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自身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中的使命

大学在自身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中的使命
大学在自身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中的使命

大学在自身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中的使命

王飞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占据着人类文化的核心位置。这个核心位置的获得在表象上貌似由外在某些客观物化力量推动,实则取决于深层次的大学文化品位的高低。这个品位的形成,既离不开历史积淀,更离不开现实提升,尤其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提升的当下现实里,从历史积淀中汲取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彰显大学使命,从而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提升提供某种可能。

主题词:大学文化品位;历史积淀;现实提升;大学使命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研究”(BIA090045),2011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近代追索与当代诊断”(CXZZ11_0014)。

作者简介:王飞(1982-),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史研究。

一、大学及其文化品位的内涵

“品位”与“品味”,常被人混淆。品位与高低有关,意指欣赏能力之高低。品味与吃有关,有欣赏、回味之意。品位作名词,品味常作动词。阐释大学文化格调,有人用“品位”,有人用“品味”。如“‘大学的品味’是大学的‘格调品级’”。[1]这里,笔者不赞同用“品味”而应用“品位”。认识大学文化品位指涉很多复杂环节。

首先,大学文化品位来源于大学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大学是生产理性的地方”、大在“大学不造就服务者而是造就主体的地方”[2]、大在“大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大在“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3]、大在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大在是“求是”之地……这些“大”之含义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大学,可曾再有如此的磅礴‘大’气?[4]大学之“大”,归根结底大在“文化之大”。“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5]而今天高等教育大国地位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大学的物化发展上建立的,完全靠物质去催生大学建设。这是我们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时代必须关注大学文化品位的关键。

其次,大学文化品位蕴涵于大学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性之中。传统大学是现代大学之母。没有传统大学就没有现代大学。两者的关系靠时间性与价值性体现。现代性不能对传统性给予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性的扬弃与超越。传统里有好的成分,也有不好的成分。大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发现大学的传统性之于现代性的重要性。传统性是现代性不可或缺的资源,尤其是大学文化品位的积淀更是如此。无论是传统大学还是现代大学,其文化品位的最大价值性都在于一种对教育价值的信仰,“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6]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必须有自己的信仰、理念和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信仰里,传统大学积蓄的文化力量,在高等教育大国时代需得到尊重与强化。可见,对于中国大学文化品位的品评,引入时间的概念,并将之纳入价值视野,就有了大学文化品位的现代性问题。

最后,大学文化品位嵌入于不同大学文化个性差异的特质之中。已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一所大学只要不遭到破坏或消亡,其文化品位就会有一种现代的自然嬗递力量,如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中国的北大——它们是一个国家数百年来的“文化晴雨表”。[7]而新建的大学要发挥其各种功能,它还得以模仿传统中心大学所发挥的功能来为自己的文化品位奠基。那些纯粹新建大学的浅薄与文化品位的流俗,常常就是因为这些大学对于自己的文化品位问题掉以轻心的结果,如今天的中国大学很多就是这样——基于“政策使命和利益使命大于文化使命,疏于科学规划建设,盲目上工程项目”[8]之基础上,简单靠钢筋水泥堆积一座文化缺失的大学城,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当然,在一种伴随社会功能日益分化,而大学功能也日益拓展的情景下,大学聚合各种功能而保持其传统的中心性,已非易事。现代大学日益从它的“历史积淀”中抽象出显示其独特性的大学文化特质,来奠立其文化品位,[9]这对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时代的中国大学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

由此,大学文化品位是指大学文化含量的高低和多寡。“含量”意指大学文化在量上的蕴涵多少与在质上的精粹程度。这个文化品位是与具体的一座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构成连在一起的,“是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的具有现代风貌和鲜明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意志。”[10]同时也是大学与社会元素的作用机制相关联而形成一种文化与社会发展引领效应的大学文化品位,它以理性等深层次的精神为原生动力,以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为陶冶大学人性情的基本方式,以科技为显示这种文化底蕴的两翼。它给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以真的质朴、善的教化、美的感受。进而使人们从自然走向理性而又不毁掉自然理性,于是,大学从自然中拿走机会,而同时大学并未使理性完全摆脱生物人中的自然天性。这种文化品位是一个发掘人的德性的过程,它将“立人”作为一个中介步骤,这是理想状态的大学文化品位。而现实的大学文化品位则是其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的结果。

