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文/何忆飞鸿影一.何谓物哀?(一)开宗明义物哀,作为日本审美意识的主流,其渊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一书。
本居宣长提到,《源氏物语》主要“是写‘哀’的事让人动心,从‘物’传意,让人知道‘物哀’的事。
”所以,物哀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物哀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
我对物哀的粗浅理解是:在对于自然界平凡事物的体察中,感悟出人的主观情感——并非简单的如中国古代诗词理念中的“移情入物”,而是在物与自己之间产生交互的情感交流,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二)物哀缘起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看来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
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神道教的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
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作者:李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的标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李晓宇(1980-),男,汉,河南省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前言:“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个史书当中,主要表示感叹等意思,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过出去的感叹词,到现在的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情感。
本文从日门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物哀”的具体概念,并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品鉴,从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日本“物哀”文化的兴起和具体的成因,将其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现了对其美学价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上,这种基于真实原则的“物哀”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使日本的文学界除了许多文学巨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即在物体消逝、毁灭、腐朽、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产生悲伤之外的美感,这种美感与传统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五感美”思想与“物哀之美”密不可分。
传统美学强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美感体验中的作用,而“物哀之美”正是通过视觉与嗅觉,感知对象的颜色、纹理和气味等细节,以及通过听觉,感受它们的声响与声息,最终产生特殊的美感。
例如,《小林一茶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黄昏灯下/侵蚀褪色的旧时刊物/一页一页流逝/洒落纸尘的音响”。
这首短歌通过描述旧时刊物变旧、变褪,发出纸尘轻轻飘落的声响,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惆怅和感怀,形成了“物哀之美”的审美体验。
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也与“物哀之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禅宗强调“把握当下”,追求“无我”、“空”、“寂静”等境界,这些思想在日本文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经典的日本小说、短歌和俳句中,都有表达“无常”、“无我”的主题,以及对短暂、飘忽而又珍贵的人生的感慨。
例如,《飞鸟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今朝是/世上最好时节/因为我在此”。
这首短歌表达了抓住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短暂而珍贵的感慨,意味着当下的美好,不久将消逝,因此更加珍视它。
这种通过珍视“无常”而产生的美丽的审美体验,正是“物哀之美”的一种体现。
此外,日本文学中的“侘寂”美学也是“物哀之美”的表现。
侘寂美学强调自然的不完美、独特和独特之美,以及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这种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枕草子》中写道:“秋之夕,或らへば、天の涯まで、あらしふく、/ときもあり、けさもあら、ゆめのかよひ路”。
“秋之夕”是一句特别的季节性词汇,黄昏时的感受和境界被表现出来了,黄昏时,人们不禁会想象到秋天的到来,在黄昏的时刻,这种想象尤其的强烈;而“天の涯まで”表现出人类永远无法到达那片天空的边缘,即使多么美丽和令人向往的东西也是如此,这种茫然不知道日积月累会不会真正实现的、遥远却又真实存在的感觉,可以称作“物哀之美”。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王露(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等四个方面。
有许多日本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响,极为推崇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善于挖掘色彩之美,追求人性之美。
