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晶间腐蚀资料教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一般只能在很强的氧化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溶解。 因而检测这种类型的腐蚀必须使用氧化性很强的65%的沸腾硝酸,才能够 使不锈钢的腐蚀电位达到过钝化区。
12
3、晶界吸附理论:
超低碳不锈钢在1050℃固溶处理后,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也会出现晶间腐蚀, 此时不能用贫铬或相析出理论来解释。实验表明,P杂质达100ppm或Si杂 质达1000~ 2000ppm时,它们在高温区会使晶界吸附,并偏析在晶界上,这 些杂质在强氧化剂介质作用下便发生溶解,导致晶界选择性的晶间腐蚀。这 种钢经敏化处理后,反而不出现晶间腐蚀,这是由于碳和磷生成磷的碳化物, 限制了磷向晶界的扩散,减轻杂质在晶界的偏析,消除或减弱了刚才对晶间 腐蚀的敏感性。
①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因晶界析出Cr23C6相,造成晶界贫 铬,则为贫铬理论;
② 对于镍钼合金,晶界析出Ni7Mo5,晶界贫钼; ③ 对于铜铝合金,晶界析出CuAl2,造成晶界贫铜。
7
8
例 如 将 奥 氏 体 不 锈 钢 1Cr18Ni9 加 热 至 1050~1150℃ 固 溶 碳 的 固 溶 度 为 010~015% , 随后进行淬火,经固溶处理的1Cr18Ni9钢是一 种碳过饱和体,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在 700~800℃ 温 度 范 围 内 , 碳 的 固 溶 量 不 超 过 0.02%,过饱和的碳要全部或部分从奥氏体中析 出,这时碳将扩散到晶界处,并与晶界处的铁 和铬化合生成含铬量高的碳化物Cr23C6,消耗了 晶界区的铬,而铬在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比其 在晶界处的扩散速度要慢得多,来不及补充晶 界区消耗的铬,因此在晶界区形成贫铬区。
富集; 5. 由于新相析出或转变,造成晶界处具有较大的内应力。
由上述原因,使晶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造成晶 界、晶界附近和晶粒之间很大的电化学不均匀性。这种电 化学不均匀性引起金属晶界和晶粒本体的不等速溶解,引 起晶间腐蚀。
5
6
晶间腐蚀机理
贫化理论、晶间相析出理论、晶界吸附理论。
1、贫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易析出 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
因为在铁素体中,铬的迁移速度要比在 奥氏体不锈钢中要快得多,所以即使自高 温快速冷却,铬的碳化物也能析出,造成 贫铬区,引起晶间腐蚀。但如果在 700~800摄氏度退火,将使亚稳相Cr23C3 转化为稳定相Cr23C6,同样能使铬分布趋 于均匀,从而消除晶间腐蚀的倾向。
19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在900℃以上高温加热,然后空冷 或水冷,就会引起晶间腐蚀倾向。而若在700℃~ 800℃重新加热则可消除晶间腐蚀敏感性。
上述几种晶间腐蚀理论并不矛盾,他们各自适用于一定的合金组织状态和 介质条件。贫化理论适用于弱氧化性介质,晶间相析出理论适用于强氧化 剂介质、金相中有相的高铬、高钼不锈钢,晶界吸附理论适用于强氧化剂 介质。
13
影响晶间腐蚀的因素:
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 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制度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14
15
2、合金成分的影响:
A. 碳对晶间腐蚀有重大影响,随着含碳量增高,晶间腐蚀倾 向愈严重。不仅使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加热温度和时间范 围扩大,而且晶间腐蚀程度加重、固溶温度升高。
B. 铬、镍、钼、硅:Cr、Mo含量增高,可降低C的活度,有 利于减弱晶腐蚀倾向;Ni、Si等是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会 提高C的活度、降低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促进碳化物的 析出。
20
2、铝合金的晶间腐蚀
在以上两种处理工艺,杂质Fe含量对高纯铝的晶间腐蚀趋 势影响相反。
原因:水淬时铁是以固溶体形式存在,使得晶粒为阴极,而 炉冷时杂质铁是以第二相形式存在使得晶粒为阳极。
21ຫໍສະໝຸດ Baidu
3、不锈钢焊接晶间腐蚀:焊缝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虽然是一种焊接性能非常优良的钢种,
但它在焊接时,相对于焊接热影响区的母材再一次加热, 所以在熔合线附近,引起碳化物的析出,导致严重的晶 间腐蚀。
晶界上原子的平均能量因晶格畸变变大而高于晶粒内部 原子的平均能量。所高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纯 金属的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比晶粒本体的腐蚀 速度快,原因在于晶界的能量较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 态。
2
3
晶界腐蚀行为的原因