二、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

大学文化品位离不开历史积淀,是因为在其品位积淀的物化、制度、精神三层次中,前者是一个短时间即可改变的元素,而后两者是需历史奠基且可能在当代情景中优化或堕化的问题。大学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其文化厚度连在一起决定了要重视其历史积淀。同时也是因为大学的传统文化积淀与延续下来的这一大学的现实品位是贯通的。并且,大学的传统文化气质因与大学的周遭环境有机融会,而必然与处于同样环境中的大学的现代文化气质相一致。这就是“大学文化传承”问题。“文化传承是创设大学教育理念的个性需求。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培育和积淀着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保存精神才奠定了其教育强国的地位。”[11]一所大学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文化力,或者说,在于文化传承之力。一所大学,尤其是在以“官本位”为主流文化支配下的中国大学,姑且不论它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现实地位如何,及它在一个社会权力结构中的支

配性有多大,如果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它的文化就没有厚度可言,就谈不上文化传承。缺乏厚度的大学文化,文化含量不足,其质量也不可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对此,可从近10年中国大学的发展中、传统大学的发展优势与新建大学的发展后劲上看出。无疑,作为推动科技经济力量的显示者来讲,新建的缺乏传统文化积淀的大学,显现了大学“权力”布局上的动态组合格局。但是,新建大学由于缺乏文化动力,或者说是文化散漫,发展后劲显然不足。或者那些本来具有传统文化优势积淀而在实际中却将文化品位问题看得较低的新建大学,到后来也显得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历史文化的厚度与大学的发展持续力成正比关系。

首先,大学文化品位具有历史与现实贯通的格调。一所大学在历史上的文化品位,发源于大学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因为文化与知识相比,知识是一个相对静态的东西,而文化相对动态,“虽然文化的主体就是知识本身,但很多情况下,文化又超出了知识范畴。”[12]这中间当然有一个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品位定格问题。毋庸置疑,大学文化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着历史潮流,体现着时代精神,反映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这是大学文化品位高低的决定性指标。这种文化绝不是大学的知识生产属性所致就可以在短期形成的。它源自大学对精神文化的普遍、自觉、长期的追求,成为了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大学并不是刻意要显示自己“有知识”、“有格调”、“有品位”,而是自然而然地显示着这种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自然会影响一代代后人。

其次,大学文化品位与大学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大学历史文化积淀离开了社会时代是苍白无力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是大学或大学主管部门单方面向往之就有之的。大学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都需要尊重大学自身规律来互动。尽管我们今天有为大学创造良好环境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拥有这种良好环境的大学则屈指可数。国家范围的“中心大学”的有限数目与国际范围内“中心大学”的数目稀少似乎可证明。这种中心性的认可,绝不是简单的政治环境支持就能凑效的。“中心一流”的荣誉要靠文化软通货说话。然而,高等教育大国时代的中国大学仍然是大众时尚、流行文化的大本营,而无力在历史、哲学上提供足以与西方大学文化抗衡的思想体系,这似乎可说明中国大学为何只能“消费”西方大学的文化与发展形式。虽然西方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厚度是中国在短时间内不可企及的,但中国大学一定要改变西方大学与中国大学之间那种“前店后厂”的关系,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不能成为推销西方大学文化观念的商业门市部。在此,笔者希望从“历时性”的视角来从中西大学的文化关系做出关于大学文化传承的认识。中国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尽管没有西方大学那样厚重,但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定格。环境与体制的改变使今天中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辉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段历史积淀有着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内在契合性和外在回应性之秉性,而今天的中国大学却显示了缺乏关注文化品位与文化自我改变能力而单纯在行政化体制下关注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所积淀的负累。期望带着这种负累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能够在大学文化品位历史积淀与时代变迁的边缘

上自觉塑造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三、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