文章深入探究了日本文学当中的“物哀”倾向,旨在为日后的日本文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指导借鉴。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倾向中图分类号:I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072-01一、引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审美倾向,“物哀”情感成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物哀”即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构建起来的情感共鸣,形成一种人们共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意识。
日本文学中“物哀”倾向的产生有针对性地接受了我国文学中的部分元素,并且进行了改良完善,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深入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有助于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内涵在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中,“物哀”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其在日语中的表达为「物哀れ」,源自于日本平安时代的艺术感,散发着古典、忧伤以及追求自然的美感。
“物哀”的审美意识来源于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崇尚追求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曾对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给予了“物哀与幽玄”的高度评价之后,“物哀与幽玄”随后便被诸多学者视为文艺本质。
和歌诗人藤原俊成使用了诸多“物哀”手法编写了《千载和歌集》,随后茶道、小说、俳谐以及当代日本文学当中都开始普遍使用“物哀”的审美观。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当中被定义为:不用言语表达,即便肉眼无法直视,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可以感受到的美的世界,这便是“物哀”的深层内涵。
比方说看到了鲜花就想到了美,那是客观存在的美。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
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
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 物哀 ” 的本 意并 不是 仅仅 局 限于 “ 哀” 这个 层 面 , 而
是涵 盖 了喜怒哀 乐 诸 相 , 也 可 以 理解 为 人 的 一 生 当
中多样 化 的情 感 体 验 。我 们 把 “ 物哀 ” 一 词 分 开来 解释 , “ 物” 可 以表 示 客 观 存 在 的一 切 事 物 , 也 可 以
译 词有 着不 一样 的解 释 。也 可 以说 , 汉 语 当 中 的词
汇 不能 够将 “ 物哀” 当 中的韵 味 和 内涵 表 现 得 淋 漓 尽致 , 所 以不能 简单 地 从 汉 字 方 面着 手 来 分 析 它 的
内涵 。
世故 ; 第 三类 是指 对 自然事 物 的感动 , 尤其 要强 调 的
并且 基调低 沉 , 给人一 种极其 悲观 的情感 。譬 如 , 小
在 日本 文学 当 中 , 人 们 往 往 会追 求 内心 深处 最 为细腻 的情 感 。当我们 置身 于 日文 文学 长河之 中的 时候 , 我们 可 以清 楚 地 发 现 , 从 8世 纪 的和 歌 总 集 《 万 叶集》, 一 直 到 现 当代 的川 端 康 成 的作 品 , 几 乎 每一 部作 品 当 中都 饱 含 着 优 柔 伤 感 的 情 丝 。就 拿
该划 分 为五 种 , 分别是感 动 、 调和 、 优美 、 情 趣 和 哀
愁, 并且 他 着 重 强 调 了哀 愁 这 一 部 分 。 由此 看 来 ,
个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和审美 观念 都能 够通 过文
1 1 3
学 艺术得 以 良好地 展 现 , 因此 , 想 要更 好 地 理解 “ 物 哀” 的真谛就 要从 日本 文 学 着 手 , 并且 “ 物哀 ” 在日 本 文学 当 中无 处不 在 , 贯 穿 于 日本 文 学 发展 的长 河 之 中。
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物哀美学理念的分析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物哀的美学特征
物哀的美学特征物哀,这听起来有点神秘的美学概念,就像一阵从古老日本吹来的风,轻轻拂过我们的心间。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林。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看樱花。
那满树的樱花啊,粉粉嫩嫩的,就像天边的云霞掉落到了人间。
小林站在樱花树下,眼睛里有说不出的情绪。
他喃喃地说:“你看这些樱花,开得这么美,可花期那么短,过不了多久就会凋谢了。
”这时候,我就突然感受到了物哀。
物哀啊,它不是单纯地说这樱花好看或者不好看,而是在这好看之中,还夹杂着一种对樱花短暂生命的怜惜。
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婴儿,笑得那么甜,可是我们心里也会闪过一丝担忧,担忧他以后可能会遇到的挫折一样。
从这樱花的事儿来看,物哀的一个美学特征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易逝性的敏锐感知。
我们看到美丽的夕阳,那一大片火红火红的晚霞,把天空都染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大家都在欢呼着拍照,可内心深处呢?也许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这哀愁就像是小虫子,在心里轻轻地咬着。
