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赵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
[来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7卷第2期
[作者] 赵菲,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摘要]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方言同时对文学创作、古汉语研究及丰富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制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方言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局部地区方言式微,有的已濒临消亡。因此保护方言势在必行。保护方言可以从立法规范、加强宣传、增加方言类节目和教学、录音整理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方言;生存现状;文化价值;保护措施
近年来,关于方言之存废,学界一直争论不断。但有一点,人们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即:随着半个多世纪普通话的强势推广及时代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在不断缩小,局部地区方言式微,有的已濒临消亡。因而,方言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方言的生存现状
方言,就是地方口语,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的全民交际工具。对于存在方言差异的一种语言来说,方言是这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跟其所属的语言的其他地方方言及共同语存在一定的差别。[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 余种文字,而拥有1 0 亿多人口的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和客家话等七大方言,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次方言和地方土语。以纷繁多样的多民族语言和方言为依据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2]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方言间存在巨大差异,给人们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康熙年间《山西通志》曾记载有外地人来山西做官,公堂上无法与当地人沟通的事例:每见听讼者,官诘于上,民不解,民诉于下,官不解。不得不藉传于胥役之口,胥役传官之话于民,官仍不解,传民之话于官,民仍不解。[3]当然,在几千年生产力落后,交通阻塞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方言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却并不严重。但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方言不便交流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国不久,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政策[4],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推普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如今,普通话已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普及程度最高的民族语言。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当然,就全国来看,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受教育程度高者,普通话使用较多,受教育程度低者,方言使用较多;老年人多说方言,青少年及儿童多说普通话。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1、浙江省金华市(吴语):在6岁到14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有52.03%的人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能用金华方言较好交流的仅占22.65%。
2、广西南宁市(粤语):在90年代初实施全面推广普通话以来,南宁本地方言迅速流失,至今南宁话已从南宁公共场合彻底退出,南宁市区15岁以下能使用方言的人口几乎为零。
3、福州方言(闽语闽东方言):流失严重,很大程度已从福州市区公共场合退出。
4、海口市(闽南语海南片):语言文字委员会调查,能熟练掌握海口方言的小学生仅占抽样班级的30%强。
5、合肥(江淮官话):第一批全国推普先进城市,合肥方言在公共场合基本很少使用。
6、上海(吴语):人们仅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在公共场所方言几乎绝迹。且有相当多消息称,上海10岁以下年龄层极少懂上海话。[5]
上述数据表明,方言的确出现了衰落景象。而青年人及未成年人对方言的疏离,似乎更有理由让人忧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未成年人会熟练使用普通话,而对方言日渐疏离,富有独特魅力的方言正在形成断层。
二、方言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使人际交流频繁,使用普通话成为必须。现代社会,经贸往来,人口迁移,不同方言的人们出现了空前大交流,甚至连世界都成了地球村。而方言的巨大差异明显阻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这就使人们必然选择一种超出于任何一种方言的语言进行交际,而普通话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聚集着大量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多为成年人,学习当地方言有困难,又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缺乏学习当地方言的积极性,因而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其子女在家说家乡方言,在学校使用普通话。这便使外来人口很难融入当地语言环境。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势必对当地的语言环境造成挤压,当地人为便于与数量庞大的外地人口进行交流,已习惯于使用普通话。
(二)政府推普政策过于强势,方言生存空间萎缩。在推普初期,由于传统习惯,人们仍用方言进行交流,对普通话普遍持排斥态度,个别舍弃方言而使用普通话者往往被视为另类或遭到嘲笑,一些人即使掌握了普通话也羞于使用,这给推普工作带来极大阻力,有必要实行一定的强制性政策,如公共场合要求使用普通话,广播电视等媒体以推广普通话为重要使命,方言类新闻及节目遭封杀,学校推行普通话教育等。这一系列措施使推普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而以学习为主要生活的少年儿童,也因此成为普通话使用最熟练的人群。方言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三)人们对方言多持排斥态度,缺乏认同感。推普活动中,常见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等宣传标语,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认真履行广电总局要求的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长期的推普宣传使人们认为方言土俗、粗鄙、难登大雅之堂,说方言者被视为缺乏文化教养,而忽视了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于是人们逐渐对方言持排斥态度。公共场合羞于使用方言,改说普通话,即使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也抛弃自己的词汇和语音,尽量往普通话上靠。心理排斥已成为方言衰落的重要原
因。
三、方言的生存价值
方言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样品[3],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5]。它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一种动物的消失会导致生物链的缺失,同样,每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意味着文化链的缺失[3] 和一种文明的断送。
(一)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很多艺术领域,方言是其主要载体,没有了方言,其艺术魅力将会黯然失色,甚至彻底消失。被列为我国唯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是通过苏州方言表现的,不保护苏州方言,也就说不上保护昆曲,同样的,越剧、沪剧以及粤地的粤剧、粤曲和闽南的歌仔戏、西北的秦腔、山东的吕剧,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方言才得以生存发展。如今,方言的衰落已导致这些口头艺术濒危,离开了方言,很多文化艺术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方言与民俗也密切相连,民俗的一些内容都是用当地方言表示,如山西的刀头会,山东沿海祭海神奶奶,泰山一带祭泰山奶奶等[1],独特的方言词汇对民俗的形成与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作用,我们通过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各地民俗现象。如今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理应受到保护。
(二)方言是唤起人们归属感、认同感的情感纽带。方言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一个族群的人带来亲切感,人与人之间那份割裂不断的乡情会在浓浓的乡音间流淌。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的就是游子认族寻根的感慨。方言承载了一个族群所有的历史积淀[5],人们在各自的方言中可找到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族群的认同感。
(三)方言对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保留了较多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对研究古汉语语音学和古汉语演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音调发展到现代的普通话,入声已经消失,但在南方方言还有存在,如粤语是直接继承了中古汉语完整的-t,-p,-k入声系统。同时很多方言词汇也直接从古汉语继承而来。武汉话把口袋称为荷包,河南部分地方把女婿称为相公,闽南话也保留许多古音古词,如把吃称为食,锅称为鼎,[6] 如果方言消失,那么古汉语研究也将蒙受巨大损失。
(四)方言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生动性,同时也是汉语新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认为,方言因为历史悠久又活在人们的心中,积聚了异常丰富生动的土层民间用语,在生活用语和反映民间情感等方面的词语自然要比只主要来自于白话文的普通话丰富。普通话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逊色于方言[7]。发起白话文运动的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对《海上花列传》采用苏州方言写作极为赞赏,他指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8] 这正是方言比普通话更生动有趣、形象传神,方言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原因。方言文学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透射出一方人们特有的风韵和精神气质,具有独特而浓厚的乡土情趣。老舍洋溢着北京风貌的京味小说,沈从文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边城》,赵树理用山西口语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等,都因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