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并不能对大学的现实文化品位发挥直接的引领效应,因为大学文化品位毕竟是大学当下现实的产物。以大学的当下生活为轴心,举办大学的政府部门与大学自身一道,对大学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现实要求加以筛选,从而形成其品位的现实状态。因此,相比于其品位的历史积淀,其现实提升问题也许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由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所决定的。大学文化品位对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甚至国际社会发挥的健康导向作用,多半与其文化品位的时代性有关。像12世纪著名大学形成于意大利,便因此产生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13-14世纪,英国诞生了牛津和剑桥后,便很快有了一批杰出人才并发生了工业革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帝国。19世纪,德国兴起研究型大学后,便很快培养了突出的人才,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并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了世界最高经济增长率。当欧洲大学理念传到美国,涌现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便也有了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成为整个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经济中心,雄霸世界至今。中国近代史上,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不仅造就了北大群星璀璨,大师云集,风云聚汇的局面,而且形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的一个高峰。“如果说中国是世界的窗口的话,那北京大学就是中国的窗口。”[13]一个“窗口”的比喻,就足以昭示“大学的发展和存在,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和存在的题中应有之义。”[14]这就是大学在其历史上形成了具有与时俱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品位、气质、格调、性格与精神的缘故。但一所大学若完全依赖于它在历史上形成的辉煌的文化业绩,以自己享有高品位的文化自居,那它就很可能在时代的变迁面前丧失高品位的文化更新能力。若如此,大学就只能是一本充当历史教材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大学文化品位是否具有时代性,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是指其品位与时代发展所显现的文化精神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从人类的基本处境来看,文化的基本问题始终是生存安顿与精神寄托两者。但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一个时代一个风气,大学文化品位也不例外。在西方,14、15世纪的中世纪大学精神,17、18世纪的启蒙文化观念,19世纪的科学主义理想,20世纪的世俗化相对主义理念,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大学文化品位变迁中实现转移的。就是在20世纪每个国家一百年的风云变幻中,也显现了大学文化品位的巨大差异——这也充分显示了大学作为社会与时代“文化晴雨表”的功能。仅就时间向度上的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来讲,它具有一种流风转变的态势。在这里需强调的是,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所偏重的,则是其品位在流风转变中具有的某种文化价值的恒定性。因为“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15]这种社会所需要的时代性就是特指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恒定的文化价值,而不是提供时尚性的文化知识。时代性不是时尚性。时尚性是指大学文化受着流

行文化支配的一种格局,如今天的大学,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生产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提供什么。当前大学文化品位容易受到的最大负面作用力就是这种时尚性。当前重视大学文化品位的时代性要落实于三点:一是对高等教育大国这个“大时代”内涵的关注。这是大学文化品位能否实现现实提升的关键问题。把握不住大时代的文化特质,就没有进入高等教育强国之列的起码条件。二是对大学自身发展路径的把握。对于大学自身不急不躁的文化格调,是国家政府与大学自身能够长期具有高文化品位的当下条件。三是对高等教育强国这个“超时代性”内蕴的凸显。这主要是国家与政府所要重视的事情。无疑,根据现代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主管部门对大学的文化品位有一个强势的影响。在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世界与中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寻找到一个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最佳契合点,无疑对大学文化品位的现实提升具有重大影响。

四、文化品位中的大学使命担当

历史积淀是为了现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是“为现实的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是发挥好社会功能,“对社会文化批判和扬弃”,[16]担当好一所大学在高等教育大国时代所能担当的使命。大学发展史已证明,具有历史积淀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已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大学发展的最初动因和牢固根基,同时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17]如果缺乏了作为“凝聚最高智慧的特区”[18]的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提升,我们这个文化世界的“文化味”从何而出?大学文化品位分别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面对国家社会乃至于全世界的“文化味”发生着巨大影响力。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时代,中国大学文化品位的历史格局与时代重组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大学自身在一个重要时期的原有状态能否维持、原有功能能否继续发挥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大学能否在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文化中发挥中心性作用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如果缺少了一所或几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文化中发挥中心性作用的一流大学——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品位,又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实绩的大学,那么可以说这个国家的文化现代性还是不成熟的,还不具有典范意义,还没有上升并参与到引领人类文化向健全格局逼近的能力。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问题是中国大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承担它的文化使命?

在宏观路径上,“大学要从理论上肩负起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朝着合乎人类理性的方向发展的使命。为此,大学要‘从自己的观点——文化的、专业的和科学的观点——出发对待和处理当今时代的伟大主题。坚持自己作为一种主要的、高于新闻舆论的‘精神力量’的权利,在狂热之中保持平静,面对轻浮无聊和恬不知耻的愚蠢行为保持严肃性,把握理智。大学要从实践上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人才培养上,针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一定要做好‘置根’的工作,就是要使人才把自己的根深深置入本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免成为‘失土的兰草、无根的浮萍’。同时要使他们具有宽广的世

界眼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学贯中西,首先为本国人民服务,同时为世界人民服务。”[19]在微