“这么美的夕阳,很快就没了呀。
”这就好像是我们对待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瞬间,刚想紧紧抓住,却发现它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了。
这难道不就是物哀吗?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再说说我爷爷的老物件。
爷爷有一把旧二胡,那二胡的木头都有些磨损了,琴筒上还有一些划痕。
每次爷爷拿出来拉二胡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氛围。
爷爷拉的曲子,大多是那种有些哀伤的曲调。
他一边拉,一边眼睛里好像有回忆在闪动。
爷爷说:“这二胡跟了我一辈子喽,它见证了我的酸甜苦辣。
”那些老物件,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老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产生物哀之情。
这物哀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就好比是一条河,缓缓地流淌着,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和回忆。
这些老物件所引发的物哀,是一种对往昔时光的眷恋,是一种对曾经的人和事的怀念。
这就像是在秋天看到落叶,一片一片地飘落在地上,我们会想到树叶曾经的翠绿,想到春天时满树的生机,而现在却只能无奈地飘落。
物哀还体现在对他人命运的同情上。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物哀”美意识是日本美的源流,其发展而成的“物哀论”是对日本文学民族性的概括总结,也是日本文学独特性的体现。
它通过对文学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创作与接受心理的影响,深刻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
本文探究“物哀”美意识如何在自然、宗教、文化的多重因素中创生,如何在不断的审美超越中建构文学这一自由的生命形式,又如何在二战以后的历史阶段受日本社会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创作视角内化的多重压迫下消解了物哀美的韵味,造成这一传统文学理论的解构。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文学空间;建构;解构美意识,是“在主观与客观志向相关并使主体与客体能动与受动相互反转的创作或鉴赏经验中,将创造性对象规定与接受性的自我反省二者的动态平衡作为肯定基准,而对带有情绪性出现的对象的主客融合状态作出直观判断的意识作用”。
[1]“物哀”(mono-no-aware)是日本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从上古时代的《古事记》《万叶集》等作品中萌生,至中世的《源氏物语》成熟,经近世传统文学的锻造,渗透到日本人的文化基因,浸润着日本文学创作、接受的全程,成为决定其审美情趣的根本要素,呈现出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而在日本文学步入现代之后,这种美意识之于文学的影响受到诸如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以及创作视角内化的挑战,逐渐走向衰微,并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型与解构。
这一过程,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所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图景下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种警示。
一、“物哀”美意识在日本古代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创生“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文学理念。
本居宣长受《古事记》影响,认为文学应从儒家道德观的中解脱出来,关注并尊重人本身的情感,进而提出“物哀”的概念。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
2020年16期┆195 随笔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 楼思源摘 要:“物哀”是日本文学里美意识的主流,强调作品中悲与美的融合。
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则是从朴素淡雅的自然环境、社会底层的淳朴女性形象、少男少女朦胧的爱情三个方面来展现物哀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自然环境;女性形象;爱情;悲与美《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展现了日本文学理念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源于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意指将情感寓于物中,以达到真情流露的目的。
“物哀之美”融入文学作品中后,极大地满足了日本人民对于悲的特殊情结,因此从平安时代开始就是日本文学美意识的主流,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女性形象、男女爱情的细腻刻画,来营造一个优美却满载惆怅的意境,抒发自己对于悲和美的独到见地。
一、自然环境中的“物哀之美”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季节分明的国度,独特的自然环境让日本人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受这种民间传统意识的影响,日本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则倾向于通过较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波动起伏。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穿插了很多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
