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由于交换、调 运种子、苗木及其它农产品等传播危险性病虫杂草,由各 省、市、自治区的检疫机构会同邮局、铁路、公路、民航 等有关部门,根据各地人民政府公布的对内检疫办法和检 疫对象名单,执行检疫,以防止局部地区危险性病虫杂草 的传播蔓延。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生物 为 了谋 求 生存 . 断 改变 自身 生理 性 能 以 此 来适 不 应 外界 环 境 , 自然界 一切 生 物 的本 能 , 虫 也不例 外 。 是 害 在
药 剂 的接 触 时 间 , 害 虫 缺 少 经 常 与 药 剂接 触 的环 境 , 使 降
现今 , 农药 的广泛使 用 , 别是 长期 单 一使 用某 一 类农 特 药, 使害虫产生抗 性 , 增加 了防治难度 , 甚至对农业生 产 、 生态 环 境和人 类健康产 生影 响。 此 , 对害虫抗 药性 进行研 究 。 为 特
1 害虫 抗 药 性 及 其 产 生 原 因 11 害 虫 抗 药 性 的 概 念 .
低 抗 药 性 的发 展 速 度 。 2种 或 2种 以 上 的作 用机 制 与作 用 方式 不 同的药剂 混合使 用 , 可大大 降低 害虫 的抗 药性发 生速
农 业生 产 中 由于施 用 虫 害防 治 药 剂方 法 不 当 , 同 一 区域 在
长 期施 用 同一 种药 剂 , 些残存 下来 的抗 性 比较强 的 个体 , 一
2 害 虫 抗 药 - 防 预 措 施 眭 21 充 分 利 用 综 合 防 治 技 术 .
害虫 的敏 感期 是施 药 的关键 点 , 量 的研 究事 实证 明 , 大
鳞 翅 目害 虫 的老龄 幼虫 对药 剂 的 自然抗 药能 力和抗 药性 的
发 展速 度 , 比低 龄 幼虫 要强 和快 , 尤其 是从 低龄 幼虫 就 开始
接触 到 药剂 , 未 被杀 死而 存活 至 老龄 幼虫 , 大大 增加 这 但 会 些个 体 的抗性 水平 , 下一 步 的防治带 来较 大困难 。 给
如何有效防止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龙源期刊网 如何有效防止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作者:陈茂春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3期农民朋友在生产中常会发现,施用任何一种杀虫剂,开始都会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即便使用量不断增加,防治效果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逐步降低,甚至无效。
这不是农药的质量下降了,而是害虫对这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的结果。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有4个途径:一是自然抗性,就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生理不产生影响,无杀伤效果;二是获得抗性,就是一些农药对害虫长期使用,反复刺激致其逐步形成的抗性;三是积累抗性,就是害虫对某种农药逐步产生积累形成的抗性;四是交互抗性,这是害虫对某种类型相似或化学结构区别不大的其他农药也同时产生的抗性现象。
为了防止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在防治害虫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综合防治。
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并举,不可单纯依赖化学防治,并要尽可能地设法保护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尽量减少施药次数,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实际药效。
二是讲究用药质量。
应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配对药液,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浓度,喷施时讲究均匀周到。
三是提倡科学混用。
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农药混合使用,不仅可省工、省时、省成本,而且还能提高药效,并具有兼治其他害虫和防治产生抗药性等多种好处。
四是轮换用药。
轮换用药是防止抗性产生的重要一环,任何一种农药或同类型的农药都不应长期连续使用,即使是新药,也应实行交替轮换使用。
五是重视加黏着剂。
施药前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柴油或洗衣粉,既可增加农药在植物叶面的黏着力,又能使昆虫气孔堵塞或窒息死亡,不仅提高了杀虫效果,而且减弱了害虫的抗药性。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农校邮编:442700)。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作者:————————————————————————————————日期: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姓名:王欢学号:201101130062专业:11 设农教师:袁盛勇时段:周一、6 7节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1、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 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6.增效剂的使用 凡是在一般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对害虫
并无毒害作用,但与杀虫剂混用时,则能增 加杀虫效果,这类化合物称之为增效剂。常 用的增效剂有四种即增效醚、丙基增效剂 、亚矾化合物、增效菊。
在南方地区菜农习惯在一些杀虫剂中加 人一定量的芝麻油来防治小菜蛾。
(三)推广生物防治
1.以植物代谢产物防治害虫 烟碱、除虫菊酯等
再见
(一)生理性抗性
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农药穿透昆虫表皮速率的降低是昆虫产生 抗性的机制之一, 对抗性害虫而言,由于穿透 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 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所以表皮穿透性 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 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 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 药性。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目前,使用农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
适期,对于防治工作,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 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 不是根据各自家农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 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 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有的是 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 ,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 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 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 ,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
