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人物:英国的牛顿、德国的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略。
2、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的代表人物,《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萨特。
3、卢梭的三权分立学说中“三权”指的是: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
4、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与创作神话。
5、中国古代教育包括: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和书院教育。
6、魏晋时期,玄学家们论道时所主要依据的原始经典是《周易》、《老子》和《庄子》,又被称为“三玄”。
7、美洲三大文明包括: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8、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首先开始于德国。
9、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代表流派,创立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及作品是墨翟的《墨子》。
10、法家的代表人物有齐国的管仲、秦国的商鞅和韩国的韩非子。
1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12、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西方文学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历史》一书的作者为古希腊的希(西)罗多德。
13、佛教的八大宗派有: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14、理学在宋明时期得到充足的发展。
15、国富论的作者是亚当·斯密。
16、西方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或博罗尼亚大学)。
17、《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18、《十日谈》的作者是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
19、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纪传体通史。
20、中国经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源自儒家学说。
21、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唐代。
22、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二、名词解释:
2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是什么?)这种制度确立于商,完备于周,影响了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则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
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
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
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
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系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按买买提老师的要求,要写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意思到位即可。
)
24、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是什么?)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指的是?)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唐,结束于清末,隋唐后来的封建王朝基本沿用这一中央管制。
(影响?)
25、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西汉时期。
(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基本特征?)察举制巩固汉代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察举是推荐制,选官权力极大,容易导致选制腐败。
(影响?)
26、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人才。
(是什么?)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束缚了思想。
科举制至唐朝正式确立,结束于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影响?)
27、加洛林文化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加洛林一词,来自拉丁文,即“查理”,指的是查理曼大帝广纳欧洲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局面。
28、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从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爆发,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改革国教而到达高潮,在欧洲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9、泛智主义:泛智主义是16-17世纪流行相当广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通过逐步扩大学生的见识的方式,培养出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结构的人才。
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这种思想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式教育形成了剧烈的冲击。
代表人物是捷克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
30、绅士教育:绅士教育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
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还要学习文化修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击剑、跳舞、园艺与木工等。
三、简答题:
31、简述欧洲三大文明系统?
一、地中海文明系统。
地中海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地。
古代希腊人在这里创造了爱琴文明,公元前8世纪起,城邦国家在这里大批建立。
公元前5世纪这里的文明进入了历史发展的高峰。
二、西欧文明系统。
包括英、法、德、意、西等西欧、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大约12世纪到16世纪前后,西方文明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西欧地区,建立起大西洋文化。
三、东欧文明系统。
东欧文明曾经受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基督教的东正教等在这里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文明的国家主要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
32、简述印欧语系中的三大语种?
一、日耳曼语。
日耳曼语主要分布于北欧、中欧与不列颠地区。
代表国家有荷兰、英格兰、奥地利、德意志等。
日耳曼语使用人口约为2亿,约占西欧人口的1/3。
二、罗曼语。
罗曼语分为两大语种,一是西罗曼语,包括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
另一种是东罗曼语,包括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地。
罗曼语的民族人口不足2亿,大约也占欧洲人口的1/3。
三、斯拉夫语系。
斯拉夫语是东欧与东南欧国家的语言,主要有东斯拉夫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斯拉夫语(包括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语(巴尔干地区)。
33、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性质,机器首次成为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社会形态从农业生产向工业化迈进。
二、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西方文化的传统类型,使西方文化从中世纪的宗教文明中心模式向近代科学中心模式转移。
西方文化的类型也在近代社会中发生大的转型,科学技术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
三、近代科学技术使西方文化内部结构也产生一定变化,造成文化中心的转移,即西方文化的中心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地区转移。
以英国为首的西欧成为了西方文明的中心地位。
3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一、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18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
二、纺织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下半期,珍妮纺纱机发明,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三、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第一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35、基督教的基本观念和礼仪有哪些?
一、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本质上只有一个,但却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
圣父即耶和华上帝,圣子即耶稣基督,圣灵即上帝圣灵。
二、基督教宣扬天堂与地狱、原罪与救赎观念观念。
三、基督教认为圣事是耶稣基督亲自指定的礼仪,举行圣事可获得“神恩”和“保佑”。
圣事主要包括洗礼、圣餐礼等。
36、简述中国书院教学的特色?
一、知识教育与道德、人格教育相结合。
如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学规,从为教、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五个方面阐发了书院教育的综合意义。
二、独特的课程安排与教育计划。
以颜元为漳南书院指定的教育计划为例,他本着宋明理学相对抗的实学精神,并结合当时的学术进展,将书院课程定为文事斋、武备斋等。
三、是自由讲学、重学术交流的风气,使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基地。
概括其要,有三方面最为显著:
其一,书院与时代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书院体现学派意识;
其二,书院自由讲学的方式,有力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其三,以“教育的而非科举预备的”为教育宗旨,决定了其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性质。
37、儒家学派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重视传统,注重继承,重视教育。
儒家—贯标榜祖述尧舜,效法文武,欣赏古昔,崇拜先王,并且重视教育。
二.礼与仁,是儒家的基本范畴。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地阐述并构成了礼学的理论基石,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论述发挥。
三.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来说,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
忠是孝的延伸。
他们主张的修身.齐家,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四.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五.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38、中国古代农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第二,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第三,是对农事的观察与掌握;
第四,是对土的利用;
第五,是农作物的选中、育种成果;
第六,是围绕农业兴盛德蚕桑、园艺与畜牧的贡献。
39、中国古代地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地学成就就实际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和地震学等。
其成就主要是:
一是地学与行政管理的结合;
二是地形地质与都成建设的关系和因地制宜而建造的工程(如水利工程与长城);三是地图绘制的成果;
四是中西丝绸之路的开辟;
五是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理论问题探讨(如流水地貌与人口控制问题等);
六是地震的预测与救助。
(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作为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的候风地动仪。
)
40、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
二.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
三.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
四.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
五.鼓吹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
六.追求变法革新,反对因循守旧。
七.因为重视现实的态度,在社会历史观上法家是比较彻底的唯物论者。
(如韩非子)
四、论述题:
41、论述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一、解放了思想,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使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
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五、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42、论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
第二,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人感觉“人定胜天”,各种物质对人思想的冲击很大。
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而影响了人类之间的关系。
第四,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
恶性循环。
第五,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工业化国家的民众日益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六,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社会矛盾对立,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飞速发展,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3、论述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18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成为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
2)纺织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下半期,珍妮纺纱机发明,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3)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第一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原子能的诞生:1945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原子能成为新能源。
2)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1946年美国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3)航天技术的不断革新: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宇宙飞船载人太空飞行,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人们在太空从事科学实验。
4)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形成,基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人类掌握了克隆技术,人类通过改变细胞的遗传性,达到改良品种和创造生物新类型的目的。
44、论述道教的思想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非常庞杂的,它汲取的思想渊源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第一,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根本的道家思想。
先秦时期活跃的道家和东汉形成的宗教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
道教创立的时候,就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诵的功课。
道教还着力神化道家创始人老子,将他看成是道的化身。
第二,道家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黄老的主要经典汲取了这些思想。
《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极其深远。
第三,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后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深渊。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东汉末产生的《太平经》就说“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
第四,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
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
”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取。
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说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络绎不绝。
《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道教在产生的过程中,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
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做了继承,并有所发展。
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