譬如少年与薰子初见时,作者展现了伊豆寂静清凉的深秋之景,此时的伊豆“有着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和深邃的幽谷”,“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
伊豆的山峦、大海、森林都被赋予了生命,这些生灵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感情,它们会为少年和薰子的相识而摇曳生姿,也会为了他们的分别而黯淡失色。
作者用沉静却不萧瑟的文字勾勒出伊豆朴素淡雅的自然之美,只是这份美似乎始终被一抹淡淡的哀愁所笼罩,无论是“潺潺的流水”还是“飘零的秋雨”,都透露着一股若隐若现的伤感,环绕着少年和薰子走向故事的结尾。
川端康成将人物巧妙的融于伊豆的秋景中,让人物心理的转变与自然相交融,寓情于景,见景生情,让读者在领略伊豆朴素淡雅的自然美的同时,感受人物内心深处所传达出的愁思。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
99品 评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尚雅颀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学方面推崇表达人的真情实感,这为“物哀”审美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学先是用“哀”来表达人的情感,随着主观感情的不断加深,只用“哀”已经无法完整表达出文学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审美理念,随后衍生出“物哀”,它是日本文学的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物哀”内涵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以“物哀”为主,“物哀”审美情趣不仅包含在日本文学中,也与日本人的生活精神面貌有关。
“物哀”观念的诞生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日本人的审美心理饱含对生命的珍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消逝,就会感到无限悲伤,受这种心理根深蒂固的影响,日本文学就形成了特殊的“物哀”审美。
“物哀”由两部分组成,“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哀”指的是悲哀。
一个是客观事物,而另一个是主观情感。
两者相结合,表达的是对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事物而产生的内心感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伴随着这种情感在日本文学中的积淀,现在“物哀”已经不是一种理性的内心感情,而是一种需要依靠内心去体会、去感受的美感。
简单来说,“物哀”就是由人和客观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醇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去感受人情世故、世间万物之间的情感美。
由感动到“物哀”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式的、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
《〈源氏物语〉玉小栉》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的作品,这部作品第一次把有关美学的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物哀”审美理念。
不过,他所提到的“哀”是包括忧伤、难过、开心等多种情绪在内的。
除了本居宣长,也有很多别的学者对“物哀”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久松潜一在文学作品中把“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那就是优美、感动、调和、情趣、哀愁。
他认为哀愁性质最为重要,虽然“物哀”所指的不仅仅是哀愁情绪,但是它主要仍然是对哀愁的描写。
100品 评概括来讲,“物哀”是一种体现情真意切的表达情绪,就像人们常讲的感物伤怀,只不过“物哀”里的“哀”是多种情绪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都有的喜怒哀乐情绪。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畴深厚地渗透在 日 本文学作品当中, 本文将 以《 源氏物语》 和《 伊豆的舞女》 为例来说明此概念 的影响。
关键词 “ 物哀” 《 源氏物语》 自 然美 的体悟 。 美观念的生命感和季节感。 “ ‘ 物哀 ’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 自然 美是 日本 全部 文化 形 态之美 的原型 , 自然美 观 念 形 态而 存在 ,它 的形成 与发 展经 历 了一 个较 长 的历史 是 日本美学的基石 ,其美学范畴序列也是以 自 然美为 过程 , 属于 日 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 记、 纪’ ( 即《 古事记》 逻辑起点的。最早 的诗歌集《 万叶集》 中就表现出了对 《 日 本书纪》 ) 时代开始 , 日 本文学就已产生了‘ 哀’ 的美 季节的情感反应及心理变化 , 并 由此把季节同人的青 理念 。 ” 翻 到 江户 时代 , 本 居宣 长在 《 源 氏物语 》 中描写 的 春、 爱情 、 生命等感受结合起来 , 相互 比喻和象征。 艺术 “ 哀” 的情感体验去发掘其 中的美学含义 , 并明确提出 中表 现 自然事 物 的色彩 和状 态 就是 表现 人 的思想 与情 总结“ 物哀” 的美 的理念 。本居宣长认为紫式部写出了 感。 这 种季 节感 和表 现“ 季题 ” 的艺术 要求 , 使 自然人情 人 生 种 种 真实 的情感 , 但是 “ 在人 的种 种情 感 上 , 只有 化、 人 与 自然互 渗 交融 , 也更 强 化 了 日本 人 对植 物 、 花 苦 闷 、 忧愁 、 悲哀——也 就是 一切 不 如意 的事 才 使人 感 树 的- -h i - 一枝 的敏锐 感受 。