推进抗药性治理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
01
深入研究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遗传特征和进化规律,为抗
药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创新防治技术
02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创新害虫
抗药性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加强技术推广
03
将成熟的抗药性治理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
农药使用量不足
农药使用量不足容易造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影响害虫的繁殖和迁徙,从而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导致抗药性 的产生。
03
害虫抗药性的应对策略
科学使用农药
1 2 3
做好虫情预测
提前了解害虫的繁殖规律和虫情,确定防治指 标,避免过度用药。
结合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诱、食诱等防治害 虫。
合理使用耕作制度
通过合理安排茬口、种植布局和轮作等方式,改 善农田环境,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建立抗药性监测与预警体系
设立监测网点
在重点区域和作物上设立监测网点,实时监测害虫的抗药性水平变化。
预警与应急处置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抗药性预警信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抗药性上 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05
结论与展望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生产的保障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治理害虫抗药性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
生态平衡的维护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中天敌的生存,还可能导 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治理害虫抗药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植物保护研究生推免复试试题
植物保护研究生推免复试试题1. 题目:简述植物保护中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
- 答案: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害虫等。
- 优点: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农药残留问题,如在果园中释放捕食螨防治害螨,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污染果实。
而且生物防治具有可持续性,天敌昆虫一旦建立种群就能持续控制害虫。
- 缺点:防治效果有时不稳定,例如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存活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防治作用速度相对较慢,不像化学农药能迅速杀死害虫,在害虫大爆发时可能无法及时控制。
- 解析: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中很重要的一环呢。
就像我们请了一群小卫士来保护植物。
天敌昆虫就像是植物的保镖,专门对付那些害虫坏蛋。
微生物呢,就像是植物的小医生,能让害虫生病。
但是这些小卫士也有自己的小脾气,环境不好的时候可能就不那么给力了。
这就像我们人一样,在舒服的环境里干活才有劲,要是环境恶劣了,可能就效率低下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生物防治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来保护植物呀。
2. 题目:请阐述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步骤。
- 答案:首先是田间观察,查看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情况,是零星分布还是成片发生。
例如,如果是个别植株发病,可能是局部因素如机械损伤或者根部虫害引起的。
然后观察症状,包括病状(如变色、坏死、萎蔫等)和病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等)。
例如,叶片上有白色粉状物可能是白粉病。
接着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等。
最后根据综合信息进行诊断。
- 解析:植物病害诊断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
我们先到田里去看看那些生病的植物,就像医生先看看病人的整体状态。
观察病株的分布就像看病人是自己单独生病还是一群人一起生病。
再看症状就好比看病人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特殊的表现。
实验室检测就像给病人做各种检查,最后综合所有信息才能准确判断出植物得了什么病。
这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每一步都很重要,就像盖房子,少了哪一块砖都不行呢。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不能再提高浓度,否则就会死人。 提高浓度对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 农民经济压力太大,农民无法承担。
打药达到了三个极限
1.不能再提高浓度了,否则会死人,“1605”稀 释到300-500倍,防效不佳,反而出现打药人员中 毒现象。
2.提高浓度对植物造成严重药害,如DDT高浓度
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亩),只好用人
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元收购。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
80%的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 的消灭,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 与农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3.技术指导不通,农技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 业技术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 效益盈利,不搞抗性治理。
药量大大增加,造成增产不增收,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
