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
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
目录
1 好雨随风 (1)
2 天堂寨枯枝 (3)
3 三角梅 (5)
4 向一棵树鞠躬 (7)
5 竹林深处人家 (9)
6 石崖上的枣树 (11)
7 燃烧的木棉 (13)
8 守候一株水仙 (15)
9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17)
10 乡村一树寂寞红 (19)
11 春天,复活的季节 (21)
12 开花的心 (22)
13 野菊花 (24)
14 陕北柳 (26)
15 北国的春风 (28)
参考答案 (29)
1 好雨随风
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

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

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

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

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

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

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

暖和多了。

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

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

(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

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

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

是夜里来的。

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

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

于是,忽然想起昨目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

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⑨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

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

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

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

(B)天空如刚擦过的镜子,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1)着水色。

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⑩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释】(1)洇(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1.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好雨随风》一文简要阐述:三位作家在描写春雨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②有如天降甘露。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羡林《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天堂寨枯枝
①当你走进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你会被公园的奇松、怪石、茂密的森林、山与水的完美结合等自然景色所陶醉,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片原始树林中随处可见的独特一景——“枯枝”。

②小溪旁一棵枯树冲天而立,走近它,你会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光滑而又粗壮的树干,用小石头敲一敲“当、当”的铮响,真是一身傲骨。

③远看瀑布边的大枯树,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我虽遭不幸,受折磨,但我仍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④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迎面又是一棵枯树,正当你为之而叹息时,却发现枯树身上又发了绿芽,这是一棵“死”而复活的枯树,真是生命之奇迹,它仿佛是在告诉你一个真理:身处逆境不可怕,只要你有信心,敢于与命运奋起抗争,奇迹就会发生。

⑤山涧中,你拽着藤蔓在攀登,来到一棵绿树旁,细看却是一棵大枯树,枯树爬满了青藤,“青藤如若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枯树虽已苍老,但裸露的肌肤,苍劲有力,像一个健美运动员,对青藤情有独钟,青藤被枯树执着的爱所感动,紧紧地缠绕着枯树。

⑥瞧,岩石上的枯树,那伸出的粗大臂膊上却站一棵亭亭玉立小松树。

小松树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特别引人注目;枯树慈祥地、默默地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这一老一少孑然而立,又浑然一体。

阐释着生命的延续,对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呢?
⑦各具情态的枯树遍布在森林公园的沟沟壑壑,观后让人感叹不已,但枯树的集中群体形象更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⑧春、夏之际尤其是你乘索道缆车在原始森林临空俯瞰,或登上山脊向森林深处眺望,除了装点大山、体现森林旺盛生命的一望无际的绿色之外,最能冲击你视觉的就是那白花花一棵棵赤条无挂、毫无掩饰的钢筋铁骨,傲然挺立在绿色丛中的枯树了。

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它们好像在向游人证明,我们曾是这个世界的生命之一!是的,当你看着那高大、魁梧的枯树,你就不得不承认它曾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肯定有其风姿绰约的青春岁月,有其辉煌的历史。

同时,你又不得不想,它们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失去了青春年华?是雷击、是虫害、是病魔、是大自然的风刀霜剑!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想到人生的艰辛与沧桑。

你在进一步透过森林绿叶的间隙,细看地表横七竖八躺着的枯枝,那情景就像刚刚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不幸,经历了多少拼搏,终于訇然倒下了。

这时你会明白森林的土壤是因为枯枝而变得如此肥沃,是它们哺育了新的绿色生命,是其最后的无私奉献。

⑨枯枝与绿色生命同在,从而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大自然真是一支神奇的画笔,细想这不也是人类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杰作吗?枯树,这.道独特风景线却给人以意想不到的
启迪、联想、情趣和自然享受。

⑩枯树是原始森林生命的乐章;是原始森林的风骨。

⑪枯树“枯”而不“朽”。

1
2.请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具体说说第⑦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按要求回答问题。

(1)枯树慈祥地
...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

(从词语运用角度)
...、默默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

(从修辞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加点词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枯树‘枯’而不‘朽’”,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你有此联想到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角梅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

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

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生长状态(1)(2)(3)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
开花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

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

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

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竹林深处人家
①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竿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A]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②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③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

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

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

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

④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

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

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

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⑤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家家产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

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

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

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
[B]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⑥[C]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人,声音却越来越近。

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们回来了。

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三方面的鲜明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