一 切事 物都 是 亲切 可爱 又 动最深 ” “ 悲哀只是 ‘ 哀’ 中的一种情绪 , 它不仅 限于悲 都是飘渺无常的, 这种纤细的敏锐感受通过 比喻 、 象征 哀的精神” “ 凡高兴 、 有趣 、 愉快 、 可笑等一切都可 以称 与联想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之 中,就上升为艺术范畴 为 ‘ 哀” 。说物哀“ 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 , 并感到 “ 物哀” 。此范畴强烈地渗透到了 日 本作家的文学创作 渗入心灵的事” 刚 ,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 中可以看出, 他所 中, 使得作品显示 出强烈的真切之情。 理解 的 “ 物哀 ” 这一 范 畴 更 主要 的 是指 “ 真情 ” , 即对 自 然及人生世相是以对生命 、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 种种情感 中最初 的真切情感之一。 因此 , 与其说 日 本人 “ 物哀 " 概念 的形成 日本民族对 自 然是有着很强烈 的感悟的 ,他们首 以自然物来象征或 比喻人情 ,不如说是 以人心的真情 揭示花之心 、 树之心、 寸草之心 , 而且特别以残 先对 自然美的定位在于 自然美和色彩美 ,他们 的审美 来体验 、 残雪 、 落花 、 枯枝 、 红 叶、 衰草来 表达对生命不可避 意识 的原型 就在 于 自然 美 和色彩美 。 树木 花草 从发 芽 、 月、 免地将要消逝的感伤情绪。 因为 , 这一切都是瞬间的存 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 ,使 日本人有了最初的 在 人生 中弥 足珍 贵 的就是真 诚 的情感 。所 以 , 如 以 生命轮回和变化 的感受 ;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 和风花 在 。 雪月 的瞬 时 即逝 ,则强 化 了生命 的短 暂无 常 的感 伤心 真 情为基 点 ,那 么 在悲哀 之 外 的其他 真情 实 感也 就可 哀” 。这里 的“ 哀” 指种 种人 生真 情 , 例 如喜 、 理。 他们往往从短小的诗歌形式中表现一定的季节感 , 以称之 为 “ 哀、 乐、 愁、 苦等等真切 的情感体验 。“ 物哀” 这一范 春 天最 美 的是 樱 花 ; 秋 天 最美 的是 晕月 、 残月 ; 冬 天最 怒 、 美的是薄雪、细雪 。在他们丰富而敏锐的审美体验之 畴 的内涵不 仅止 于 悲哀 ,而 且包 容人 生 中多种 的普遍 即“ 真情” 或“ 同情” 。 中, 对雪 、 月、 花都有数十种不同的细腻的描述。 在对生 的情感体验 ,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思想研究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思想研究作者:郝慧敏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有的美学理念,它不仅印刻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中,甚至影响了日本国人的性格和精神。
“物哀”美学让日本的文学作品拥有一种特有的美感,让日本文学与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相比有别具一格的气质,因此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美学思想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日本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思想进行浅要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审美价值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美学的起源“物哀”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主要可以追溯于《古事记》,在日本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之中,“哀”字之情在多处体现,甚至“物哀”一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
a 《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因此在之后的很多作品中都受到这种影响,久而久之“物哀”也就成为日本文学中一种特有的美学思想。
例如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也都有这种物哀思想的体现。
“物哀”并不单纯的只是因物而哀,也不是指单纯的哀伤之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对“物哀”的含义做出了解释:“‘物哀’中的‘物’指的是人类本身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物哀’中的‘哀’指的则是对于外部世界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不仅限于哀伤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独特的审美”;当前“物哀”已经成了日本文学中的一种主要情感基调,大多数日本文学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文学审美来。
当前“物哀”美学在日本国人看来代表一种高级的文学表达,甚至成为日本文学的标志之一。
最后物哀思想已经从一种文学表达上升为一种更高深的意境和境界,是一种外部世界和人的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产生“物哀”美学的原因某种思想美学的产生与物质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物哀”美学的诞生就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民族性格等很多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
歌哀诵悲——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探讨