作物种植失败,随后为农业服务的各种经济团体崩溃,整个经 济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总之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果是极其严 重的,为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协 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我们必须 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克服方法有必 要的了解,以解决现存的问题,延迟或避 免害虫抗药性的继续发展,为合成新农药 提供理论依据。
做这条直线,药剂 的量不少于5个等级, 并有比例关系,5个浓 度(剂量),5个死亡 率,分别换成几率值和 对数值,在坐标上找出 五个点,作回归直线, 这5个点到直线的垂直 距离要最小,(也可以 用最小二乘法),根据 这条直线就可以求出各 种药剂的LD50。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害虫抗药性概况及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害虫抗药性(insecticide resistance)是指在长期使用杀虫剂后,一些害虫种群中出现对杀虫剂的抵抗能力。
这种抵抗能力使该类害虫对杀虫剂的威力减弱,导致杀虫剂在防治害虫过程中失去效果,给作物产量和农民经济带来损失。
害虫的抗药性主要有两种形式:代谢抗性和靶点抗性。
代谢抗性是指通过代谢酶的过程,将杀虫剂转化成无害物质,从而减少其对害虫的杀伤作用。
靶点抗性是指害虫改变了杀虫剂目标部位的结构,使杀虫剂无法与其结合并发挥作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0种害虫对至少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
这使得杀虫剂的应用变得困难,杀虫剂选择面变窄,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
因此,研究害虫抗药性以及寻找抗药性管理策略是防治害虫的重要课题之一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对多种作物如甜菜、棉花、玉米等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研究发现,甜菜夜蛾的抗药性主要表现为对杀虫剂代谢途径的增强和靶点部位的变异。
通过酶活性测定和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甜菜夜蛾的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增强,从而促进对杀虫剂的解毒。
此外,甜菜夜蛾在靶点部位也发生了变异,使得杀虫剂无法与其结合产生作用。
针对甜菜夜蛾抗药性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其中包括轮作、混作、选择合适的杀虫剂以及研发新的杀虫剂等。
轮作和混作可以减少害虫种群对特定杀虫剂的压力,从而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意味着使用多个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减少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此外,研发新的杀虫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寻找新的靶点和开发新的杀虫剂分子,可以有效应对害虫抗药性的挑战。
综上所述,害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甜菜夜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222 同一个 害 虫种 群抗 药 性 是否 一 致 。 药 性 的发 生 , .. 抗 在 同 一 个 生物 种 群 里 表现 应 该 是 基 本 一致 的 。 果在 同一 个 如 地方 ,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好 而 另外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很 差 . 某 这 种 情 况 下 也 不 能 轻 率 作 出抗 药 性 的判 断 。 要 作 物 的 品 只
某 种 农药 产 生 抗性 后 , 而 对 另 一种 农 药 表现 更 加 敏 感 的 反
21 代谢 抗 性 。 过 增 强 生理 代谢 活 性 , 加 解 毒 能 力 。 .. 2 通 增 如 棉铃 虫对 有 机磷 的抗 性 。 21 穿透 抗性 。 过增 加体 表皮 膜 、 经 膜厚 度 增加 抗 毒 .. 3 通 神 能力。 蚜虫( 如 增厚 表皮 ) 敌 杀死 的抗 性等 。 对
种 和 耕 作条 件 等 基 本 一致 , 般 抗 药性 的 表现 不 致发 生 很 一 大差别。
力 。 虫在 解毒 代 谢 中各 种各 样 的酶起 着关 键作 用 , 中又 害 其 以 位 于细 胞 匀 浆 的微 粒 体 内 的 多功 能 氧化 酶 最 为 重 要 。 许 多抗 性 品系 害虫 体 内 的多功 能 氧化酶 含 量和 活 性 均有 显 著
在不 断使 用 某种 药剂 后 , 过 若干 世代 的 自然 选择 作 用 . 经 敏
接 触 , 而增 强抗 毒能 力 。 假死 、 食 等行 为 。 从 如 拒
22 判 断抗 药 性的 方法 .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民的生产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害虫抗药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害虫抗药性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策略。
一、害虫抗药性的原因害虫抗药性指的是害虫对农药产生的抗性,即在长期使用同一种或相似作用机制的农药后,害虫对该农药产生抵抗能力。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过度使用农药长期、频繁地使用同一种农药将迫使害虫逐渐产生抗性。
这是因为抗药性基因在害虫个体中的比例会不断积累并传递给后代,从而对农药产生抵抗。
2. 农药选择压力不同于过度使用同一种农药,选择不恰当的农药或频繁更换农药也会对害虫产生选择压力。
害虫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抗药性基因,而过度更换农药则使得抗药性基因在害虫群体中快速传播。
3. 抗药性基因的遗传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害虫。
这意味着即使只有少数害虫个体有抗性,通过繁殖,后代害虫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携带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治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农民和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施用,不要过度使用或滥用同一种农药。
可以采取轮作、间作和混作等方式来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性。
2. 选择合适的农药选择农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并且根据害虫对农药的抗性现状进行筛选。
这样可以减少害虫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抵抗的可能性。