观路径上,首先,在“985”大学中着重让某几座大学先一流起来。着力把近几年“在教育部定位、民间机构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中敢争国内第一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强力竞争第三的7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也有实力争第三的中国人民大学”[20]等先一流起来,使其中某些大学挤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些大学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身处充满实力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应率先以其文化自觉、对其文化品位的历史积淀的现实自觉提升为条件,代表中国大学担当人类文化发展的文化使命和大学精神,承担起中国大学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品位与现实提升的基本使命,成为强国建设里中国大学文化品位的当代锻造的基本动力。文化品位在这里落实为这些大学的精神生产力问题以及精神生产的健全程度与创新意义。没有在各种文化“指标”上与西方国家一流大学相媲美的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中国大学就没有担当它应有的现代使命的能力,对于自身文化品位的现实提升也就是不成功的。其次,注重对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任何一所大学都是任何国家与民族社会组织中的皇族。在任何时候将她们仅仅归类于一般组织,都是一个智障式的错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与全社会必须靠这样的眼界与理念来提升所有大学的文化品位。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提升的当下现实里,建设视野需集中关注的是从方方面面体现“大学内在的文化品格,而不是知识的外在工具价值。”[21]需从历史积淀中汲取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彰显大学使命,从根本与整体上提升全世界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大学文化品位,从而为高

等教育强国的现实提升提供某种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大学的品味[J],高等教育研究,2000,(2):57.

[2][加拿大]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67.

[3]宋大成.文化:大学的气质与灵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9.

[4]郭汾阳.何谓“大学”[J],新阅读(出版参考),2006,(2):30.

[5]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4):1.

[6]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21.

[7]沉睡.世纪中国:心灵互动中的时代图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55-156.

[8]琚成明.大学城文化的本质及其构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

[9]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的基本框架[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10]刘创.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53.

[11]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7.

[12]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

[13]沉睡.世纪中国:心灵互动中的时代图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55-156.

[14]陈继会.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品格的提升[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10):51.

[1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论现代大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4.

[16]葛盈辉,金卫华.大学文化品位的营造与提升[J],浙江社会科学,2005,(2):104.

[17]段宝岩.大学文化的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9-10.

[18]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7·3(上):74.

[19]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

[20]蔡言厚,蔡莉.我国大陆“985 工程”大学比较研究——谁是第 1、第 3、第 10?[J],现代大学教育,2011,(2):27.

[21]赵婷婷.文化研究与高等教育内部的文化选择与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10,(3):15.

The University Mission In Their Own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Culture Grade And Reality In The

Ascension

Wang Fei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Science ,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 Qujing ,Y unnan 655000,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has produced which has been occupying the core position of human cultur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n look, the core location is achieved by the external some objective of promoting physical strength, in fact, it is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grade. The taste of the form, not only cannot leave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more from real ascension, especially in huge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trong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s ascension process the current reality,draw a taste of the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reveal university miss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reality strong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vide a certain possible.

Key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grad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Real ascension; University mission

考研历史学专业方向及招生院校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索引 06历史学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3 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 060105 专门史060106 中国古代史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060108 世界史 门类:06历史学 一级学科:0601历史学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大学烟台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060103历史地理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060104历史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鲁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 060105专门史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南昌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2019年3月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清华大学2019年3月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富有人文精神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摆脱宗教束缚 2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开始,国都一带就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从全国调运大量物资供其消费,在各地区间缺乏天然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通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出于财政需要的人为大调运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据此可以说明 A.郡国并行制的消极影响B.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 C.明代地方分权的合理性D.宋代设转运使的弊端 26.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 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27.魏源把瑞士的民主制度盛赞为“西土的桃花源”,徐继畬把打下了天下却不做皇帝的华盛顿与中国的尧舜禹相提并论。表明这两位近代早期思想家 A.反思危机表达羡慕之情B.更加关注西方制度文明 C.受封建思想的羁绊严重D.首次带来西方政治思想 28.袁伟时在《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中说:“他们(义和团)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张海鹏则说:“在洋兵进京以前,义和团破坏铁路,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这说明 A.抵抗侵略成为共识B.盲目排外违背历史事实 C.历史认识的多元性D.学术争论激烈难以统一 29.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D.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30.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

天津大学大学文化论文

1.天津大学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应该引领什么样的文化 答案:“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构想,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 小康社会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1990年,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中,就对小康社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即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里的生活质量提高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了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既是对经济方面的要求,就是对国民文化方面的要求。2003年,中共中央又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