歌哀诵悲——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探讨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日本文学中的歌哀诵悲表达方式,突显其对情感与社会关系的独特贡献。
通过揭示日本文学如何以歌颂与哀悼的方式将自然与物体巧妙融合,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一表达方式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出情感的深度,并同时反映社会与个体的复杂纽带。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论文凸显了歌哀诵悲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丰富启示。
这一探讨为理解日本文学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揭开了歌哀诵悲在文学领域中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歌哀诵悲、日本文学、物哀、情感表达、社会关系引言:在日本文学的丰富历史中,歌哀诵悲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通过它,作家们将情感与自然、物体融为一体,勾勒出深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画卷。
这种文学表达方式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心灵的交响乐,使读者能够在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情感的奇妙共鸣。
本论文旨在深入剖析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表达方式,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纽带。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揭示歌哀诵悲在日本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对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
一.歌哀诵悲:日本文学情感表达的独特形式歌哀诵悲,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情感表达形式,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情感和社会脉络的交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我们能够发现歌哀诵悲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将自然景物、物体、以及人类情感有机融合,为日本文学注入独特的灵魂。
在日本文学中,歌哀诵悲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手法,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的演化,是情感的音律。
它不以单一的情感或抒情为中心,而是通过歌颂、哀叹、悲怆的表达方式,将自然界的美景、物体的寓意与情感相融合。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情感共鸣,读者在其中不仅能感知情感的波动,还能体味到自然与人情的共振。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歌哀诵悲常常成为一种情感的抒发,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如樱花飘零、秋叶凋零等,作家们巧妙地将人类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互交织。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jc 足 土 <伸 二
白 裸身j 、 r 美 L <光 弓 黑 眼 二
大 墨 眼 c 子 一 番 美 L 、 踊 、 持与 屯 ,允 。 重 喻 缘 言 ) 二
老残寸 l 为 2 二 二、项 雪 【 《 耋夕烷 空 南 ,允 。 j ) 『 尝 出 ……薄寒 、 眺幻 南 允力 ……枯 才 菊 圭 墨 { , L c 寒 天 土 弓 霜柱 直 1 二c 、 。 U加 L 、 根 雪 解 c 允 屋 于为
的 岫 向。
一 .
何谓“ 哀” 物
“ 哀” 训 , 物 一 H文 叫 做 “ 屯
南才 扎” ) 。它作为 H本传统的市 艾意识 , 于《 氏物语 》 但 是真 源 源 ,
J提 “ 哀 ” 一 审 美 意 识 的 是 1 物 这 江 户时代 的本 居宦 长。他从 文学 的艺术表现 和渎者 的审美眼 光 出 发, 斤儿 结 合对 《 氏物语 》 源 的鉴 赏, 系统 地 解 释 r“ 哀 ” 内涵 。 物 的
遇 世 间 变 故 的驹 子 并 没 有 因 此 而 堕落 , 是苦练琴 艺 , 过正正经 而 想 经 的 生 活 ,并 且 向 往 普 通 女 子 的 真 爱 。 但 是 , 如 这 严 寒 的冬 天 , 正 驹 子 的 愿 望 被 一 步 步 抹 杀 。雪 国
《 伊豆 的舞 女》 雪 国》 和《 两部代 表
味 , 小 仪 仅 指 “ 哀 ” 情 , 包 它 悲 之 还 含 “ 弭悦 ” “ 情 ” “ 美 ” “ 、旧 、赞 、 爱 怜 ” 情感 。 等 我闰 的叶渭渠教授 将“ 哀 ” 物
力 I 屯。上 ) = 『 、-1彳/ t 入 弓 匕 、 暗 17 、/O " l . 冷 允 、 力 c c 落 i 、 。J
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陈星好 长春光华学院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
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
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是理解日本文学和民族特色的基础。
日本代表物哀之物,就要数日本的樱花了。
樱花虽美,但却只是昙花一现,樱花的花期一般为三,五日,之后就会凋零。
人们都喜爱盛开的樱花,享受短暂美好的青春,但与此同时也喜爱凋零一刻的美,落红与风一起归于大地,然后便会联想到生命和青春的转眼即逝。