3. 优化防治措施仅仅依靠农药防治是不够的,农民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例如,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作物的自然抗性,增强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性。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蜂等天然的控制因子,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加强监测研究及时了解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病虫害监测网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农民和研究者可以及时了解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害虫抗药性原理
一个突变型的AChE中几个点突变的组合不但会导致产生不 同的抗性型,而且对抗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即高抗性有可能来 自几个低抗性点突变的组合。
神经膜磷脂双分子层的变异;钠通道数量的改变;钠通道质 的改变。
膜上的脂对膜蛋白和酶的结构与功能起重要作用,如果神经 膜脂蛋白或脂类组成发生变化,或由于脂诱导而造酶的构型发生 变化,最后都会导致神经敏感性下降。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毒性 反应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昆虫的神经膜中的脂质比 例不同而引起的。
Ffrench-Constant等首先从野生型对环戊二烯类杀虫剂有高 抗性的果蝇品系中克隆了环戊二烯抗性基因Rdl。在Rdl基因 中, 仅发现在302位的丙氨酸变为丝氨酸,正是这一突变与环戊二烯 /PTX结合部位的不敏感度有关。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பைடு நூலகம்形成的机制
2.1 生理生化抗性 2.1.3 代谢作用增强
穿透作用降低,作为一个抗性因子单独起作用时对抗性影 响较小。但若与其他抗性因子,比如解毒代谢因子互做时,抗 性就会大大加强。
例如,在抗DDT的家蝇中发现,由于MFO活性增高,产生50 倍的抗性,表皮穿透作用降低,产生2倍的抗性,那么这2个因 子共同起作用时,其抗性水平可达900倍。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第四章 抗药性原理
迄今至少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 原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了解有害生物抗药性形成的机理及抗药性治理 的策略,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及研制新农药都 有重要意义。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农化新世纪文摘超链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合成1,1,1-三氯-2-硝基乙烷是合成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Nitcnpyram)的重要中间体。
目前,国内关于烟碱类农药烯啶虫胺及其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的研究报道较少,而烯啶虫胺作为新一代的杀虫剂,具有光不稳定性,对环境安全,喷洒有良好的叶面残留影响,高杀虫活性、无植物毒性。
在防治水稻、蔬菜及其它剌吸口器类昆虫有明显的效果,还可以应用于土壤,对传统杀虫剂难于控制的温室害虫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以1,1-二氯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浓盐酸和浓硝酸混酸法,直接合成中间体1,1,1-三氯-2-硝基乙烷。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各级标题: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1.2实验方法1.3正交实验2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2.2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3结论本文节选自《化工中间体》2004NO:7P40-41作者:王党生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害虫抗药性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从药剂的剂量角度来说,害虫抗药性即指某一品系害虫能忍受杀虫剂一定剂量的能力,这个剂量对同种正常害虫种群中大多数个体是足以致死的。
抗性是害虫遗传性状改变的结果。
交叉抗性指某类害虫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剂产生抗性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害虫对不利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它只是将同类类群中所固有的抗性潜能表现出来而已。
如同达尔文所指出的那样,害虫只是在与其环境互相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了同环境相适应的某些性状,并在世代交替中予以传递。
1害虫抗药性现状及研究概况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害虫大面积暴发从而导致人类经济大量损失的报道数不胜数,因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
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的日渐依赖,害虫抗药性问题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现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梨圆蚧(Aspidiotusperniciosus)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以来,据FAO统计,1954 ̄1985年,抗药性害虫已由10种猛增到432种,另有科学家认为已经有450多种害虫或害螨对杀虫剂或杀螨剂产生了抗性,而我国已有45种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卫生害虫9种,农业害虫36种;有报道,单就菊酯类杀虫剂而言,至1990年,至少已有50种害虫和害螨对其产生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基因重复学说:即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theory。 它与一般的选择学说不同,虽然它承认本来就有抗性基因的存 在,但它认为某些因子(如杀虫剂等)引起了基因重复,即一 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性形成的机制
2.1 生理生化抗性
简单地说,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涉及的主要生理生化抗性机 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穿透速率降低。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杀虫剂穿透昆虫表 皮的速率降低,二是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穿透作用降低;