,天津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不仅要在学科专业教育上下功夫,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是我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引领的一种精神文化。 那么我校应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风貌,采取哪些措施带动大学生积极关注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而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第一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现如今,在很多大学里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包括马列主义思想和毛泽东理论在内的公共课只是一个形式,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到期末考核的时候临阵抱佛脚,只背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以便于应试。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听讲,甚至还有翘课的现象,教师为了整治学生缺席现象,每节课都点名,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学生找各种理由请假,或者让同学帮忙签到。针对此种现象,我校应该积极改革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将国家和社

历史学本科生开题报告

历史学本科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为大家分享了历史学本科生的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论文题目是《明清以来秦良玉形象的建构与嬗变》,明清以来,准确的界定是指明末清初以来,其时间下限是XX 年。为什么选择秦良玉而不选其他人呢?第一个,这是本土文化名人,研究本土文化名人,是我作为巴渝文学与文化方向的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个,秦良玉,作为杰出女性英雄,汇聚了多种文化元素,其身上所具有的与其他女性和其他英雄的差异之处甚多,值得深入探讨。在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除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或直接或间接给我启发和教诲以外,另外对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形成重要作用的至少有这样一些专家:王政、衣若兰、余云华、杜芳琴、罗志田、赵心宪、葛兆光、熊宪光。另外还有若干青年才俊们也给予笔者较大支持,如重庆忠县的秦进,西南民族大学的赵长志,曲阜师范大学的袁逢等。这个选题是笔者经过与指导教师将近两年左右的长期讨论才定下来。记得笔者在XX年《重庆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巴寡妇清”史迹之易学观》后的第二年,我就进入了重庆工商大学,刚进校时我就思考是否继续沿着“巴寡妇清”的历史线索或地理范围继续往下面下去,准备西南地区的寡妇文化

/女户文化研究,后来发现学术研究工作量很大,因此只能收缩战线、突破一点,于是就准备围绕明末的巴渝杰出女性秦良玉来展开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这个选题,与巴渝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之关系甚为紧密,作为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当然应该尽量选择这种与专业关系紧密的选题——这既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在这里接受老师们栽培应尽的义务。为更加说明此选题之合理性,笔者简单分析一下进行此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笔者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势,使我基本具备了开展此项研究所需要的素质。我在自考本科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了中文专业的所有本科必修课程和选修尤其是《美学》《马列文论》《古代文论》《中国通史》等课程;后来在多年考研复习过程中,系统研读了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以及14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已出部分等大型专业著作,并对《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子》、《文选》、《管锥编》等时有涉猎。笔者还并通过长期写作等实践,初步掌握了文学鉴赏、史学考证等常规治学方法。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个人特点,使笔者有勇气选择这个具有相当难度的题目。 其次,秦良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决定此项研究具有必要性。明清以来,很多人受秦良玉

【参考文档】《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大学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学习心得 篇一: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晋中市中青年干部 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 第*期中青班学员 ***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9月11日,满怀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对世界名校的仰慕、对顶级大师的崇敬、对新朋老友的深情,我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8天的中青年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学习。真实地融入到清华的校园,真切地感受到清华的魅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学风,让我饱享知识大餐,饱经思维洗礼,如醍醐灌顶,意犹未尽。研修班的学习对本人是一种思想再造过程。 一、圆梦在清华 当我们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是天然美、园林美、建筑美与人情美浑然一体。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了“清华”这两个字的厚重和“清华精神”的魅力。这里造就了一代伟人、无数的科学家和世界级名人,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学习,感悟厚重的清华文化。使我联想万千,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学员直接融入其中是 梦寐以求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她共培养出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体育馆上“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誓言更是真实地凸显了清华学子淳淳报国赤子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文化传统,为清华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清华园就是清华人,这是清华独特精神和文化魅力,也是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二、学习在清华

