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父母去世,后在兄弟会的资助下上了大学。1641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拉丁语学校的校长,从那时开始,他潜心研究教学改革问题。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后人奉为教学经典,在书中,夸美纽斯指出《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宁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一、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

一切儿童,不论贫富智愚,都应当享受教育的关注,这既是他的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也构成了他的普及教育论的基础。二、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

所谓泛智,意在对所有人施于一种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泛智主义的课程体系所含括的知识门类是相当广泛的,在《大教学论》中,他提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何为“周全的教育”?他认为是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就学问而言,是要求极其广博,但不是对所有的知识和艺术彻底掌握,而是对所有的知识进行合乎某种标准的取舍。这一取舍的标准是“当前和将来生活上的所需”。

首先,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次,教育的内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总体来说,泛智主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认识事物——采用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传授一切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切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不仅强调知识的广博性,而且突出知识的实效性。

其次是行动熟练——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还要有实际的行动。没有这种行动,甚至是一个认识事物的人,也将不善于处理事物。再次语言优美——能够运用语言完美地表达自己的知和行。他在泛智学校中设置了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以训练学生表达的技能技巧。

夸美纽斯根据泛智教育的基本思想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次要课程、第三类课程三大类。

主要课程:语言、哲学和神学等课程。学生可以在感知、记忆、语言、精神等方面得到完善。

次要课程:历史和练习等,学习历史有助于“精练对事物的判断和默默地发展学生的理智”,各种练习则是直接为主要课程的学习服务的,比如感觉的练习,语言的练习等。

第三类课程: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促进儿童的健康,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

夸美纽斯将教育由低到高分为四种类型,即母育学校的教育、国语学校的教育、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的教育、大学教育或旅行。

母育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儿童的外感官,以辨别周围的事物。

国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儿童的内感官能力,如想象力、记忆力等。如阅读、书写、计数、图画等课程。

拉丁语学校是较高级的阶段,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大学阶段,课程有四门类,神学、哲学、医学、法学都是与意志有关。

夸美纽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类比——以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和秩序,来类比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自然适应性原则。

儿童自然生长的年龄分期与学校教育要相适应。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青年期期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获文科硕士学位。代表作是1693年完成的《教育漫话》。

洛克提出了人生“白板说”,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知识由经验而生,也随经验而长。

洛克坚持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学。

洛克提出了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所谓绅士乃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这实际上反映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统治者对自己子弟的要求。绅士是英国未来的管理者,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对整个社会便起着引领的作用。不过在他看来,对绅士的教育不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是在家庭中由父亲或聘请家庭教师来培养。

绅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体育;德行与严格修养,他重视培养儿童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观,反对溺爱和纵容;重视从小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重视道德教育的“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小就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注意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

绅士还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并使其聪明、聪慧和学问都得到发展。为此,他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教育者首先应重视培养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其次,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再次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洛克不仅重视博学,更重视心智的发展,主张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并从教学实际中总结出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见解。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曾受过几年不系统的教育,12岁以后便开始独立谋生,主要通过自学获得知识。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启蒙学者狄德罗、伏尔泰等,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1762年,他出版了酝酿达20年的教育小说《爱弥儿——论教育》。

在这本教育名著中,卢梭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个性,号召热爱儿童,并为未来社会绘出了一幅培养新人的理想蓝图。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二、自然教育的儿童观

首先认为应该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特点。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第三,应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强调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卢梭根据他对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婴儿期(初生——2岁)教育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要给婴儿真正自由的活动。

(二)儿童期(2——12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性器官,增加感觉经验,为理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少年期(12——15岁)这个时期可以学习科学,以智育为主。还应该进行劳动教育。

(四)青年期(15岁——成年)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主要以博爱和人道主义为中心,包括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