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 转变育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摘要】
当前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上语文教学的一些情况,谈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中融入思想道德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
【关键词】
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1.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一切都以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相比之下,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相差很多,目前小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有待提高。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一篇课文讲下来基本上完全由教师一个人包了,同学们都是默不作声的听众。老师成了“传声筒”、“满堂灌”,学生机械的接受。整堂课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互动活动。这种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更别谈教学优化了。
3.忽视学生的差异
不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文方面的强弱,完全用一套教学课件进行统一教学。有的教师为图方便,使用现成的课件,机械的照搬照抄,而一个成熟的课件本身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它可能适合某一位教师或某一部分学生,但绝不可能适合每一位教师,每一类学生。
4.课程安排不合理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持续力都是有限的,安排太多的纯知识性的语文教学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厌倦的心里。而在语文课上拿出一些课时来进行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讨论几乎没有。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课程标准还是德育和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来说,寓德育于语文教学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1.加强德育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
2.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可以寓德育于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未来。他强调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
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3.寓德育于语文教学是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的研究,既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又是当前课改形势下一个崭新重要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特点,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语文综合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施课改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德育的措施
1.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加强养成教育。
他们本身在行为习惯、举止及思想意识上大都有差距。因此,新生一入校,就要开设“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使新生树立自信意识、是非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从行为举止、文明礼仪、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多方面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按照文明、道德、守纪的基本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创造教育为核心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开发的课程应该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素质,发展创造思维,提高创造能力。把创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确立“育思想、重发展、求创造、出特色”的办学思想以及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3.采用活教材,加快校本教材建设。
建设一套既有现实理论意义,又能结合本地案例的课本。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理论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以便毕业后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比如,作为我们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编辑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德育课程中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增添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比如,在第一学期的“政治”教材中,就可以增添一些企业信息来说明相关经济基础知识的含义。在政治课程中,增加一些政治组织介绍来更好的说明政治问题。德育中的法律课程中,多增加一些法律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律的重大作用,以便更好的增强法律意识。在相关人生观和价值教育中,增加一些本地成功人士或者反面人物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更加真实,以便更好地把各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4.大胆采用多种德育活动形式,丰富德育实践课程内容。
学校应主动地积极的创造德育环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道社区、养老院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现实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
5.灵活把握德育课程进度设置,增加德育实效。
课程进度对于保障教学秩序顺利进行和监督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课程进度是为了课程效果服务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注重课程进度。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和国家的形势来随时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教育。比如,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对学生产生了一定效果的德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