(2)代谢抗性:涉及到的酶有,细胞色素P450酶系、水解酶 (主要是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DDT-脱氯化氢酶等; (3)靶标部位敏感度降低等。
马拉硫磷66.2倍; 斜纹夜蛾: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菊酯类、BT等
1998年,菊酯类100-2700倍 对BT的抗性比家蚕高2500倍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种群遗传学的 问题。
选择学说 认为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 phenomenon),完全取决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2.1 生理生化抗性 2.1.1 穿透作用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降低 Forgash等(1962)首先提出,一个多抗性的家蝇品系对二
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抗性倍数(R/S):R的LD50(LC50)/S的LD50 (LC50),如果>5,轻度抗性;>10,明显抗药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表6.2 节肢动物对一种和几种药剂产生抗性的情况(1980-1986)
年份
种类数
年份
种类数
1908
1
1965
185
1928
5
1967
224
1938
7
1975
224
1948
14
1975
364
1954
25
1977
392
1957
76
1980
432
1960
137
1984
447
1963
157
1986
>500
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447种抗性节肢动物中,59%是重要的农业害虫(264种),38% 是重要的卫生害虫(171种),3%是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12种)。
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的酶或蛋 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
抗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进化现象,至少包括3个因素: (1)变异。(2)遗传。(3)选择。选择起了定向的作用, 即使基因频率向一个方向发展,逐代累加。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性形成的机制
抗性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产生抗性的原因有多种,按其由 遗传引起的种群特征的变化,或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可 分为行为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
抗马拉硫磷褐稻虱
杀灭菊酯
抗敌百虫淡色库蚊
拟除虫菊酯
抗马拉硫磷灰稻虱
杀灭菊酯
抗有机磷二点叶螨
杀灭菊酯
抗 DDT 果蝇
硫脲
抗有机磷二点叶螨
抗螨脒
抗有机磷二点叶螨
杀虫脒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和定义
多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 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 产生抗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和定义
1.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 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Sawicki:抗药性是指害虫能够降低田间防效的一种反应, 这是对毒物选择作出的一种遗传上的改变。
其特点是:(1)抗药性是对有害生物群体而言的(种群 性);(2)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而作出的反应(特定性); (3)是药剂选择的结果(选择性);(4)是可以在群体中遗传 的(可遗传性);(5)是相对于敏感种群或正常种群而言的 (相对性)。此外,应注意不要将“抗药性”和“自然耐药性” 相混淆。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性形成的机制
2.1 生理生化抗性
生理抗性:包括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脂肪体等惰性 部位贮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排泄作用增强,围食膜特别发达, 或能引起呕吐、或分泌大量水分而引起水泻,加速将药剂排出体 外等。
生化抗性:主要是指由解毒作用增强、代谢加速而引起的, 故又称为代谢抗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和定义
2. 几个基本概念
自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 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
也叫自然抗性。
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 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 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三、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
抗性已遍及粮、棉、茶、菜、果。 我国蔬菜上抗性水平较高的害虫主要有:小菜蛾、甜菜夜蛾、 菜青虫、斜纹夜蛾、菜蚜、棉铃虫、烟青虫、盲蝽蟓、温室白 粉虱等。 小菜蛾: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菊酯类。
1995年,速灭杀丁 1646.8倍;亚胺硫磷 512.2倍 1992年, BT 35倍;抑太保70.9倍;阿维菌素30.3倍 温室白粉虱:1988年,敌杀死6289.1 ; 速灭杀丁1941.7 ;
第四章 抗药性原理
迄今至少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 原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了解有害生物抗药性形成的机理及抗药性治理 的策略,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及研制新农药都 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抗药性原理
害虫抗药性 病原菌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三、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五、影响抗性发展的因子 六、害虫抗药性治理
负交互抗性(negative resistance):指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 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药剂变的更为敏感的现象。
表 6.1 负交互抗性的昆虫和杀虫剂
虫种
负交互的杀虫剂
N- 丙 基 氨 基 甲 酸 酯 、拟 除 虫 菊 酯 、残 杀 威 和
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黑尾叶蝉
丙虫磷
西维因和丙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