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建筑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建筑设计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利用地域性和民族性发展旅游业。在全球化的今天,旅游建筑的多样化和地域化正在逐渐减弱,建筑风格逐渐趋同,很多地区的旅游建筑已经缺乏辨识度。那么,通过旅游建筑这一载体来表达对传统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很好的切合点[1]。为了使旅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突出旅游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建筑发展趋势及现状

旅游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既要体现民族文化,又要满足旅游功能,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2]。地域性特征是指建筑扎根于具体的环境当中,受到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民族文化的条件限制。由于人们对于旅游业的逐渐重视,不同类型旅游建筑物种类增多,导致国内旅游市场出现平民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3]。再者,随着国家的号召,旅游景区逐渐注重生态功能,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也是当下旅游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机械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传统建筑形式不再继承,模糊了地域上的限制,被替代的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化建筑,这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多样化的特征。此外,还有很多商家为了减少成本投资,在没有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情况下,随意拼凑建筑符号,造成了旅游建筑符号比例上的失调。这种旅游建筑设计缺乏理性的思考,忽略对当地民俗与地域特征的深入了解,使各地区旅游

建筑缺乏地域性和民族性,导致建筑形式逐渐趋向同化。

2传统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2.1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将环境考虑作为建设旅游建筑的出发点之一[4],其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应该受环境制约,与环境相呼应,获得与环境相协调的造型,在旅游建筑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带来的优势,将建筑形态与当地自然环境建立联系,使其具备一定的识别性。例如福建武夷山庄(见图1),基地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建筑造型上,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结合山地地形的布局与构造简单的坡顶组合,体现了独特的乡土建筑风貌,是建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经典作品。此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的建筑风格也是建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经典作品(见图2)。国宾馆为了与现有环境相呼应,建筑造型化整为零,把整体形态分为多个体块,屋顶继承了唐代建筑风格,做成8米挑檐,三段式的立面比例,并通过金属、玻璃等建筑材料体现建筑当代背景,遵循将环境制约作为设计的创作原则。所以,尊重环境,与环境相协调,这种处理手法是旅游建筑地域性表达不可或缺的。

2.2继承传统民族文化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形地貌,同时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形态。民族的文化遗存,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内在动因[5]。唯有民族文化与旅游建筑结合,才能展示建筑的强大生命力。例如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也是将地域条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实

例,利用当地的建造技术,将当地盛产颜色鲜艳的涂料抹在建筑墙面上,颜色的运用是藏族人民视觉文化的关键因素,游客传承藏族对于颜色重视的这一地域文化色彩,将其运用到新建的旅游建筑上,营造出当地传统的建筑空间氛围。外观设计上采用藏族独特的石材,使得建筑立面上极具藏族特色。藏族人将颜色的运用与立面材质的选择相互依存,为游客创造了一个可观可看的游览空间,同时也保留了地域性特色。在全球化的今天,旅游建筑设计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将其应用到旅游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造型等,体现建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摆脱千篇一律的机械化建筑,让旅游建筑的地域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2.3合理运用传统建筑符号

旅游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还应考虑传统建筑符号在建筑外立面的使用。建筑符号是从传统建筑立面造型上提取建筑元素,将其加工升华,与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相似的视觉效应,并应用到旅游建筑上,既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能让旅游建筑通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元素获得多样性和识别性。例如九寨沟国际大酒店,以传统聚落的空间为基础,将山地条件与当地民俗特征作为设计的重点方向,建筑依山顺势层叠而落,与周围环境连而不断。建筑造型上也是吸取了当地民居穿斗架、坡屋顶、帐篷的构造方式,将抽象提炼出的建筑符号运用到其他公共建筑中,入口处的歌舞广场也是借鉴当地民俗活动而建造的,既为游客提供了游乐场所,又是整个酒店的标志性特征。现代旅游建筑的外观运用传统民俗建筑符号,增加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各民族的历

史文化特征。合理地使用民俗建筑符号,科学地嫁接在旅游建筑的立面造型上,避免不规律的拼凑,从而确保历史脉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3旅游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鲁北镇东湖景区

3.1鲁北镇东湖景区的背景概况

鲁北镇东湖景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西北部,东部紧邻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见图3)。气候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面积覆盖2000亩地,其中1300多亩为景色优美的湖泊,600多亩为树木花草。东湖景区也是鲁北镇开发较早、设备较完善的一处旅游景点,景区内包括草原观光区、水上娱乐区、狩猎区、住宿区等,游客可至此休闲度假、篝火狂欢、策马临风、品尝美酒、领略亲水乐趣和草原风光,正所谓:天光湖色交相呼应,林海草原融为一体。

3.2东湖景区内的聚落形态及设计语言表现

各地区建筑形式相差甚远,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6]。东湖景区作为鲁北镇的旅游名片,在整体规划上强调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标准相融合。景区地处鲁北镇界内,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北方特殊的地域问题。针对北方气候严寒、四季温差大、常年大风的气候特点,建筑应避免开敞式的空间,使用简洁的建筑造型,减少暴露在外面的墙体,从而达到保温效果。又因东湖景区地处内蒙古界内,蒙古民族世代以游牧生活为主,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区,即居住场所应可方便拆迁,便于游牧。所以,景区特意将蒙古包建筑材质引入景区建设当中,既符合高原气候,顺应地势要求,又同时蕴含了蒙古民族传统建筑文

化特征。这种构造方式也是最符合北方高原气候的建筑模式。景区的住宿区外观(见图4)从上至下由三大部分组成,最上部的是天窗,在蒙古包传统民居中称之为套瑙,是整个屋内的采光部分。天窗下部是屋顶,即蒙古民居的乌尼杆,其作用是承上启下,连接天窗与下方的围壁,为了将北方风沙阻力降到最低,由若干乌尼杆组成的半圆形穹顶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起到缓冲作用。最下方则是蒙古包的围壁,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外墙体,蒙古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围壁大小,同时也是蒙古包建筑的基础所在。住宿区建筑立面整体以白色为主,在檐口处配以蓝色纹饰花边,犹如蒙古族姑娘的精美发饰。这些地域性建筑符号的使用,使东湖景区内的建筑设施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

3.3东湖景区内的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蒙古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蒙古包建筑符号的使用及图纹特色的整理,还要更深层次地挖掘蒙古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各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被保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感染着当地的建筑形态[7]。例如:早期蒙古包建筑(图5a)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建筑具有空间划分明确等特征,同样受到了蒙古族传统礼制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屋内为圆形平面大空间,内部无墙体分割,分为男人区、女人区、上首、火灶等区域。景区内的住宿空间继承了原始蒙古包内部的功能分区(图5b),并在原始蒙古包的基础上稍有改善,由于旅游建筑的性质以及方便游客居住,所以将其设计成为现代宾馆的使用功能,每间屋内均摆放两张单人床,是由原始蒙古包内男女区域演化而来的。门口正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