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尹明丹
摘要:一个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这个阶段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幼儿健全人格发展是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据幼儿人格的发展特点 ,确定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幼儿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方式、幼儿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在这一时期,孩子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取舍标准,其一切行为极易受到所处环境及其接触的人的诱导;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没有自我评价的意识,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幼儿时期也是孩子发展潜力的奠定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点在于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因该热情大方,会关心同伴,这样的孩子人缘更好,以后也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很活跃,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好。幼儿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是有利于其成长中的身心健康
健全人格应具有良好的认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研究表明 ,人格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中介变量的作用。 [5]个体对待生活的总体倾向和态度 ,会影响其在生活事件中的取舍 ,最终影响其生理反应和心理健康。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积极调整世界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 ,从而采取积极的方式和有效的应激机制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其身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生理基础。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是日后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影响着儿童身体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根本在于具有和谐心理及和谐行为的群体的建设,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健全人格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心理和谐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人格作为决定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 ,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环境变化和适应过程中的各种信念、情绪 ,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又受自身思想、感情和情绪的支配。因而 ,健全人格与个体心理和谐程度息息相。幼儿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信心、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在婴幼儿身上充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父母、幼儿园老师和护理者对幼儿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成人要帮助儿童在幼年时期便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潜力。
二、幼儿人格健全的影响因素
(一)祖辈们的言行及对孩子的态度
当今的社会,多数家庭的重心往往在孩子身上,孩子都通称为“宝”。安全意识让祖辈们处处为孙儿“护驾”,过度的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一种是出于对物品的安全,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制止孙儿玩水,为了不搞坏闹钟而把它收藏起来,不打破杯子而不让他自己倒水喝等等;一种是出于对孩子自身的安全,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
的交往等等。这些对孩子的“好”都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其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品质,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或许天伦之乐真是人间极乐,祖辈们由于晚年孙儿绕膝,欣喜之情无法不言于溢表,狂爱之心无法不倾于孙儿身上,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任性自私、骄横无礼、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心”的健康的重要性。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了,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的孩子。由此易导致孩子的视野狭小,知识面无法拓宽,缺乏孩子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不善与人交际,与人合作,易产生孤独、敏感、自卑等心理障碍。
(二)家庭的和谐程度与亲子间的亲密程度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父母之间处理家庭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会被孩子学以自用,用于处理其在生活中的矛盾,并随其成长而形成其固有的价值取舍标准。所以,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或生活中的不当言行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此外,如今大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与祖辈抚养。如此,孩子由于很少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等到年龄大些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往往对父母的感情是“可敬而不可亲”,易造成两代人交流困难,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小时候的心灵“饥饿”,情感缺失,容易产生孤独、不信任、焦虑等人格缺陷。譬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与孩子谈天说地、交流思想,与孩子一起摆积木、拼图、涂鸦等,做各种比赛游戏等等,都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幼儿很容易受到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而言,如果教师对某项学习内容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则这种兴趣也会影响幼儿,使幼儿学习起来倍加用心。反之,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将会相应地降低。二是对幼儿而言,幼儿很重视教师对他的爱和尊重,如果他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便会有更强的动机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用处。相反,如果幼儿觉得没有人爱他或尊重他,便可能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自信心。教师如能对幼儿完成的学习任务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赞赏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关心、信任和谅解幼儿,则幼儿将会信赖与爱戴老师,乐意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学习起来会更有劲头,进取心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