【以史为鉴】浅论山东大学历史上的四次灭亡危机

【以史为鉴】浅论山东大学历史上的四次灭亡危机 开端:新政遗产,光绪御批,时代产物 如果说戊戌变法留下了唯一遗产是一个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留下了的就是山东大学堂。戊戌变法的失败实际上已经宣布了清政府的灭亡,可怜光绪也算得上一代明君,终究没能扛得住历史的车轮。慈禧虽然平定变法,但是变法已经深入人心。无奈之下,慈禧玩了个换汤不换药,实行所谓的“新政”,“内阁”清一色的王爷贝勒,咱们不提此节。但是这个“新政”给中国留下了几许遗产,山东大学就是其一。 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是被派来平定义和团运动的,“袁大总统”也确实有几把刷子,三下五除二干掉了几个义和团“大师兄”。袁世凯一到山东就请义和团几个大师兄吃饭,酒过三巡,问道:尔等真个刀枪不入?答:然!老袁说:那好,咱们到后院试试吧。几声枪响,大师兄们死了。义和团的真实面目这里也不再细谈,卸磨杀驴的活计清政府还是干的很漂亮的。 回归正题,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一听上面要玩“新政”,好家伙,走着……一纸奏章直达天庭:咱们建个山东大学堂吧?光绪这点权利还是有点:准奏! 实际上,山东大学堂创办就是为了迎合清政府的“新政”,但是山东大学却结结实实的就此扎根,谁能想,这一走就是一个世纪。 第一回:辞旧迎新,远走岛城 山东大学建立起来了,但是此后的20多年风风雨雨,其实并不如意。先后有六个专门学校和山大分分合合,一所大学的能量是抗不过乱世的风风雨雨的。 1928年,北伐大军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翻看历史书,似乎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干掉北洋政府,山大归属也跟着转移到国民政府手里。 山大校史是这样写的“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丅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一同停办的还有私立青岛大学。 “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 蔡元培不愧是中国大学办学行家,力主山东大学搬到青岛筹备,与私立青岛大学合为一处。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也不愧为著名教育家,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国丅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丅立。” 很多人污蔑山大校史不清都提这么一段,说山大真正的历史就是从30年开始。但是我们说话要有证据,山大从济南到青岛,两年时间虽然已经停办,但是人员师资教学物资都在,而且山东大学筹办委员会和后来的国立青岛大学筹办委员会也是和山大前后相承,所以山大并没有断。

大学文化品牌论文大学文化特色论文

大学文化品牌论文大学文化特色论文 通过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的探讨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质上却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它包含了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大学办学特色,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出现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树立大学文化品牌被提到议事日程。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品牌大学,是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塑造大学品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之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一种本质特征,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 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

的办学过程中,在大学基本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对理想目标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或说它是大学多年形成的一种学术传统;大学物质文化更是广泛深远,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大学制度文化则是大学调整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系;而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环境条件。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存发展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地位。何谓办学特色?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就是“舍我其谁”的个性,通俗地讲就是“招牌”。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学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优势。不难看出,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在宽泛的大学文化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的缩影。

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

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 蔡鸿生 大家好!谢谢倪根金教授的介绍。不过他的夸赞实在有些过分了,我没有他介绍的那么高,正如我本人长得不高一样。 首先说明一下,讲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人文科学的基本功——以历史学为例”。二十世纪有一位对中国学术很有影响的学者——胡适。胡适兼通文史哲,他曾经说过:“哲学是我的专业,文学是我的爱好,历史是我的训练。”文史哲都讲到了。我的这个题目,就是从胡适的讲话中引发出来的。历史对胡适先生起了训练的作用,所以,我也从历史学讲起。 我们经历过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改革,好在这个“史”字没有什么变化。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跟我们广州的“广”字就大不一样了。“广”的繁体字作“廣”。有人开玩笑说,广州这个“廣”,挖掉个蛋黄就不好吃;要请书法家来写这个(简体的)“广”也很难。不过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廣州日报》的版头还是用繁体的“廣”字。 “史”字跟“广”字不一样,没有经过简化的。“史”(板书)的篆文写作 (板书),“从又持中”。从上下结构看,上面是一个“中”,下面是一个 “手”;“中”即“册”。“史”就是“以手持册”,为了记录事情,所以,史的含义就是“纪事”。 关于“史”的定义,国内外有诸多说法。假如要讲历史学的定义,两个钟头都不够讲。这里就简单举几个例子。常见的说法有:“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还有一个很俏皮的讲法,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他说:“历史是活人对死人开的玩笑。”伏尔泰的意思是说历史是任由后人评说的。我这里要介绍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说法:“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历史学就是要研究事物的变化,而且要搞清楚因果关系。 任何事物总要牵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时、地、人”被称为历史学的三要素。一讲历史,就离不开时、地、人,它指的是人类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的活动。而跟时、地、人三要素直接对应的知识是什么呢?“时”对应“年代”,“地”对应“地理”,“人”对应“官制”。“年代”、“地理”和“官制”是记载在书上的,由此引起了第四个相关的知识——“目录”。不知目录就找不到书。从历史的三要素引出历史研究的四把钥匙,就是年代、地理、官制和目录。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邓广铭曾强调,研究历史必须掌握这四把钥匙。 先说年代。现在我国按公元纪年,很是方便。但在中国古代不是这样,一个皇帝有若干个年号。比如唐朝皇帝武则天,在其统治时期就有十八个年号。年号后来逐渐简化,到了清代,十个皇帝就十个年号: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