物哀就是表现心中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此时此刻所孕育出的微妙情感的审美观念。
对于重视心灵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东西而已,在特别的环境之下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才是永恒的。
一、物哀的概述和文化内涵(一)物哀的概述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其国家本身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日本属于岛国,常常被雾霭笼罩,自然景色给人们的总是朦胧,虚幻,变幻无常的感觉,而且日本国家集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等景观于一身,但是也常年伴有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灾害,因此,人们看到的美都是稍纵即逝,在日本人心中,美好的事物缺乏稳定性,美好与悲伤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日本文学中一直崇尚物哀思想。
日本中具有历史悠久的审美传统便是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念,所谓物哀观通俗解释就是“真情流露”,人心在与外部接触时,触景生情,感知事物滋生感情,心为之所动,对此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可能喜悦,可能愤怒,可能悲伤,可能低徊婉转,可能思恋憧憬。
拥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这有点像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12AH5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改卷教师:杨德煜
学号:153000517 姓名:郑濛得分: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以《源氏物语》为例[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巨著,它创立了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物哀”文化。
本文将以赏析的形式解读《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美。
[关键字]:日本;物哀;源氏物语;
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
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
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美的形态上‘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因而本居宣长(十七世纪日本学者)将这种‘哀’的感动称作‘物哀’。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杨薇指出:“所谓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动和体验,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
”林林说:“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
”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物哀”文化的开山之作,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其中的“物哀”文化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观念。
《源氏物语》中有大多日本诗谣形式的篇幅,将“物哀”与人物性格顺其自然地结合。
《桐壶》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
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出身低微的她并没有外戚做靠山,因而在宫中备受冷落与欺凌,就如同这诗中所写,桐壶更衣将自己比作那荒地上的小草儿一般,孤苦无依靠在一个冷凄凄的露水夜里,更衣在深宫中泪流满襟,看到荒地上的小草儿,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无比怜惜。
秋虫的鸣叫如同哭泣的声音,眼泪过了一宿还未干完。
这虫鸣声越响,深宫中的人儿流得泪越多。
猛烈的风儿吹得树叶飘荡,对小草的怜惜就越发地深重了……更衣死时,天皇吟诗道:“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可见天皇对其之死深深的愧疚与无奈。
而之后出现的藤壶妃子因极像更衣,因此受宠于天皇。
但她与男主角光源氏发生暧昧关系,生下了后来的冷泉帝。
“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
开墨色花!”这使她陷入矛盾与痛苦的深渊中,仿佛万物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增添悲伤。
因此源氏公子的出现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束光芒照进了黑暗,况且源氏公子又是如此的青春年少、光滑照人。
但是暧昧关系后的结果,就是她深陷内疚痛苦之中,一方面惧怕“乱伦”罪孽败露,“纵使梦长终不醒,声名狼藉使人忧”,一方面又眷恋情人,割不断儿女情长,但是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她还是断绝了与源氏的关系,在韶华之年皈依我佛。
这一系列的复杂情感,使得“物哀”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仅是桐壶妃子对自己的哀,更有源氏对藤壶妃子的无奈之哀,两段浓烈的情愁形成了浓烈的“物哀”诗,藤壶即藤花,高居枝头,美丽无双的花朵,谁能知晓她的悲伤?作为本书的开头之篇,令读者难以忘怀。
《夕颜》
夕颜凝露容光艳,料是伊人驻马来。
苍茫暮色蓬山隔,遥望安知是夕颜?
落月随山隐,山名不可知。
会当穷碧落,蓦地隐芳姿。
一度春风归泡影,何由诉说别离情
秋尽冬初人寂寂,生离死别雨茫茫!