1. 合金元素贫乏化; 2. 晶界析出不耐蚀的阳极相; 3. 杂质或溶质原子在晶界区偏析; 4. 晶界处因相邻晶粒间的晶向不同,刃型位错和空位在该处
5.4 晶间腐蚀(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定义: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 的一种局部选择性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1
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交界。由于晶粒有着不同的位 向,故交界处原子的排列必须从一种位向逐步过渡到另 一种位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种“面型”不完整的结 构缺陷。
试验的原理:溶液具有相对恒定的腐蚀电位区间。如图所示。
24
25
晶间腐蚀试验的评定: 1、金相观察法:如表 3-22、23所示。
26
2、弯曲法:对晶间腐蚀试验后的试样进行弯曲,观察 其显示晶粒之间已丧失结合力的裂纹。
3、其它:重量法、声响法、电阻法、强度法、超声波
法、涡流法、颜色法。
27
22
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及其评定方法
供奥氏体不锈钢生产、交贷和验收的有关检验晶间腐蚀倾 向用的工业检测试验方法,目前列在标准中的基本有五种: 草酸电解浸蚀法、沸腾硫酸-硫酸铁法、沸腾65%硝酸法、 硝酸-氢氟酸法和沸腾硫酸-硫酸铜法。 1、硫酸-硫酸铜法(GB43345-90) 溶液配制:100g分析纯硫酸铜溶解于700mL蒸馏水中,加入 100mL分析纯硫酸,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样品置于加入铜屑后的溶液中,进行连续16h的煮沸试验。 用弯曲法、金相法对晶间腐蚀倾向进行评定。
9
淬火处理:在高于转变温度T1以上的温度进行保温,然后进 行急冷,使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得以保留的处理工艺。也称 淬火处理。
敏化处理:在T2以下的温度区间保温,使过饱和固溶体析出 新相的处理工艺。一般称回火处理或时效处理,在晶间腐蚀研
究领域中,常称为敏化处理。
10
对于不锈钢来说,由于晶界钝态受到破坏,在晶界上析出 的碳化铬周围贫化铬区就成为阳极区,而碳化铬和晶粒处于 钝态成为阴极区,在腐蚀介质中晶界与晶粒构成活化-钝化微 电池,该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加速了晶界区的 腐蚀。
C. 钛、铌:对于抗晶间腐蚀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同C的亲和力 大于Cr同C的亲和力。为阻止碳化铬的形成,首先将不锈钢 加热到1100 ℃以将所有碳化物溶解进入奥氏体中,然后冷 却到900 ℃保温几个小时让Ti或Nb与碳充分反应。在以后 的碳化铬析出温度范围内加热就没有碳化铬形成。
16
3、腐蚀介质的影响: 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晶间腐蚀较严重。尤其在H2SO4或
实验证实:有人测得了18-8不锈钢在650℃敏化2h后的贫铬 区的宽度为150~200nm。并测得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和晶界的阳 极极化曲线。
不锈钢腐蚀电位处于活化区、活化-钝化过渡区、钝化-过钝 化过渡区,都能产生晶间腐蚀。
11
2、晶间相析出理论:
对于低碳的高铬、高钼不锈钢已不存在贫铬的条件,可是在650~850℃ 内热处理时,会生成含铬42~48%的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在过钝化电位 下,相发生严重的腐蚀。其阳极溶解电流急剧地上升。可能是相自身的 选择性溶解的缘故。
HNO3中添加氧化性阳离子,如Cu2+、Hg2+、Cr6+等能增大 阴极过程电流密度。使晶间阳极溶解速度显著加快。
17
晶间腐蚀的控制方法:
1. 降低或消除有害杂质。如降低C、N、S等杂质的含量。 2. 加入稳定化元素或晶界吸附元素。如在不锈钢中加入Ti、
Nb或B。 3. 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必须避免不锈钢在敏化区间加热。
23
2、硫酸-硫酸铁法(GB43342-84) 溶液配制:优级纯硫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成 50±03wt%的硫酸水溶液,从中取600mL,加入25g优级纯 的硫酸铁试剂(硫酸铁含量21~23%),加热溶解。 样品置于溶液中连续煮沸试验120h。试验后采用失重法的腐 蚀速率对结果进行评定。 3、草酸电解浸蚀法(GB43341-86) 溶液为10wt%的草酸溶液。以不锈钢片为阴极,以试验样为 阳极,DA为1A/cm2,20~50℃,90s。试验后,用金相法观察 浸蚀表面的形貌,放大倍数为200~500倍。
对焊接件要求进行焊接后进行固溶处理或快速冷却,避 免在敏化温度、时间内停留。 4. 采用双相钢。在奥氏体钢中有10~20%的铁素体的钢称为 双相钢。由于铁素体在钢中大多沿晶界形成,含铬量高, 因而在敏化温度区间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贫化。
18
几种其他形式的晶间腐蚀
1、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铁素体不锈钢是种要求在高、低温时均 无相而仅具相的钢。晶间腐蚀特点是, 导致其具有晶间腐蚀倾向的敏化处理以及 抑制或消除其晶间腐蚀倾向的处理条件正 好与奥氏体不锈钢的情况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