山东大学共青团荣誉体系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大学共青团荣誉体系 一、先进集体类: 山东大学红旗团委 山东大学十佳团支部 山东大学先进团支部 山东大学青年文明号 山东大学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共青团宣传调研与网络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山东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十佳团队 山东大学精品(优秀)社团 二、先进个人类: 山东大学优秀青年工作者; 山东大学共青团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共青团宣传调研与网络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教师); 山东大学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大学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大学十佳共青团员; 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团干部; 山东大学模范团干部; 山东大学优秀团员; 山东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山东大学共青团宣传调研与网络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山东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学生学术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学生校园文体活动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学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山东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十佳志愿者; 三、活动比赛类: 山东大学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比赛(展演) 山东大学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评选活动 山东大学“挑战杯”及“创青春”系列竞赛活动 山东大学“启蒙杯”科普作品系列大赛 山东大学合唱(小合唱)比赛

山东大学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评选山东大学“山大杯”辩论赛 山东大学“山大杯”球类系列比赛山东大学求职训练营 山东大学校园十大歌手比赛 山东大学记者文化节系列活动 山东大学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 山东大学社团达人秀评选

大学生礼仪文化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大学生礼仪规范》选修课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浅析大学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姓名:江又佳 学号:13130122 院系:经济管理系 班级:电子商务1班 成绩:

浅析大学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重要性作用 所谓礼仪,礼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大力提倡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遵从礼仪,如何在与人交际时能够合礼,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已经渐渐遗忘,但是对于我们这群当代大学生来说却很重要。 一、大学生学习礼仪的必要性 礼仪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大学短短四年之后,我们即将面对的是职场的考验。我们需要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人,而常言道,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除却是我们学习专业知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专业 世界历史专业 历史学类(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专业 工商管理类 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史学类培养方案一、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设置 1.公共基础平台课共32学分 2.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8学分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一)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Ⅰ) 4 4 72 1 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二)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of the World(Ⅱ) 4 4 72 2 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4 4 72 3 世界近代史(1640—1911)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3 世界现代史(1911—1945)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4 世界当代史(1945—)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e World 4 4 72 5 中国考古学 Chinese Archaeology 4 4 72 1 二、专业培养方案 历史学专业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历史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国家机关、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外交外贸、国际交流、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2)专业要求 学生应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运用英语阅读历史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学制与学位 (1)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3、毕业要求 毕业总学分156学分,其中必修课94学分(公共基础平台课32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48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14学分);选修课42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公共选修课6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0学分(其中包括“专项学分”5学分)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合计 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 公共 基础 平台 课 学科 基础 平台 课 专业 基础 平台 课 小计 专业 选修 课 公共 选修 课 小计 专业 实习 毕业 论文 专项 学分 专业 考察 小计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四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牢记历史,立足现在,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担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责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如何处理理想和责任的矛盾呢?诚然,理想对于人来说,是其基于现实生活中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事情或事物。而责任是现实社会中赋以大学生不可推脱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建立于服务人民的责任基础之上。 徐本禹,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徐本禹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徐本禹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历史使命文化传承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推荐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推荐 历史学考研学校排名 (一)、历史学一级学科最新排行: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大学2南开大学 (二)、历史学一级学科中的专业排行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范围包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人类学和环境考古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人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吉林大学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等。 历史地理学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38人,下设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五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廖名春、刘国忠、彭林、李学勤、赵平安、李守奎的历史文献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学术史);王晓毅、张国刚、倪玉平的中国古代史;张勇、戚学民的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史);秦晖方朝晖、汪晖、张国刚、倪玉平的专门史。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史: 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264中国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导。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县人,1978年邵阳师专(现邵阳学院)毕业,1988年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后在湖南省委党校任《湖湘论坛》副主编,1992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他为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有《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中国学术史新证》等大批著作,为古籍学界著名学者。 刘国忠,男,汉族,1969年生于福建省政和县。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史及国际汉学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6国学网礼乐高级顾问[1]。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学历史必读的几本书

