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进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与死的进化意义
时有财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 20091070093)
关键词:生与死生物学进化生死哲学
内容摘要:
从地球开始出现生命的那一刻,生命就以各式各样的方法繁衍生息,从无机环境中出现的有机物,又从有机物中衍生出了最简单的生命单细胞生物,生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并在生死中不断进化,最终;成就了如今纷繁美丽的大千世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生与死不过是推动生命进化的动力,
正文:
一、生物学意义
生命的开始:
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各种无机物。
通过长时间的地球演化,含有甲烷、氨、氢气等小分子无机物的气体在紫外光、电离辐射、雷电等能量作用下,逐步生成了有机的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使原始的海洋成为一种“原始汤”,也就是简单低相对分子量有机物与地壳表面的水体作用所形成的含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最终溶汇到海洋中所形成的产物。
此后,“原始汤”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经过了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在有硫、磷、金属等土壤的适当条件下进行缩合或聚合反应,逐步形成一些简单的有机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分子。在此之后,海洋中的蛋白质、核酸分子数量不断增多,浓度也不断增加,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又被分离、凝聚,并脱离原来的海洋环境,构成可与外界进行简单物质交换的多分子体系。
最后,这些多分子体系逐步演变,通过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有原始陈新代谢功能并进行自我繁殖的地区早期生命。当初期生命产生之后,通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旧物种消亡,新物种产生,这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圈。
适应:
原始生命的出现标志着地球走入了一个新纪元。虽然那时的生命还很原始,很简单,并没有繁杂的生命结构和复杂的生化反应,有的只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新陈代谢,以维持生命的继续。
而且,当时的地球环境还很恶劣,很不稳定。原始的生命体只能进行最本能的新陈代谢,而对于外界环境的改变根本无法做出相应的自我保护,于是当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时,脆弱的原始生命体就会大量死亡,而当环境恢复时,原始的生命体又恢复生机。原始生命体就这样不断经历环境改变,不断的死亡,又不断的恢复,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是环境影响,也许是基因突变,出现了变异个体,这样的新个体与原个体相比,更加适合生存,对环境改变的抗性增强,在环境改变时它可以熬过来,而不像其他生命体那样就此完结,
它比其他个体生存的更长,意味着它可以分裂出更多的变异个体,将自己的遗传基因传播得更广。变异的个体生存力强,原始生命体的生存力弱,环境改变,生存力强的变异个体得以生存,生存力弱的原始个体死亡。就这样,在生存环境的压力下,生命个体为了生存,为了适应这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在死亡和出生中变异,不断进化。循环往复,不断繁衍。
竞争:
生命不断在生与死之中变异,进化,与此同时,环境的变化也渐渐规律化,当生命体进化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机制,环境与生命体达到一个平衡,环境也不再对生命体造成原来那样的压力时,生命体便大量的繁殖,而各种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在资源的限制下,生物种群便会出现竞争,对各类资源的竞争,如:配偶,食物,生存空间等等。
生物之间的竞争必不可免的就会有胜出者和失败者,强大个体的胜出,弱小者淘汰。胜利者享受有限的资源,失败者则只有离开族群,渐渐老去,甚者死亡,成为其他动物口中的食物。胜利者利用这有限的资源来繁殖自己的后代,尽量保证自己的遗传基因可以得到延续,就是如此,弱者淘汰死亡,强者胜出基因延续。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它的力量和人工选择力量的比较——它对于不重要性状的力量——它对于各年龄和雌雄两性的力量——性选择——论同种的个体间杂交的普遍性——对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和不利的诸条件,即杂交、隔离、个体数目——缓慢的作用——自然选择所引起的绝灭——性状的分歧,与任何小地区生物的分歧的关联以及与归化的关联——自然选择,通过性状的分歧和绝灭,对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的作用——一切生物分类的解释——生物体制的进步——下等类型的保存——性状的趋同——物种的无限繁生——提要。
二、生物个体的生与死
自然界中只有物质是永恒的,任何一个生命体都逃离不了死亡的结局。
生物个体的生意味着这个生物个体可以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它可以吸收能量来是自身成长发育,同时它可以对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更有利于它自身的生存,更好延续基因。
每个生命体生的方式都不一样,植物的生存需要有阳光的照射,如阴生植物需要在阳光不强烈的地方才能生长,而与之相反,阳生植物则要在长日照的环境下才能生存。
不过每个生命体的种种性状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并延续其基因。同样的,死才是生物个体的最终归宿。死代表着个体物质、意识的消亡。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的必然归宿。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唯有死亡的归宿是亘古不变的。死是生的终结, 是生命个体存活状态的最后一步。无论是细胞生命还是非细胞生命, 其死亡都是与繁殖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死也是将一部分物质从生命系统归还给非生命系统, 死亡与繁殖共同使物质在生命与非生命两大系统之间不停地流动, 起到与新陈代谢相似的作用, 维持了两大系统间的物质平衡, 使得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三、生与死
这个世界是平衡的,只有平衡的状态才能合理和谐的发展。
而任何打破平衡的举动都是加速这个世界的毁灭。
生与死两个很简单有很深奥的词语,这个词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永远对立,却又不可或缺,永远平衡,有生有死不多不少。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想到家的八卦阴阳双鱼,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断循环,阴阳协调,演化天地。同理,生的尽头是死,死的尽头也是生。
生到极致,生存的远远大于死亡的,资源耗尽,生存的个体面临的只有死亡;死到极致,万物皆亡,没有什么生物生存下来,一切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混沌。自当一切恢复平衡之后,一切又从头开始,破而后立,循环往复。只有生与死达到平衡,整个屋中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整个生物圈才能维持稳定,有序。而物种的进化也才能继续。
佛教在人的生死问题上,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说教, 如”三世说”, 即前世、现世、来世的死观,查根究底的因果关系和不生不灭的理论, 抵达西方极乐世界的途径等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佛学的理论基石, 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 也是其灵魂学说的集中体现,这种生死观将人的寿命无形的延长了,讲求前世今生的种种会对你来世造成影响,今生中什么因来时得什么果。因果报应,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必下地狱,这样的思想后来成为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的中心抵住。教人自律,种善因结善果,为来世积德。
总结: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凤凰涅槃不是毁灭,而是浴火重生,即使每次涅槃都会被涅槃之火焚尽身体,痛不欲生,但涅槃之后都将更加强大。生与死之间的进化过程就如同凤凰的涅槃,只有经历过残酷的自然选择,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纵使过程中会死去,但是总会有个别可以成功涅槃,在自然法则之下生存下来,成为更适合生存的个体。
参考文献:
[ 英] 达尔文. 物种起源[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
版社, 1997.
孙儒泳, 牛翠娟等. 普通生态学[M] .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7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Death in Evolution
Shi Youcai
(School of Life Science , Yunnan University , Kunming 20091070093 ,
China)
Abstract:From the earth began life at the moment, life in every kind of method to reproduce, from inorganic environment arise in organic matter, and from the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the most simple life of single biological cell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generations of life and death, and life and death in the evolving and eventually ; the achievements of today have beautiful universe of 1000000000 universes. Death is not the end of lif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is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life power
Key words : evolution ; life and death ; philosophy on life and death;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