物哀比悲哀恬淡。
恬淡到什么地步?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
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物哀的表现形式若过于强烈,那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夕颜》这章中介绍了一个妙龄女子夕颜,她与源氏公子偶然邂逅。
“凝露夕颜容光艳,定是伊人驻马来”就是形容此女的容貌,清秀且天真无邪的样子令他一见锺情,两人遂在夜里时常密会往来。
不过夕颜从不肯透露她的真实身份,源氏也跟著隐瞒自己的身份与她来往。
夕颜的天真,夕颜的单纯,夕颜的早夭……这一切使得夕颜这朵纯白的小花在整个物语中成为一个脱俗的几近精灵的女子,没有丝毫世故,嫉妒,人心险恶的污浊。
这也是源氏十分怜爱,直到她死去之后若干年还时时想念,垂泪回忆的缘故吧。
夕颜背光乘马而来,她容颜美丽,仿佛隔了许多暮色与山丘,她容颜渐渐隐去。
天上的月儿被不知名的山川挡去了颜色,而夕颜的面容也被不知名的地方隐去了芳姿。
一度的美好时光成为了泡影,竟不知道如何诉说别离情。
秋过冬来,原来的那个人儿也无踪无际,这茫茫下的雨,这生与死间的距离!
就这样,《夕颜》诗中暗诉了夕颜短暂的一生,使她成为了源氏公子一生的怀念。
暮色与无名山,落月与穷碧,都行成一种淡淡的忧伤,为夕颜在荒宅的死埋下了伏笔。
回想他俩的初见,源氏公子在傍晚时分乘车路过一户人家,看到门外篱笆上开着很美的夕颜花,白色的可爱的花朵盛开在夕阳中分外美丽,随从便去询问花的主人是否可采摘一枝,花的主人不仅同意并且还给随从一把纸扇用以托着娇嫩的花朵,源氏公子接过纸扇,看到扇子上写的便是这首诗了。
夕颜短暂的一生,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紫姬》
露在青萩上,分明不久长。
偶然风乍起,消散证无常。
紫姬从八岁遇到光源氏,就决定了她做为紫夫人的一生,她犹如美丽的花朵,因源氏公子而绽放,为他而芬芳。
她拥有人人羡慕的光源氏的厚爱,她也深爱着源氏公子。
以至于直至死前,觉得自己略微好些,源氏公子便如此欢喜,不胜伤心。
因念自己死了,不知源氏主君将何等悲恸。
悲从中来,感极赋诗。
紫姬就像是露水在青萩上一般,分明是不会长久了。
当风儿乍起的时候,消散也是无常的事情。
此诗并没有用太多的“言传”,而更多地是以“意会”,以自己比作渺小易逝的露珠,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将人命比作风吹花枝倾侧、花上露珠难留之状,使得源氏悲恸不堪,回诗道:“世事如风露,争消不惜身。
与君同此命,不后不先行。
”体现了他深深的无奈与不舍。
吟罢,泪珠纷纷落下,揩拭也来不及。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不舍,要与心爱的人道别,还是生死之别。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
《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美,与书中几位同样有着“物哀”气质的女性身世相结合,其大
多红颜薄命:花期苦短如夕颜,身世沉浮似浮舟,了无一物是空蝉……她们如雨后夜樱一般,将怒放到极致的美留给了香消玉殒之时。
生离死别的痛苦,对专一爱情的渴求,为情而死的忧伤,交汇成一首名为“物哀”的咏叹调,咏的是缠绵爱恋,叹的是薄情易逝,哀的是人生无常。
书中平平淡淡的故事情节,无数无奇的事物,却被作者用寥寥几字感染得无限感伤,给所有的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回味。
参考文献:
《日本物哀》本居宣长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源氏物语》紫式部著林文月译译林出版社2011
《物哀之美》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