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必读书 说是“必读书”,不过是老金个人读书的一点经历,想想提出一个书目,对初弄历史的朋友检索历史类书籍或许能提供些方便,就略加整理,不避嫌疑,贴上来。大方之家,必有以教我。 第一阶段—— 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 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 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 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 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6·《左传》(参读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7·《国语》(参读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8·《战国策》(参读1973年马王堆出土《战国策释文》) 9·《尚书》(参读周民撰《尚书词典》) 10·顾頡刚主编《古史辨》1-7册 11·钱穆《国史大纲》 1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历史》 13·塔西佗《编年史》 14·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 15·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6·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1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18·《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必备工具书—— 1·《辞源》 2·《中华大字典》 3·《中外历史年表》 4·《中国历史地图集》 5·《新编万年历》 6·《历代职官表》 第二阶段—— 1·1957年商务印书馆辑本汇刻《世本八种》 2·四部丛刊本《资治通鉴外纪》 3·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参读朱希祖《汲冢书考》) 4·毕沅《续资治通鉴》 5·唐杜佑《通典》 6·宋郑樵《通志》(重点读“二十略”)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8·汉刘向《列女传》 9·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 10·清阮元《畴人传》(参读宋沈括《梦溪笔谈》和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以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清华之最

中国大学之最 第一、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淡泊风骨、质朴坦诚,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第二、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九十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

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第二轮(2006-2009)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整体水平排名第一的学科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首位。在新一轮(2007)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清华大学获得22个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数字也居全国首位;同时在二级学科中,清华大学还获得1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总共拥有了115个二级重点学科。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73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榜首。第三、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90多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水木清华,人文日新。今日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氛围;校园文化;构建与管理 一、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二)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

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

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 纪初),500来年才得恢复。人口恢复到汉代水平,金属货币又代替布帛。 这情况,不是战争所能解释的。战国是战争最多的时期,但战国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简单的讲,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的变化应从战国秦汉的社会生产结构中去找原因。交换经济的发展,促使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流亡,变为奴隶。我虽不愿称我国秦汉为奴隶社会,但我承认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数量最多的时代。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使 耕者不能半 ,大量游手集中在城市,必然导致农业衰落。我们在这方面的发掘、研究是不够的。 我认为,我们对殷周之际的社会变化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情况,战国秦汉城市经济繁荣的情况以及汉魏之际的社会变动情况的认识和估计,都是不足的,或不够重视的,这都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 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田昌五 用五种生产方式斧削中国历史,是不适宜的。首先,五种生产方式是按照欧洲的历史提出来的,所以只适用欧洲的历史,与中国历史是不切合的。其次,五种生产方式只是一种逻辑概念,与实际的历史是有出入的。如所周知,马克思着力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破坏了或改造了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把这些生产方式按历史顺序排列下来,就构成了五种生产方式。其实,任何社会的经济形态都不是由单一的生产方式构成的,而是由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构成的。例如,马克思还提到过一种手艺人或小农的生产方式,就未包括在五种生产方式中。再说,马克思对生产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上述生产方式,另一种是劳动力和生产手段的结合方式和方法。如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进行生产就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现在我们所说生产方式多半具有这种含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五种生产方式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甚至社会经济形态的工具。第三,我们现在所说五种生产方式的含义是由斯大林定下来的,未必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例如,马恩说的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就不能和奴隶制画等号,更不能把古代社会简单地说成什么奴隶社会。诚然,古代社会中包含着奴隶制,但由此称之为奴隶社会,那就错了。这种说法出自列宁,而尽情予以发挥的则是斯大林,严格地说,斯大林的奴隶制定义也是不准确的。此外,斯大林对农奴制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解释,以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说,也是大成问题的。例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原本包括劳动力、生产手段、生产资料、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他却简化为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两种因素。这样,当我们用他说的五种生产方式解决中国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时候,歧义百出,久拖不决,也就不足为奇了。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放弃用五种生产方式套改中国历史的做法,另行考虑解决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解决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中国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我们以往的错误,就在于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五种生产方式作为公式和套语,强加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样,表面上看似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的。 我过去也是信奉五种生产方式,以此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但在 文革 后我改变了,改变的原因在于接受了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 !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