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姓名:陈小丽
学号:24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206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简介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因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造像最初开凿于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代表。
二、历史沿革
大足石刻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公元892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大足城北龙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公元1078~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大足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至此,大足
石刻造像基本完成。
三、石刻分布
大足石刻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大足石刻主要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和石篆山石刻,它们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1.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东西宽16.50、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2.北山石刻
北山石刻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
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区城龙岗街道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3.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例如三清古洞,都以道家作品为主,是其最大的一个特点。
4.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
5.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开凿而成。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