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肾湿热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
肾脏病中湿热证的表现和治疗
湿热证在肾脏病中表现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肿瘤等病理变化,尤其是感染、蛋白尿、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都与湿热有关。概括简述如下:
感染与湿热证候在肾脏病过程中,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诸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尿路感染、霉菌感染,患者中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湿热证候的表现。我们曾经观察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因各种感染诱发占25例,而这25例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湿热证候表现,如浮肿,面红目赤,胸痞,口渴欲饮,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湿热之邪留于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水谷精微无以敷布,加之尿中蛋白漏出增多,正气日见虚弱。而在运用清利湿热、益气健脾药后,感染得到控制,邪去则正安,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
蛋白尿与湿热证候在肾脏病过程中,蛋白尿的出现常责之于精微物质的外漏所致。表现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辨证可见脾气虚弱、湿浊逗留;脾肾气虚、水湿内滞;脾肾两虚、湿热内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等等。其湿浊困脾,脾气受损;湿热内蕴,脾虚失敛;湿热伤阴,肾虚失固。最终发展成湿热伤及脾肾,脾虚不能敛精,肾虚不能固精。当然,也有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既见面浮足肿、面色?F049?白、形寒畏冷的一派阴寒之象,当为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所致,但又见病人常常伴见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而干,或有皮疹等水湿已化热的表现,此时调用清热利湿药后,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尿毒症与湿热证候从尿毒症前期、尿毒症期和尿毒症终末期的临床表现来看,处处可以反映出湿热病理变化。如:神志异常,夜间烦躁,白天嗜睡,甚则神识似清似昧,为湿热蕴结,化火上扰心神所致。呕逆不止,呕吐恶心,有时吐出黄水,有时吐出食物,舌苔厚腻,脉象弦滑,为湿热之邪郁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所致。大小便异常,小便涩少,乃至不通,由湿热之邪壅结下焦,气不化水所致;大便溏稀而不爽,次数多而量不多,为湿热未化火,下迫肠道,邪未尽去;若大便秘结,且见呕吐,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为湿热化火,蕴结肠腑,此时用清泄、通利湿热和通腑、清泄湿热以后,症情得到缓解。
从湿热理论来分析湿热之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医辨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湿热伤于肌表:多以外感湿热邪气为主,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脘痞闷,舌苔薄腻,脉濡。肺主气,与皮毛相合,湿邪闭阻肺卫,肺气失于宣发,腠理开合失常,故恶寒少汗。热处湿中,且为湿遏,故虽发热而身热不扬。湿郁肌表,清阳被阻,所以头重如裹。湿性重着,客于肌表,故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为湿遏气机,升降失司引起。此为湿热初起,湿遏肌表之湿重热轻证。常见于急性肾炎,或者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②湿热蕴毒:多以外感湿热毒邪所引起,症见头面或者全身水肿,尿少色赤,口干口苦,或者发热汗出,或者腹胀呕恶,或者便结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或者滑数,多见于皮肤疮毒引起。由于感受湿热毒邪,湿遏热郁,肾与膀胱失其开阖,气化失司,水液泛滥,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头面全身水肿;湿热熏蒸,气机升降失常,故腹胀呕恶。膀胱气化失常,水蓄于内,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湿热上扰少阳,则口苦。发热,汗出,尿少尿赤,便结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阻滞之象。此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运用激素治疗以后,或者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
③湿热困脾:多由湿热内生引起,或为湿热毒邪所致。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的不同,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其中湿重于热者,症见胸闷痞胀,恶心欲吐,便溏
纳差,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混浊,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热重于湿者,症见发热,胸闷泛恶,口渴欲饮或不欲多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湿热并重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胸中烦闷,纳少便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慢性肾炎病理分型上为轻微病变型或者膜型的,湿热困脾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为多见,与气虚、肾气亏损一起出现。而膜增殖型的患者,则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为多见,由于这类患者经过激素治疗,或者体质虚弱,内生湿热较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郁而化热引起。此外,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也可见湿热困脾而热重于湿的表现,症以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腰部疼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为主。
④下焦湿热:多由外感湿热毒邪引起,也有因湿热内生所致。症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或伴腰痛拒按;或者寒热口苦,恶心呕吐;或兼大便秘结,或见血尿,苔黄腻,脉象濡数。此由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不全者,以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多见,由湿热偏于下焦较为突出,属急性发作;而慢性期以肾虚为本,另兼不同程度的下焦湿热。肾功能不全患者多见阴虚内热或者气阴两虚兼下焦湿热;也可见脾肾两虚,兼有水湿或者湿热蕴积下焦为患。至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乳糜尿更多见于下焦湿热证为主。
湿热证的治疗
湿热证在肾脏病中,治疗以祛湿和清热为主要法则。临床上常取清热化湿、清热燥湿和清热利湿等法。徒化湿则热愈炽,有顾此失彼之虞。但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根据湿象和热象的孰轻孰重,决定祛湿和清热的主次,还要根据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清化、清燥、清利之法。由于湿热病邪容易弥漫三焦,故还需要考虑数法联合应用。兹分述主要治法:
①疏表宣肺、清热化湿用于外邪袭表,肺气失宣,湿邪郁滞化热之症。本法以宣通上焦胸肺气机,透化湿邪为主,佐以清热,中医有“湿热治肺”一说,意谓肺主一身之气,总领一身之气化,气化则湿亦化。从湿而论,如叶天士所说,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耳。至于热处湿中,湿裹热外,互为交混,故宜重在清化,湿化热清,湿去热退。此法在急性肾炎、蛋白尿长期不解,肾功能不全见外感湿热可用此法。
②辛开苦降、调畅枢机用于湿热瘀阻中焦,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和之症。其作用为醒脾燥湿清热,平衡中焦湿盛之偏。方用泻心汤或者黄连温胆汤等以分消走泄、调和脾胃升降之枢。亦可在黄连苏叶汤基础上加减。如果湿热毒秽偏盛者,当取芳香化湿之法以辟秽去浊,常用药为鲜藿香、鲜佩兰、鲜菖蒲,鲜荷叶、鲜银花,青蒿等。此法在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而湿重于热,中焦气机郁滞时常用。
③通阳化湿、分消三焦用于水湿化热,壅滞三焦而见全身浮肿,咳嗽,气喘,脘腹痞闷,尿少黄浊,大便不爽等症。其作用为分消宣化、通利小便,既可使三焦弥漫之湿得以从膀胱而去,又可使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后而热邪自透,从而阳气得通。在《温病条辨》中运用通阳利水法之要在于既注意到助膀胱气化,斡旋脾胃中阳之气,又注意到利三焦,宣肺气,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如草果茵陈汤治湿滞痞满之症,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小便的同时,又用陈皮、大腹皮,厚朴苦温燥湿行气,草果温通助膀胱气化,妙在茵陈一味导热下行,共奏通阳化湿之功。此法多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呈水肿为主的患者。
④清热泄湿、淡渗通利主要用于下焦湿热者,如下肢肿胀,少腹胀满,小便淋漓,涩滞不畅等。常用八正散方,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解。此法多用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
⑤清热化湿、通腑化浊主要用于湿热蕴结肠道,气滞不畅,症见浮肿,少腹胀满,大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者濡滑。常用宣清导浊汤合承气汤加减,使湿热之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